近日,在山西運城舉行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運城思客會上,文旅部“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世界旅游城市聯合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張輝&&,進入大眾旅游時代以後,要不斷通過融合産生新業態、新經營方式,要借助文化資源、文化形態和文化要素,強化區域協作,將運城市打造成為中國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新華網:運城市地處黃河流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近年來,運城市依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着力打造具有當地特色的文旅品牌。您講到過,基於本地內涵和文化元素來打造文旅品牌形象非常重要。那麼運城市如何挖掘當地的歷史與文化,進而使文旅品牌更加有力量和生命力?
張輝:借助文化資源、文化形態和文化要素,推動運城市旅游發展,使運城成為中國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運城在中國的農耕文化或者華夏文明裏,是一個重要的空間,無論是在夏、商、周、秦、漢、唐,都是中國歷史上一個很重要的點。數千年的發展留下了多元化的、多形態的文化,所以運城也是我們國家的文化大市。怎麼借助文化資源、文化形態和文化要素,推動運城市旅游發展,使運城成為中國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第一,要在全國提出構建有文化目的的旅游體系。運城是有條件提出這樣的概念的。借助於運城多元、多形態的文化元素、文化基因,包括文化的各種顯像事物,來襯托起有文化目的的旅游概念。這個口號要在頂層設計上提出來。
第二,建議挖掘文化元素、文化形態。我們要把運城的各種文化要素,包括服飾文化、商文化、建築文化、戲劇文化等文化形態,與現代人的旅游需求有機結合在一起,把它活化起來、場景化起來、可視化起來。
如果能做到活態化、場景化、可視化、可感知化,那麼整個文化就活起來了。我舉個例子,在運城、在山西有很多古堡,這是農耕社會的一種建築形態。現在已經進入了信息社會,主要是一個&&經濟,釋放出了大量的“數字游民”。我們把“數字游民”和農耕文化的建築形態有機結合在一起,會産生強大的衝擊力。為什麼烏鎮要搞互聯網大會,就這個道理。
第三,借助傳統文化、地域形態形成一個康養旅游高地。從我們國家的地理&階上來講,運城處在第二地理&階向第三地理&階的過渡段,平均海拔也是不錯的。怎麼利用地理環境、文化形態,發展康養旅游?把各種文化形態,包括服飾文化、飲食文化、建築文化,與人們的康養生活方式有機結合在一起,這是非常重要的。如果這些元素都能挖掘出來,同時和現代人的需求又能結合在一起,再加上運城有文化目的旅游體系構建起來,運城的文化旅游品牌就必然會凸顯出來。

新華網:融合是《“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發展規劃》的一個發展主調。作為文旅部“十四五”規劃專家委員會委員,您認為運城如何推進旅游和文化、農業等的融合?
張輝:當中國進入大眾旅游時代以後,旅游的觸角會伸向各個方面,要求我們不斷通過融合産生新業態、新經營方式,也擴大了社會經濟的總量,同時又能很好滿足日益增長的旅游需求。
旅游和文化的融合。文化和旅游在當今社會更有意義。因為文化是一種生活方式或者生産方式。當整個社會形態發生變化以後,文化的保護傳承比較困難,因為生活方式、生産方式發生變化了,過去的文化形態很難適應現代人的需求了。但是旅游反而不一樣,旅游的核心問題是尋找非慣常環境。生活在城市,就希望到鄉村;生活在當今,就想回顧過去的場景。當旅游發展起來以後來,它必然對過去的文化形態産生激活的力量。
中國國內旅游發展起來以後,各地恢復古鎮、古街、古城,包括申遺等等。當然申遺從大的方面來説,是保護我們的文化遺産和自然遺産;從另一方面來講,是可以借助於這樣的品牌來發展旅游。文化可以借助於旅游得到有效保護、傳承。
同時,旅游要借助於文化的形態、要素來增加旅游形態、擴大旅游規模。今年出現了很多“熱”現象,比如博物館熱、藝術館熱、古鎮熱、古街熱等。整個旅游形態不再只是游山玩水,而是有文化概念在裏頭了,旅游形態和規模起來了,而且旅游更加豐富了,包括親子游、研學游等。人們已經不僅僅把旅游看成生活方式了,還變成了學習方式、成長方式。文化很自然地融合在生活中,通過旅游了解中國歷史文化,這對旅游的高質量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旅游和文化必須要加速融合。
旅游和交通的融合。因為旅游是離開居住地前往異地的一種活動,必須要借助於交通,一方面交通作為運輸工具,另一方面交通也是一個旅游體驗。利用交通,通過融合形成風景道、綠道、露營地,包括汽車俱樂部、房車的度假形式,這樣的融合對一些離城市較遠的鄉村旅游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需要建景區,不需要建景點,只要交通搞好了,這個概念就出現了。
旅游和鄉村的融合。很多傳統文化、自然風貌、歷史村落都是在鄉村,融合對鄉村的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助於鄉村振興。各種旅游設施建起來以後,吸引一大批有志青年回鄉,一大批藝術家、企業家去搞民宿,這就為鄉村振興培養了現代鄉紳。
旅游和工業的融合。旅游者也是消費者。通過融合,旅游者在旅游過程中了解了工廠的生産技藝、生産流程、産品,對於産品的擴大銷售都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做工業旅游的很多企業就是看中這一點。

新華網:正如您所説,江河旅游要做強做大,需要加強區域合作。那麼沿黃各地應該如何加強合作與互動,實現區域旅游一體化發展?
張輝:黃河流域的9個省(區)應該建立協商機制,定期就重大旅游發展問題進行協商、統籌安排,定期聯合促銷。
第一,要有總體發展規劃。現在文旅部門正做這個工作,但是還是以省為單位的,下一步要整合起來,形成一個概念。
第二,要對整個黃河文化旅游帶進行資源普查、文化普查。哪些是代表黃河文化旅游帶的標誌性景觀?要研究黃河文化旅游帶節點城市,要研究黃河文化旅游帶的各種文化形態,形成一個整體概念。現在一提黃河文化旅游帶,從景觀來講就壺口瀑布、乾坤灣,但是不限於這些形式。文化形態、建築形態、服飾形態、戲劇形態等是多樣的,都要去挖掘。這些工作還沒有完全做,挖掘以後可以形成黃河文化旅游帶的整體形象。
第三,要有側重地發展某種旅游類型。根據黃河旅游的自然形態和文化形態,結合現代旅游的需求,針對不同地區的地脈和文脈有側重地發展。因為黃河處在不同的地理&階帶,地理的海拔、緯度不一樣,空氣質量、康養資源豐富程度都不一樣。有些地方是景觀比較好,有些是康養資源比較豐富,有的是度假資源比較豐富,有的是氣候比較適宜。要根據不同文脈、地脈,有側重點地發展。
這就必然要形成一個跨區域合作,跨區域合作必須有一個機制、制度,所以黃河流域的9個省(區)應該建立協商機制,定期就重大旅游發展問題進行協商、統籌安排,定期聯合促銷。黃河旅游帶的建設對整個國際市場影響很大。聯合向國際市場促銷,使黃河文化旅游帶成為世界旅游的重要産品,就要涉及跨省市的協調。
第四,要分步驟就黃河文化旅游帶,打造重大的賽事、節慶。沿黃各省都有很積極性,圍繞着黃河舉行的旅游節很多,但是影響力不足。因此,我們就必須要協調起來。重點做什麼樣的賽事,如何把賽事要變成國際品牌?怎麼把節慶變成一個有影響力的&&?這些問題必須要考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