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在查看製作絳墨的油煙燈火候 高新生/攝
飽受煙熏火燎,收得煙灰成墨;歷經千次捶打,始得墨泥成錠。一根墨條,凝結着匠人的精心與苦心。
千年墨錠,三代傳承
作為文房四寶之一,墨的發明大約晚於筆,4000多年前的陶器,除了在彩陶上加墨色外,還有東方特有的全黑陶器。殷墟出土的商代占卜甲骨上,有用筆蘸墨書寫的文字;周秦文書,用筆寫在竹簡、木牘、縑帛上的也是墨。
人工墨品直到秦漢時期才開始出現,其原料取自松煙,最初用手捏合而成,後經模壓制變得堅實耐用,也就成了形式多樣的墨錠。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中,寫下了迄今發現最早的制墨工藝“合墨法”。
根據産地,墨錠可分為瑞墨、徽墨、絳墨等。歷代文人雅士將産自新絳的絳墨比作金條,在他們眼中,絳墨價值如金。
《新絳縣誌》記載,明朝時期,絳墨每年上貢1470梃。20世紀60年代,新絳墨錠年産量曾達到2000多公斤,産生過龍門墨、橫翠墨、堆香墨、百花墨、琢玉堆珠墨和墜粉飄煙墨等多種品牌。
如今,在號稱“筆墨一條街”的新絳縣中城巷,坐落着唯一一家制墨作坊“積文齋”。1978年,“積文齋”創始人張永福退休後,重操筆墨製作生意。他在新絳縣工藝美術廠不生産墨錠之後,將製作技藝傳承了下來,並帶着女婿王壯升學習,逐漸成為行家裏手。
2009年,王壯升手把手教授兒子王剛,促使制墨技藝繼續傳承。“積文齋”院內的一間小屋裏,只能照進少許光線,老舊的陳設很有年代感。王壯升和王剛父子倆就在這間屋子裏慘澹經營,吸納並傳承着古墨的製作技藝。
匠人在挑選製作絳墨用的模具 高新生/攝
精工匠心,萬年存真
制墨錠有十幾道流程,包括煉煙、熬膠、拌料、成坯、烘蒸、捶打、定型、晾曬和描金等。“制墨全在於精,收煙要精、熬製要精、錘打要精,這大概就是它被比喻成金子的原因吧。”十幾年的制墨經歷,讓80後王剛感悟頗深。
收煙要精,講的是制墨用桐油煉煙,點燃的火頭不能大,大了,煙就從縫隙裏冒出來;小了,煙少,效率低。半小時後,整個屋子被煙充滿,眼睛熏得直流淚。然而,匠人要靜下心來,一碗一碗地收,實在受不了,出屋透下氣,再很快回來。
“這是一項長年累月的工序。”王剛説,煉煙時間的長短,收得煙灰的多少,決定着一年裏製作絳墨的數量,一般燃燒5公斤桐油可收10錢煙灰,收夠大約1.5公斤煙灰就可以製作一批次墨錠。
絳墨製作技藝傳承人在稱量製作絳墨用的油墨 高新生/攝
在配料上,煙灰要與皮膠、麝香、硃砂、冰片以及燈芯草等中草藥配製,各種原材料配比不當,墨條就會出現開裂等問題。“配比雖有數據,但更要用心來把握。”王剛説。
配好的墨經過熬製後,放在錘墨板上,降溫後開始錘打。使用的鐵錘重5公斤,錘打上百次,把墨泥錘成紙一樣薄,折起來再錘打。反復四五次,放入鍋內再蒸,出鍋後繼續錘打,直至完全黏合。
歷經上千次的捶打,墨泥才能放入模具內壓制。計重、壓商標、修剪,這些工序必須在當日完成。此後,將墨錠放在平板上,置於溫度在10到20攝氏度的房間,自然陰幹,用時7個月之久。
“絳墨落墨似漆,萬年存真。”一位書法家這樣評論絳墨。
增添新元素,注入新活力
2009年,絳墨製作技藝入選山西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隨後,王壯升和王剛分別成為省級非遺傳承人和市級非遺傳承人。
進入新時代,絳墨手藝人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不斷革新,不僅保留了絳墨的古樸風格,又在原有的工藝基礎上增添新的元素,為這項古老技藝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山西運城市非物質文化遺産傳統技藝大展示、洛陽第二屆非物質文化遺産博覽會等展會上,絳墨産品多次獲得榮譽。王剛等絳墨手藝人製作的朱子家訓、新中國、中國夢等主題的墨錠作品令人駐足嘆賞。
王剛介紹,來自北京、太原的多個書畫類公司,連續多年訂購絳墨産品,用於木版年畫製作、文化交流、禮品饋贈,將這項傳統手工藝推向更高更廣的&&。
2023年初,新絳縣青少年活動中心探訪絳墨的製作過程,使絳墨走進學生們的研學課堂。不久前,在第十九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産業博覽會上,王剛攜帶墨錠作品“八仙神通”參展,在“中國工藝美術文化創意大賽”評選中獲得銅獎。
“這門手藝傳承不易,勞動強度大,收入不高,常常又臟又累。”制墨已有30多年經驗的王壯升説,“即便如此,我們依然有信心,乘着當下文化傳承發展的東風,發揚和創新中國墨文化。”(記者 王皓 魏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