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頻道首頁 要聞 政情 産經 醫衛 房産 教育 旅游 體育 融媒體 
山西
山西頻道首頁 要聞 政情 産經 醫衛 房産 教育 旅游 體育 融媒體

鄉村振興在行動丨滹沱河畔的致富故事——繁峙縣抓産業促振興紀實

2022年07月31日 10:07:34 |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太原7月31日電(武斌)走在山西省忻州市繁峙縣境內,新建的移民樓沿河林立、齊整的街道四通八達、各具特色的村落不時有游人“打卡”……若不是當地人講述,初來此地的人不會想到,這裡四年前還是國家級貧困縣。

  繁榮的背後,是當地聚焦“守底線、抓發展、促振興”的生動成果,也是農業高質量發展、農民穩定增收、農村生態宜居的生動實踐。

  杏樹結出“致富果”

  每年7月初是繁峙縣趙家莊村最熱鬧的時候。此時,來村裏採購大杏的車隊從村口一直排到國道上。這個人口551戶1475人的村子,産出了中國農産品地理標誌産品——繁峙大杏,杏樹栽種面積6000多畝,佔全村耕地面積的98%。

  趙家莊村的大杏。新華網 發

  “咱們村的杏,個大形圓,質細汁多,暢銷周邊地區。”據趙家莊村村委委員閆存林介紹,引進大杏種植前,村民以種植玉米、土豆為生,“那時候,每畝地年産值不足1000元,現在每畝地年産值7000至8000元。”

  依託大杏種植,趙家莊村大力發展經濟林建設,創辦了村級林果技術培訓基地和兩個林果專業合作社,探索出“專業合作社經營—品牌營銷—産品研發深加工”的發展之路,幫助村民增收致富。

  “杏果成熟後,合作社會從村民手裏採購,統一包裝,統一銷售。”趙家莊村黨支部書記張田飛説,有了産業支撐,2021年趙家莊村人均純收入17000元。“2022年全村杏果産量180萬斤左右,加上其他産業帶動,村集體經濟收入預計突破100萬元。”

  趙家莊村的杏樹。(資料圖)新華網 發

  憑着一顆杏,趙家莊村還構建起生態觀光旅游及幹鮮果經濟林産業覆蓋區,推進農旅融合,成為當地“春看花、夏摘果、秋賞景、冬觀雪”的網紅“打卡”地。

  走在繁峙縣的田間原野,除了大杏還生長着莜麥、山藥等農作物,也珍藏着黃芪、黨參等中藥材。如今,繁峙縣已有特色種植、健康養殖等10大類50多項富民産業。

  放牛郎巧念“致富經”

  “戶均五頭牛,人均兩頭牛。”這是繁峙人對金山鋪鄉農發村的描述。而這個近年來在當地快速崛起的小村莊,是由24個“山莊窩鋪”組成的移民新村。

  農發村養殖的西門塔爾肉牛。新華網 武斌 攝

  “農發村人均耕地面積僅0.92畝,以前村民們沒有地種、沒有就業,貧困發生率達35%。”據農發村駐村第一書記倪海峰介紹。

  2016年農發村以黨建為引領,多次召開黨支部會等,針對村裏耕地少、發展受限的情況,商定“養殖為主、種植為輔、多元發展”的産業發展思路。

  “首先想到的是養牛。山裏沒耕地,不少人養過牛。”農發村黨支部書記郝常喜説,選定肉牛養殖作為特色産業後,他和村幹部帶着村裏的黨員去了吉林考察,成功引進西門塔爾肉牛。

  “當時一頭能繁母牛要8500元,山窩窩裏的農民哪有這麼多錢?”據郝常喜回憶,為幫村民“摘帽”,繁峙縣針對貧困戶養牛推出補貼政策:購置一頭能繁母牛由縣財政補貼2000元,定點幫扶單位補貼1000元,企業再補貼500元,“縣裏還給牛上了保險,發生死傷,一頭牛最多可補7000元。”

  在多方帶動下,農發村發動第一批43人參與肉牛養殖,首年養殖肉牛85頭,人均收入突破20000元。如今,農發村肉牛存欄量達2650頭,戶均年收入超過50000元。

  如今的農發村。新華網 發

  打機井、修管道、整路面、搞綠化……脫貧後的農發村也越來越靚麗。談起村裏的變化,村民説得最多的是:“路寬了、村美了、人富了。”

  近年來,繁峙縣以“百企百社帶萬戶”“一村一品一主體”為抓手,通過政府推動、政策牽動、龍頭帶動等創新帶貧模式,讓貧困戶“有業可從,有企可進,有股可入,有利可獲”。

  織女鉤織“致富路”

  臨近中午,王金華麻利地整理好工位上的縫紉工具後離開了車間,準備去小區旁的學校接孩子回家。

  王金華工作的駿凱皮具有限公司,是繁峙縣聚寶新區濱河移民小區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配套建設的就業幫扶車間,也是當地承接京津冀手工業産業轉移的龍頭企業。

  2018年,王金華乘着易地扶貧搬遷的東風,與同村村民一起從大山深處搬了出來,在濱河移民小區安了家。作為當地最大的移民安置點,濱河移民小區建有移民樓30棟,安置搬遷群眾2766人,涉及繁峙縣原12個鄉鎮151個村。

  聚寶新區濱河移民小區。新華網 發

  “東邊是繁峙中學,西邊是繁峙中醫院,條件比山裏好多了。”説起新家,王金華很是滿意。她也經過技能培訓,從無業農村婦女變成了一名紡織女工,“車間就在家門口,一個月收入兩三千元,還不誤接送娃娃上學。”

  在聚寶新區,像王金華一樣的紡織女工有650余名。

  為了使搬遷群眾由“搬得出”“穩得住”向“快致富”“過得好”轉變,繁峙縣以打造面向京津冀、雄安新區的手工産業集散地為目標,推動就業規模、工資收入、車間産值“三增加”。

  “培訓一名合格工人,政府補貼3000元。”據繁峙縣就業幫扶第43車間、品尚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胡寶介紹,為了讓農民快速變工人,當地政府鼓勵企業以工代訓,並招聘38名公益性崗位大學生作為儲備人才進駐企業,“提高企業管理水平,解除發展困境。”

  幫扶車間內的紡織女工。新華網 武斌 攝

  眼下,繁峙縣共有就業幫扶車間58個,涉及箱包、服飾等6大類90多個品種,覆蓋11個鄉鎮及2個易地搬遷集中安置區,帶動2392人穩定就業。

  “目前貧困戶産業覆蓋率達98.1%。”據繁峙縣鄉村振興局局長趙保國介紹,繁峙脫貧人口人均年純收入已由脫貧時的8367元增加到2021年的14393元。

  從果農的增收,到放牛郎的致富,再到紡織女工的幸福生活……繁峙,一個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正在以産業興旺夯實脫貧成果,書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糾錯】 [責任編輯: 王夢佳]
<
>
X
01007028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8878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