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高質量發展丨讓文化寶藏“活”起來——從文博會看山西文化産業新發展-新華網
新華網 > 正文
2023 10/23 16:20:30
來源:新華網

聚焦高質量發展丨讓文化寶藏“活”起來——從文博會看山西文化産業新發展

字體:

  新華網太原10月23日電(武斌)戴上VR眼鏡,“沉睡”千年的鳥尊便能“活”起來;通過3D打印,不可移動文物雲岡石窟內的大佛“行走”全國;經過繡娘的巧手,一幅幅山西鄉村美景以非遺刺繡的形式走出國門……

  10月23日,為期5天的第六屆山西文化産業博覽交易會落下帷幕。展會上,散落在三晉大地的文化寶藏以新形式、新業態、新模式走入大眾視野,在刷新“煤炭大省”新標籤的同時,也勾勒出山西邁向“文化強省”的新姿態。

  文博會上的表演。新華網 武斌 攝

  科技賦能:傳統文化“活”起來

  伴隨着一首悠揚的山西民歌,排列整齊的機器人翩翩起舞,舉手投足間頗具古風韻味。步入第六屆山西文博會的現場,滿滿的科技感、多元的沉浸式體驗,讓不少參觀者流連忘返。

  “這是我第一次這麼近距離觀看雲岡石窟佛像。”雲岡研究院展區內,3D打印的1:1七立佛雕像讓太原市民李女士略顯激動。不止一次前往雲岡觀展的她坦言,相比遠距離觀賞,近距離感受更讓人震撼。

  “3D打印技術讓不可移動的大型文物,變成了可移動的展品,實現文物‘活’起來、走出去。”在雲岡石窟博物館副館長張旭雲看來,科技與文化的融合正在重塑人們了解文物的方式。

  文博會現場展示的七立佛3D打印雕像。新華網 武斌 攝

  首次獨立亮相文博會,雲岡研究院還在現場設置數字VR、拓片體驗等活動,打造“數字雲岡—元宇宙”,構建雲岡石窟和各類主題展覽的虛擬空間,讓人們在領略雲岡文化的同時,更好地感悟文化力量,增強文化自信。

  “我們正通過多種形式打造‘行走的雲岡’。”張旭雲説,如今的雲岡足跡已遍佈全國多個省(區、市)。

  可觸摸、可移動、保存更持久,借助科技手段,文物與普通民眾的距離正在被拉近。

  文博會上,一位小朋友正在與大屏幕上的文物進行互動。新華網 武斌 攝

  山西省文物局展區內,一幅經過數字化保護修復的婁睿墓壁畫,讓參觀者仿佛跨越了時空屏障,沉浸於歷史長河之中。

  “這幅壁畫通過數字化手段,在細節、線條、色彩上最大限度地客觀還原了原作。”據展區工作人員韓穎介紹,壁畫的保護修復採用了計算機圖形學、材料成分分析、圖形處理等新技術,減少人工主觀因素,做到修舊如舊,真實再現了北齊壁畫的風采。

  而科技的運用還不止於此。

  “同志你好,我是紅星楊,關於武鄉的問題請隨時問我。”長治展區內,一位身着八路軍服裝的數字人講解員面對參觀者侃侃而談,講述着武鄉的紅色歷史。他身後的大屏幕上,則是可視化呈現紅色武鄉故事的數字星譜,只需輕點操作屏幕,便可回望抗戰時期的烽火太行。

  長治展區內展示的新華智雲數字星譜及數字人講解員“紅星楊”。新華網 武斌 攝

  “以大語言模型和數字人技術打造虛擬講解員,可實現24小時線上、線下不間斷講解,打破制約傳統文化傳播的時間、空間限制。”新華智雲科技有限公司文化數字化策劃負責人梁超認為,受益於數字化手段,星譜上的紅色故事正通過旅游開發、文藝創作等方式繼續傳承。

  文旅融合:鄉村市場“火”起來

  丹鳳眼、眉臥蠶,一把青龍偃月刀立於身側……運城展區內,一座2.88米的關公青銅雕塑分外搶眼。雕塑旁,或卡通可愛、或威嚴挺拔的各式關公銅像,也吸引着參觀者不時拿起手機拍照打卡、合影留念。

  作為國家文化出口重點企業,山西宇達青銅文化藝術股份有限公司推出的十幾種卡通版關公銅像,吸引了不少年輕受眾。“我們是一家來自關公故里的企業,希望能夠不斷推出新的産品,讓更多人通過文創了解關公文化、了解運城。”公司副總經理張忠貴説。

  而就在一個月前,運城市依託關公文化,舉行了第34屆關公文化旅游節。活動期間,海內外人士相聚運城,聽黃河奔騰、瞰七彩鹽湖,體驗當地文旅融合的新業態,見證鹽運之城的新風貌。

