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頻道首頁 要聞 政情 産經 醫衛 房産 教育 旅游 體育 融媒體 
山西
山西頻道首頁 要聞 政情 産經 醫衛 房産 教育 旅游 體育 融媒體

聚焦高質量發展丨以文化驅動城市轉型的河東探索

2022年09月20日 08:44:05 |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太原9月20日電 微涼的秋風裏,位於山西運城的文藝舞&上演出正酣。從藝術劇院到田野鄉間,“唱念做打”中蘊含的文化氣息,浸潤着觀眾的心田。

  山西運城,古稱“河東”。數千年的歲月洗禮,這裡積澱形成了關公文化、德孝文化、池鹽文化等各成體系又彼此兼容的文化脈絡。近年來,運城堅持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並重,以文化引領城市建設,為轉型注入活力。

  老戲新唱,講好河東故事

  運城地處晉陜豫黃河“金三角”中心地帶,承東啟西、貫通南北、輻射中原,是中華民族重要發祥地之一。豐富的文化遺産,給了運城發展文化事業的信心和勇氣。

  既要傳承好優秀的歷史文化,又不能裹足不前。運城市委書記丁小強&&,結合時代需求,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將城市轉型升級與文化藝術創新的融合發展推向新高度。

  9月9日,景雪變在線上給學生授課。新華網 發(馬夢迪 攝)

  中秋節前夕,蒲劇青年實驗演出團的排練室裏,歌舞聲此起彼伏,敲敲打打響成一片。62歲的演出團團長、蒲劇表演藝術家景雪變早早換好練功服,開始一天的工作。

  “從小就在舞&上爬高上低,一路唱,一路‘苦’。”自9歲學戲算起,數十載從藝路上,景雪變親歷了蒲劇發展的重要瞬間。

  2006年,蒲州梆子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景雪變和學生們經常被邀請到全國各地進行表演。

  20年前,“看演出”在農村是一件大事。那個時候,每逢喜慶日子,村裏都會請劇團去唱一唱、鬧一鬧。而現在,瞧新鮮、圖熱鬧的年輕觀眾越來越多。

  “如何利用短暫的表演時間,讓年輕人對蒲劇産生興趣?”景雪變有自己的思考。

  近十年,景雪變主動求變,在劇本創造、道具設計、表演方式上搞創新,“傳統選段受眾有限,現在會有意識地選擇貼近當下生活的故事,再把帽翅功、水袖功、翎子功等絕活巧妙穿插其中。”

  新編現代劇《紅白喜事》排練照(資料圖)。新華網 發

  演出團新編的現代劇《紅白喜事》倡導移風易俗,講述鄉村致富帶頭人李尚仁在操辦孫子滿月、父親葬禮期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景雪變的老搭檔、編劇裴軍強&&,《紅白喜事》還融入了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等內容。

  “以鄉村為源泉,讓群眾做‘主角’。”在景雪變看來,將新時代的好故事搬上舞&,是蒲劇創新發展的關鍵。

  新編蒲劇《鐵面御史姚天福》弘揚廉潔文化、《中條山上黨旗紅》傳遞紅色基因、《榆樹嶺上》講述百姓共赴小康路……以促進城市文化繁榮為目標,運城正全力推動傳統文化創新發展,講述河東當代故事。

  以文塑旅,激發轉型活力

  運城鹽湖是世界三大硫酸鈉型內陸鹽湖之一。數千年裏,鹽湖的勞動者總結出“集鹵蒸發、過籮調配、儲鹵、結晶、鏟出”的五步産鹽法。這一生産工藝2021年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名錄。

  5月29日,隨着氣溫不斷升高,鹽湖呈現五彩斑斕的景象。新華網 發(金玉敏 攝)

  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隨着海鹽、井鹽、西北池鹽的大量開發,鹽湖在鹽業生産上失去優勢,改為生産芒硝等為主。

  進入21世紀後,當地政府轉變思路,利用傳統制鹽技藝和獨特景致,鹽湖褪下“販鹽”“産硝”的標籤,走出了一條從“朝化工資源要效益”到“向文化風光要發展”的路子。

  以“文化+”賦能産業發展,運城推動文旅産業與項目建設、鄉村振興等有機融合,提升文化軟實力和城市競爭力。“圍繞大景區、大市場利用好、活化好豐富的文物和文化資源,切實把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轉化為發展優勢。”丁小強説。

  由於河東大鹽富含30多種對人體有益的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為使其與旅游相結合,當地政府申請了“河東大鹽”為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並開發出大鹽理療袋、鹽雕、鹽燈等旅游産品。

  河東池鹽博物館開設“知鹽學堂”區域,游客可在此體驗拓印、鹽雕的樂趣。新華網 發(馬夢迪 攝)

