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同學!兼職擦亮眼 別“賠錢”又折己
太原反詐中心發布預警提醒,這幾種兼職工作涉嫌違法,千萬不能做
進入7月,全國各地的學生陸續迎來了暑假,不少學生都會選擇找份兼職工作。7月5日,針對學生群體的兼職需求,太原反詐中心發布預警提醒,以下幾種兼職工作千萬不能做。
A 刷單類兼職詐騙最高發
“錢永遠沒有這麼好賺,好賺錢的項目不是割韭菜就是詐騙!還有就是,不要刷單!不要刷單!不要刷單!”小陳是省城某大學的大二學生,不久前因遭遇刷單詐騙,無奈報警求助。案發後,她告訴民警,沒被騙之前一直覺得騙子離自己很遠,其實聰明反被聰明誤,這種感覺只有被騙過的人才能理解。
最初接觸騙局是通過QQ群的廣告,大概內容就是玩抖音,點讚可以賺錢。小陳之前也有聽説過這種兼職,但是具體靠不靠譜就不太清楚了,她想再觀望一下,畢竟群裏這麼多人。沒過了多久,群裏就有人發出盈利截圖了,一張、兩張、三張……這些截圖就像是一隻只黑手,不斷地把她拉進了深淵……雖然第一次點讚或關注並沒有多少錢,但是小陳確確實實掙到了一點小錢。做了幾次任務以後,她成功提現80元。
小陳還想繼續做,對方&&後續任務要從一個叫“雲翼”的APP上領取。下載完畢這款軟體後,有專門的客服把小陳拉入了新的QQ群。群裏的人很活躍,也很友好。小陳事後通過警方分析才知道,這個群裏除了她,其他人都是“托”。此後的任務不同於之前幾塊錢的小打小鬧,一次任務可是有幾千甚至幾萬的返利。而且,對方很“正規”,還把合同發了過來,説是要保證小陳的權益不受侵害。
“就是給你一種穩賺不賠的感覺,我也就想搏一把。”小陳説自己接受任務後,對方指引她進行了操作。系統界面隨即顯示操作成功了,可當小陳興奮地點擊提現時,卻發現賬戶被凍結了。騙子後續的操作很“老套”,要求繳納所謂的解凍認證金,小陳東拼西湊的3萬元悉數被騙子卷走。
一直到去公安局報警,小陳説自己都還對騙子抱有一絲希望,還是在僥倖地想,如果不是自己操作有問題錢肯定能回來……小陳説,她把被騙的經歷講出來,就是為了警示那些普普通通的學生和剛剛步入社會的年輕人,讓大家以此為鑒。別相信網絡刷單,10有9.9假,另外的0.1是你的僥倖和“迷之自信”。
警方介紹,在針對學生群體的兼職類詐騙案件中,刷單詐騙這兩年一直位居榜首,主要原因就是它幾乎可以和任何一個熱門騙術融合,形成局中局、騙中騙,讓人防不勝防。比如,一些學生群體想出租賬戶兼職跑分掙錢,“派單員”讓你繳納押金並出示個人收款碼,開始的時候幫忙轉賬100元,就能得到105元,但是轉賬金額越來越大時,“派單員”就&&不上了,這就是“刷單+跑分”局中局。
B 這幾種兼職工作涉嫌違法犯罪
採訪中,記者也了解到學生群體受騙的類型與年齡也息息相關。例如,以16-23歲為例,這個年齡段一般是高中生或剛畢業的年輕人,有一定的辨別意識,所以不容易被虛假交易、殺豬盤等騙局迷惑。但他們心理防線脆弱,容易落入刷單、中獎返利、冒充公檢法及政府機關、冒充電商客服等電詐騙局陷阱。
除了不慎誤入兼職詐騙的相關陷阱,針對警方近期掌握的情況,學生群體遇到下列這幾種兼職工作,對方無論提供薪酬如何豐厚也不能做。因為,這些全都涉嫌違法犯罪!
