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6月22日電 當天馬行空的當代藝術“遇上”底蘊深厚的古城,將迸發出哪些新的可能性?6月21日開幕的“尋邑·2023大同當代藝術季”便是一次嘗試。
秦漢名邑、北魏京華、遼金西京、明清重鎮,幾千年來農耕民族與游牧民族的碰撞、對抗與融合,使大同積澱了厚重的文化源流。而當下的大同,又在積極尋求可持續和具遠見的發展路徑,保留歷史文脈,創造新的人文價值,使這座城市成為精緻、宜居、有溫度的新生活空間。
“尋邑·2023大同當代藝術季”展出作品。新華網發(馬夢迪 攝)
展覽所處的東南邑·歷史文化街區地處大同古城東南,街區內坐落着18處文物院落、16處歷史建築和51處織補院落。經過修復、修繕和微改造,在歷史和當代時空交疊中的東南邑,既是故城,也是新邑。
近80位國內外當代藝術家的近百件(組)作品分佈在東南邑·歷史文化街區4條街巷的7處修繕院落內,涵蓋繪畫、雕塑、裝置影像等媒介創作,以及網絡交互等新的前沿形式。
步入其中,參觀者也成了展覽的一部分。新華網發(馬夢迪 攝)
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尋邑·2023大同當代藝術季”藝術總監張子康看來,在這場古城和當代藝術獨特的對話中,人們重新認識了這座城市的歷史文化和旅游價值,也認識到了藝術對城市發展帶來的推動力。
而這場對話,始於靈感和吸引力。
“此次展覽策劃的靈感來自於這片街區和大同這個城市帶給我們的最初感受,這裡需要年輕、充滿活力的元素注入,從而形成全新的對話與刺激,讓古老的文化煥發生機,並繼續發揮它的影響。”策展人王靜説。
正如大同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艾凌宇所説,置身於大同這座城市中,時時刻刻都能感受到她骨子裏特有的藝術氣質,這種氣質反映出一種文化自信,這種自信來自於深厚的歷史積澱,這種積澱造就了輝煌燦爛的石窟文化、氣韻高雅的魏碑文化、雄偉壯闊的長城文化,並且正以一種開放包容、與時俱進的胸懷吸引更多人走進她、觸摸她、品讀她。
於是,我們看到了越來越熱鬧的古城。
草坪與大樹、音樂與演出、市集與帳篷、鞦韆和火車,這是東南邑城市藝術營地的夏日浪漫;燒烤和啤酒,聚會和暢聊,這是大同美食街發出的邀請……
東南邑城市藝術營地。新華網發(馬夢迪 攝)
從東南邑觀古城,從古城看大同。近年來,大同市聚焦“傳承歷史文脈、留住市井氣息、豐富古城業態”的目標,在加快古城保護修復的同時,做好活化利用這篇大文章,力求逐步形成布局合理、業態集中、彰顯大同獨特歷史文化的古城業態新格局。
東南邑·歷史文化街區。新華網發(馬夢迪 攝)
而這其中的一次次探索與嘗試,都將讓大同有更多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