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6月16日電(劉雲伶 王浩慶)近年來,全國各地求賢若渴,爭相&&待遇優厚的“人才新政”。相比之下,急需人才而比較優勢相對較弱的中西部地區如何吸引“孔雀來棲”,集聚起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動能,是個普遍性難題。
當前,山西省正大力實施深化省校合作戰略。乘此“東風”,長治市不斷探索制度創新,實施精準引才,涵養人才引留生態,蹚出了一條中西部地區、中小型城市打造“人才高地”,助推轉型發展的“長治路徑”。
從瀕臨破産到産值數億,一位教授挽救一家企業
武漢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周明凱最近收到一個好消息。由他領銜的“山西卓越多固廢協同製備低碳新材料産業化項目”入選了2022年度山西省重點工程項目。
周明凱團隊的“長治故事”,是“引進一個人才、帶來一個團隊、落地一個項目,進而壯大一個産業”典型案例,是地方與高校深度合作取得成效的縮影。

卓越水泥有限公司全景。新華網 發
5年前,長治市潞城區卓越水泥有限公司一度陷入經營危機。“當時企業面臨技術落後等多重壓力,一度瀕臨破産倒閉。”企業技術中心主任李代英説。
轉型發展迫在眉睫。由周明凱領銜的武漢理工大學硅酸鹽國家重點實驗室科研團隊,來到長治為卓越水泥進行技術改造,將鋼渣、礦渣、粉煤灰、CFB(循環流化床)灰渣進行複合超細粉末,顯著降低了能耗,減少了成本,同時年均消耗40-50萬噸工業固廢,實現了“變廢為寶”。
“技術改造後的超細礦物摻合料受到市場歡迎,短時間內企業扭虧為盈,2021年産值超4億元,上繳稅收6000多萬元。”李代英説。

周明凱(左二)指導研究生。新華網 發
初戰告捷後,長治市與周明凱團隊的合作逐漸擴大,雙方共同成立長治市武理工工程技術研究院,探索形成與主導産業相銜接的工業固廢綜合利用和高效利用相結合的新興發展模式。
長治地處晉東南,是典型的內陸資源型城市、老工業基地,當前正處於經濟爬坡過坎、産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
近年來,全市上下越來越認識到,人才是解鎖轉型升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當務之急、長遠之需,引進、留住人才成為從企業到政府的高度共識和行動自覺。
特別是山西省委、省政府作出關於深化省校合作的戰略部署以來,長治積極走出去、請進來,與省內外10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達成500余項合作成果,集聚了一大批科技行業領軍人才和創新團隊,促進了人才鏈與創新鏈、産業鏈有機銜接,讓高校將論文寫在轉型地區,讓科技成果從“書架”走向“貨架”。

2021年10月,“智匯長治 才聚太行”人才引進暨項目合作對接活動在清華大學舉行(資料圖片)。新華網 發
如今,高校技術資源成了長治轉型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2022年,長治市共有12個深化省校合作科研項目列入山西省重點工程項目,涵蓋新裝備、新材料、能源革命、數字經濟、節能環保、現代農業等多個産業領域。
從常駐省城到紮在縣城,高精尖人才被靶向引智留下來
與發達地區相比,長治引才基礎不佔優勢,如何將人才引進來、留得住?
“我們時常換位思考,如果自己是外地人才,怎樣才能在長治安居樂業?”在長治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楊保春看來,人才都希望到有産業需求、有發展前景、環境良好的地方發展,同時不同層次的人才核心需求存在差異。為此,分層次靶向引才、精準引智是十分必要的。
高精尖人才的核心訴求是什麼?入選中組部國家千人計劃的哈爾濱工業大學博士劉立新認為,關鍵在地方産業基礎與高端人才的專業方向是否契合。
作為國內物理冶金法提純多晶硅技術和硅材料應用研發領域的專家,劉立新及其團隊與長治市黎城縣合作的立新物理冶金法年産1萬噸再生硅材料項目,同樣入選了2022年山西省重點工程項目。