幫助詐騙分子取現的工作不能做。不少不法分子為了快速轉移贓款,會雇用人員幫其在線下取現並轉移資金,有些兼職工作是幫其買貴金屬等,並許諾高額報酬,其實這些工作就是充當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行為洗錢的“工具人”。
買賣電話卡和銀行賬戶的工作不能做。
出租、出借、出售自己的電話卡和銀行賬戶,或是充當線下“卡頭”“卡販”,為了一時的利益變成了詐騙分子的幫兇,殊不知就是因為這些被賣出的大量“實名不實人”的電話卡和銀行賬戶,被詐騙分子用於實施電信網絡詐騙,使不少人因騙致貧,同時自己也會因此承擔嚴重的法律責任。
搭建GOIP、VOIP的工作不能做。
詐騙分子大多藏身境外,他們會以“高薪招聘”為誘餌,誘使求職者在國內租房搭建虛擬撥號設備實現遠程操控手機卡,給國內受害人撥打詐騙電話、群發詐騙短信來實施詐騙。通過這些虛擬撥號設備將境外電話轉化為境內本地電話,增大了迷惑性,導致受害人更容易被騙。
冒充客服電話引流的工作不能做。
有些詐騙團夥會招募“話務員”,要求入職者按照設定好的話術,非法獲取到的公民信息名單撥打電話或發送短信,自稱是各類&&的“客服”,引導受害人添加上游詐騙分子的&&方式。這種工作就是詐騙引流行為。
線下推廣引流的工作不能做。
線下推廣引流多以贈送小禮品為誘餌,要求掃描二維碼或是用拉人建群、發送虛假廣告來免費領取小禮品。而這些所謂的兼職工作其實是幫詐騙分子進行地推式引流,為詐騙分子下一步實施詐騙作準備。
C 看清陷阱別“踩坑”
陷阱一,高日薪陷阱
不法分子往往利用求職者期待“低門檻、高薪資”的心理,精心佈置連環騙局,一步步引誘求職者上鉤。求職者或是被詐騙,或是經誘騙成為不法分子的“幫兇”,最終走上違法犯罪道路。
防騙指南:求職者要通過正規的招聘網站求職,根據自己的技能合理定位自己的期望薪酬,不要輕信“點擊返現”“兼職刷單”“足不出戶”“高薪日結”等虛假招聘話術。在求職時可以通過查詢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現場查看用人單位營業執照等途徑,仔細甄別招聘企業相關信息是否真實,注意個人信息保護,不輕易洩露銀行卡、網銀等信息,不隨意打開陌生網址鏈結,提防“傳銷”“電信詐騙”等非法組織。求職者在入職後,如發現應聘職位可能涉及網絡電信詐騙等違法犯罪行為的,應及時撥打舉報電話,避免成為犯罪分子的“幫兇”。
陷阱二,亂收費陷阱
部分用人單位或中介機構以用工為由,巧立名目向求職者收取報名費、體檢費、培訓費、押金、崗位穩定金、資料審核費、服裝費等費用,或要求求職者上交身份證件等,再以各種理由拒絕求職者入職或中途辭退。
防騙指南:應聘工作本身並不需要任何費用,勞動合同法也明確規定,用人單位招用勞動者,不得扣押勞動者的居民身份證和其他證件,不得要求勞動者提供擔保或者以其他名義向勞動者收取財物。求職者要增強對虛假招聘或欺詐就業信息的防範意識和識別能力,對不法分子巧立名目收取財物、扣押證件的行為勇敢説“不”,一旦發現可向勞動監察部門舉報。
陷阱三,黑中介陷阱
一些非法職業介紹機構冒充或偽造相關資質,以有關係可以“內推”為由,收取求職者高額中介費,而在收取費用後,將隨處可接的低薪兼職工作介紹給求職者。
防騙指南:求職者通過中介機構求職時,應選擇具有正規資質的合法人力資源服務機構,注意查看中介機構的“一證一照”,即營業執照和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有效期內),如果兩證缺一的話,就是一個非法職業中介機構。同時,不要輕信中介機構的口頭承諾,一定要與中介機構簽訂書面合同,並在合同中明確包括意向崗位、薪資要求等。
陷阱四,“培訓貸”陷阱
部分培訓機構以“高薪資”“就業穩定”“不需要經驗”等為噱頭,高額售賣培訓課程,承諾培訓後提供工作崗位或配音、插圖等接單機會,並向求職者指定或推薦借貸機構貸款繳納培訓費用。求職者最終往往未能成功找到工作,還要背上一筆少則數千元多則上萬元的貸款。
防騙指南:求職者要增強防範意識和辨別能力,不要輕信培訓機構所謂“邊學邊賺錢”“先學後付”等誘惑貸款的承諾,不在陌生網絡&&註冊信息、轉賬匯款及辦理貸款。求職期間注意甄別招聘信息與公司資質,在情況不明時,多與家長、老師溝通,理性判斷,謹慎選擇。(記者 辛戈 實習生 田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