  最近一個月,河東池鹽博物館館長潘海珍都在忙着佈置展品。自2021年11月開館以來,經過初期試運營,博物館計劃在即將到來的山西省第八次旅發大會上“揭開面紗”,正式開門迎客。

  在河東池鹽博物館周邊,池神廟、鹽湖養生城、中國盈聯大廈等文旅項目星羅棋佈。如今鹽湖正努力延伸文化産業鏈,推動文旅産業提檔升級,創新消費新業態,打造集生態康養、藝術創作、科普研學等為一體的文旅綜合體。

  2022年上半年,鹽湖區共接待游客242.954萬人次,旅游收入4087.16萬元,實現從礦區、工業區到生態保護區、旅游區的華麗變身。

  2021年12月6日,幾隻火烈鳥在湖面上休憩。新華網 發(蘭立強 攝)

  氣溫升高時,從高空俯瞰,鹽湖呈現出橙色、墨綠、玫紅等色彩;冬日裏,朵朵“硝花”在湖面綻放;100余種珍稀鳥類在這裡繁衍生息,成為攝影師爭相追逐的“明星”……

  秉承保護優先、文化為魂,山水合一、和諧共生的理念,運城市市長儲祥好&&,以籌辦山西省第八屆旅發大會為契機,運城將全力打造一個片區(關公故里—鹽湖旅游區),拉動兩條示範帶(黃河文化旅游示範帶、綠水青山中條新生態文旅經濟示範帶),叫響一個品牌(關公故里、好運之城),建設一個目的地(關公故里國際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為做大做強文旅産業、推動城市産業轉型發展打下良好基礎。

  春風化雨,涵養城市氣質

  深入開展群眾性文旅活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是運城利用深厚文化底蘊,涵養城市氣質的重要方式。文化軟實力的增強為運城轉型發展提供了持續驅動力,也讓群眾的文化生活越來越豐富。

  蒲劇青年演員孫薛青最近遇到一件開心事,開通僅不到一週的短視頻賬號已收穫近千名粉絲,“不少粉絲都是現實中的觀眾,在家門口就看過我演出。”

  “大概5、6年前,演出變多了,最多的一年能有260多場,從正月初二一直唱到村裏收麥。”孫薛青説。

  2017年起,山西省政府將“免費送戲下鄉一萬場”列為全省民生實事之一。2020年又進一步將“免費送戲下鄉一萬場”活動擴展提升為“五個一批”群眾文化惠民工程。

  在此基礎上,運城率先開展“戲曲惠民·歡樂百姓”免費送戲下鄉活動,通過建立送戲下鄉演齣劇目資源庫,發布送戲下鄉演齣劇目表,提供“菜單式”“訂單式”惠民服務,力爭每月有主題、每週有活動。截至目前,送戲下鄉活動共演出1萬多場,惠及群眾1000萬人次。

  同時,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也為運城掀起文化藝術新高潮提供了優質平台。丁小強&&,當前運城深入實施中國文化傳承弘揚展示先行區建設工程,引導廣大幹部群眾提升道德情操、樹立良好風尚、增強文化自信。

  無人機視角下的文脈·河東書房。新華網 發(馬夢迪 攝)

  位於南風廣場東北角的文脈·河東書房,總面積達900平方米,與周邊景色有機融合,亭&樓閣,小橋流水,風景如畫,被市民稱為“有氣質的書房”。

  從七彩鹽池到中條山巒,從城市高樓到廣袤田野,書房裏的老照片訴説着運城的發展脈絡。漫步光影中,隨處可感的是其中厚重的文化底蘊。

  店長閆俊霞介紹稱,自創立以來,書房圍繞運城歷史文化、民風民俗、特色景觀開展創意創作。藏於鼠標墊中的《河東池鹽之圖》描繪追蹤歷史;展現《河東池鹽之圖》長卷的書本燈重現昔日富饒;山西省第八次旅發大會吉祥物“鹽精靈”也在此靜待有緣人……

  文脈·河東書房一角,讀者正在安靜閱讀。新華網 發(馬夢迪 攝)

  文化是城市的靈魂,是一座城市的獨特印記。“這裡是游客了解運城的窗口,也是喚起市民鄉愁的寧靜一隅。”閆俊霞説。

  據運城市文旅局數據顯示,目前運城市內12座“河東書房”已全部建成;各縣(市、區)先後完成了204個基層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的提檔升級任務,永濟、萬榮、平陸、垣曲等縣(市)完成數字圖書館建設。全市已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覆蓋廣泛的市縣鄉村四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

策劃:葉健

監製:劉雲伶

製作:王浩慶

拍攝:馬夢迪

編輯:王亮 武斌

新華網山西頻道出品

【糾錯】 [責任編輯: 武斌]
<
>
X
0100702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9014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