  借助此熱度,運城文旅市場也日益走俏。中秋國慶假期,運城市僅鹽湖區各景區景點便接待國內外游客56.73萬人次,旅游收入達596.49萬元。

  運城展區內展示的關公銅像。新華網 武斌 攝

  近年來,隨着山西各地文旅融合程度的不斷加深,“1+1>2”的效果不斷彰顯,三晉大地正逐漸形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良好局面。

  在黃河岸畔的呂梁市臨縣磧口古鎮,一場山水與風情交相輝映的別樣演出吸引不少游客慕名而來。伴隨着一曲臨縣三弦書,在燈光投影矩陣中,坐在360度露天旋轉觀演&上的觀眾們便入了戲。

  融合了黃河文化、晉商文化、民俗文化、紅色文化等內容的大型戶外實景演藝《如夢磧口》,自2020年9月首演以來,已演出380余場,吸引近10萬人次觀演,帶動周邊村莊近百人就業。

  無獨有偶,距離磧口古鎮50余公里的方山縣,則依託“一代廉吏”於成龍耕讀生活45年的故居,打造了集廉吏故里、廉政文化、廉政教育、廉政産業為一體的廉政文化主題園。

  園區建設運營以來,共接待游客40萬人次,正逐步形成以文化旅游、教育培訓、廉政文化展覽、特色廉政文化産品研發、方山土特産展銷等為主的廉政文化産業體系。

  呂梁展區內展示的“呂梁有禮·一品清廉”系列文創。新華網 武斌 攝

  走進呂梁展區,由方山縣打造的“呂梁有禮·一品清廉”系列文創産品,讓眾多文博愛好者愛不釋手。

  “這些産品將優秀傳統文化與廉政文化、現代工藝、日常生活有機融合,不僅能讓廉政文化走進生活,更好地滿足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也能進一步推廣宣傳方山文旅,讓更多人了解方山、走進方山。”方山縣文旅局副局長馮少娟説。

  以會為媒:高質量發展“跑”起來

  新時代,古老的三晉大地如何激發現代文明,煤炭大省又將如何邁向文化強省?山西正發揮文物資源優勢,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以現代的視角審視創作,推動文化傳承發展,加快文化強省建設。

  文博會現場,與游客合影互動的吉祥物“晉小友”。新華網 武斌 攝

  穿梭於山西文博會各展區間,一隻可愛呆萌、憨態可掬的卡通青鳥隨處可見。作為本次文博會的吉祥物,“晉小友”以山西出土文物青銅鸮卣為原型,進行了創造性轉化,不僅深受年輕人喜愛,也讓優秀傳統文化煥發出新的生命力。

  “我們帶來了兩千多種文創産品,還特地為‘晉小友’設計了一個系列。”上海好勵文旅文化創意有限公司總經理繆仁好&&,這次展會企業有備而來,看重的正是山西厚重的文化底蘊。

  文化産業信息交流、産品交易、項目洽談,在繆仁好看來,這次文博會正是企業走進山西的一個好契機,“每天有很多人來加微信、留電話,希望未來能夠把我們的創意與山西深厚的歷史文化資源相結合,進一步拓展山西市場。”

  在省外企業尋找商機的同時,山西本土企業也正借力文博會,加快走出去的步伐。

  “拓展圈層群體、開展技術交流、進行技術推廣。”山西敲門磚數字文化創意股份有限公司AIGC事業部總監牛英健認為,文博會為山西本土企業的發展提供了更多可能,“通過這次展會,我們與螞蟻科技將在AIGC領域開展數字人、AI技術推廣等合作。”

  自2013年以來,山西文博會展會規模、社會影響、國際化程度不斷提升,成為展示山西文化建設最新成果的重要平台、引領山西文化産業發展的強勁引擎、豐富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盛大節會、擴大文化對外開放的橋梁紐帶。

  文博會現場。新華網 武斌 攝

  推光漆、澄泥硯、琺華器、堆錦,遼寧岫玉、陜西香藝、廣東布藝、安徽宣紙,伊朗地毯、英國皮具、越南沉香、尼泊爾唐卡……在30000平方米的展覽區內,涵蓋了12個國家和地區,26個省份的1000余家企業、10余萬件特色展品。

  文化交流也為經濟發展賦能。據悉,本次文博會共有92個重點文化産業項目簽約,簽約總金額232.62億元,涵蓋文化産業園區、文化旅游演藝、文化遺址保護展示工程、數字創意等多個方面,將帶動挖掘文化産業潛能,撬動社會資本投資,推動山西文化産業高質量發展“跑出”加速度。

【糾錯】 【責任編輯: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