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着生態環境不斷優化,野生火烈鳥已連續多年飛抵山西省運城市鹽湖棲息、越冬,成為冬日鹽湖一道美麗的風景線。日前舉行的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運城思客會期間,北京師範大學生態學教授、綠普惠碳中和促進中心主任張立&&,火烈鳥、華北豹等野生動物分別在山西運城、和順等地被發現,説明當地有了適合的棲息環境,顯示了當地生態環境的改善,表明當地生態保護成效是顯著的。

新華網:中國是“基於自然的解決方案”全球行動的先行國家之一。在生態文明建設的大背景下,加強基於自然解決方案的生態保護修復,日益成為社會各界的行動自覺。請您談談如何用這種方式來塑造以綠色為本底的沿黃城市風貌,建設人河城和諧統一的生態廊道?
張立:要減少、停止對自然的破壞,通過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通過自然的過程,讓很多受到破壞的環境得以自然地修復。
自然的修復能力是很強的。比如運城,從歷史上看,鹽池有上千年的開採歷史,甚至在早期的人類文明進程裏,鹽池已經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我們現在如何通過自然的方式讓它慢慢恢復?這就考驗我們的智慧,我們要減少、停止對自然的破壞,通過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通過自然的過程,讓很多受到破壞的環境得以自然修復,這是“基於自然解決方案”的根本出發點。
從我們國家自然保護、特別是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案例來看,原生棲息地恢復後,這些瀕危物種自然而然得到了恢復。
比如,陜西秦嶺的明星物種之一朱鹮,現在恢復到數千隻,種群數量得到了根本性恢復。我們發現,正是因為保護了朱鹮賴以營巢的樹木,不再砍伐樹木,在自然的生態修復過程中,鳥兒便開始在原來的樹上築巢。同時,我們不再無度無序使用農藥化肥,改用有機肥,朱鹮在水田裏取食時,田螺、泥鰍等不再受到化學物質的干擾,成活率也不斷提高。
這些都是很好的“基於自然解決方案”的案例。我們在自然保護、生態修復的過程中,如何真正從自然角度出發,通過自然的手段修復被破壞的環境,這是我們的初衷。

新華網:綠色低碳的全民行動是您一直推動倡導的,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您覺得如何讓更多公眾參與到綠色消費和低碳生活的實踐中?
張立:凝聚公眾的力量,通過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實現消費端碳減排,由消費端碳減排倒逼生産端碳減排。
每個人的日常生活都是跟二氧化碳排放息息相關。比如不開汽車改開新能源車,或騎自行車上下班,這在日常生活裏的減排量很少,一個人一年可能也就1噸,但是不要小看我們的力量,我們有14億人。
在過去兩年時間裏,我們通過中華環保聯合會和綠普會推出的碳普惠平台——“綠普惠雲—碳減排數字賬本”,已經匯聚了超過3000多萬人的減排信息、超過10億次的減排行為,減排量達到68萬噸。我們要凝聚公眾的力量,通過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踐行綠色生活方式,實現消費端碳減排。由消費端的碳減排倒逼生産端碳減排,這是從根本上實現低碳生活、綠色生活方式的一種體現。
每個人的力量可能是很微小的,但是匯聚起來就能成為應對氣候危機真正的行動。

新華網:近年來,以“火烈鳥”為代表的眾多野生鳥類在運城鹽湖“安居”,繪就出了鹽湖的生態美卷。基於多年對野生動物保護的研究,您認為保護運城鹽湖的生物多樣性有何重要意義?
張立:如果一個地方環境質量提高了,野生動物選擇它作為棲息地,説明這裡的生態保護成效是顯著的,運城就是一個例子。
近年來,火烈鳥在華北地區很多地方被發現。開始人們認為是鳥迷失了方向,其實這是野生動物在尋找適宜它們的棲息地。
近幾年運城每年都有火烈鳥來越冬,鹽湖成為火烈鳥越冬的棲息地。這説明運城本地生態環境得到了根本改善。
野生動物的多少是衡量環境質量的一個指標。野生動物選擇某地作為棲息地,説明這裡生態保護成效是顯著的。運城就是一個例子。
山西省晉中市和順縣有大範圍的森林棲息着華北豹,是華北豹重要的種源地,説明這些地方生態保護得到政府和社會的重視,生態修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才使山西等地成為華北豹、火烈鳥等野生動物的棲息地。
如何使山西的華北豹、火烈鳥種群擴大?這就需要多部門聯動、多區域合作,需要政府部門、民間組織以及社會力量多方動員,這也是我們目前生態保護的大趨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