長治黎城再生硅材料項目建設現場。新華網 發
曾長期生活在條件便利的省會城市,此番卻選擇到內陸縣城創業,一年中多數時間都帶領團隊紮在縣城……劉立新的事跡讓人感動,也讓一些人不解。
劉立新&&,選擇和黎城合作有多方面原因,但“合適”很重要。目前團隊的科研方向與當地的資源稟賦、産業基礎高度匹配,黎城富硅多水,發展硅材料産業優勢明顯,市場前景廣闊。項目近期即可投産,按當下市場價格計算,産值將達20多億元,未來産品産業鏈成熟後,可帶動地區生産總值近150億元。
“有的放矢才能事半功倍,”長治市委組織部副部長杜建偉説,長治立足實際,依託自身自然人文特點、特色産業優勢,將適合當地發展的行業信息歸納匯總,深入研判,採用顧問指導、短期兼職、結對幫扶、項目合作、聯合攻關等多種引才方式,引進了一批專業、産業匹配度高的專家學者。

雲南農業大學林下上黨黨參有機種植項目。新華網 發
上海交通大學芯片式數字PCR系統、雲南農業大學林下有機種植上黨黨參、華中科技大學鑄鍛銑一體化3D金屬打印……隨着一個個高精尖團隊的助力,一批融合高校科研成果和長治産業資源優勢的特色項目已在長治落地生根。
從引進來到留得住,以新制度打造人才引留好生態
如果説高精尖人才是金字塔的塔尖,那麼中層骨幹人才、基層儲備人才則是塔身和塔基。針對這些人才,長治以省校合作為突破口,數次千里奔赴,加速人才集聚。
近一年來,根據山西省有關部署,長治市多次赴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等近百所高校,開展人才宣傳周、人才引進專場等各類活動招賢攬才。
人才引進來,更要留得住。長治不斷&&住房補貼、技術獎勵、生活補助等政策,為各層次人次提供暖心服務。

長治市潞才公寓。新華網 發
“目前全市建有人才公寓2380套,在建、擬建916套,各類人才落戶1524人,發放各類獎勵補貼3000多萬元。除了每年1萬元人才補貼,還有購房安家、技術扶持等多項政策。”長治市委組織部人才工作科科長郭城説。
同時,長治市還為每位專家以及團隊配備了高層次人才服務專員,提供24小時保姆式服務。
清華大學機械工程系教授韓福柱與長治市潞城區正在進行精密智能高端裝備製造項目合作。從政策解讀、項目申報、設備運輸到日常通勤、機票車票訂購,服務專員事無巨細進行服務。

韓福柱團隊調試設備。新華網 發
韓福柱團隊成員呂大偉&&,這些小事讓像他一樣的“外地人”感受到了家的溫暖,也體現出長治對人才的渴求和重視。
長治市清控創新創業服務有限公司的團隊2018年入駐長治高新區,負責清控科創園的運營,不到一週就申請到8套人才公寓,“僅此一項,每年可為企業減少經營成本近20萬元。”副總經理王雪龍説。
長治市委人才辦負責人崔鵬琪&&,長治財力有限,但對待人才卻不吝嗇。目前,組織部門計劃在原先人才引進、安家落戶、項目支持等政策的基礎上再加碼,&&升級版本。
一系列的組合拳取得了明顯成效。截至目前,長治市市直事業單位累計引進“雙一流”高校碩士研究生229人,縣(市、區)事業單位引進全日制研究生974人,600多名中層骨幹人才進入企業參與運營管理,近萬名基礎後備人才正茁壯成長……
為進一步深化省校合作,長治不斷探索制度創新,發揮市場在人才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重點解決好隊伍、經費、機構、陣地、政策等一系列問題,調動社會力量廣泛參與,形成合力,力爭打造更優的人才引留生態。

長治市人才集團和人才發展基金會日前正式成立。新華網 發
此外,繼市縣成立深化省校合作中心、建立深化省校合作專項考核機制之後,長治市人才集團和人才發展基金會日前正式成立。這是長治市着力構築“人才工作網絡平台”“高層次和高技能人才發展工作聯盟”等平台為主的“四梁八柱”一站式人才服務體系的最新舉措。
長治市委相關負責人&&,近年來,長治市高質量轉型發展走在全省前列,人才工作取得積極成效,但人才總量不足、結構不優、人才流失等問題依然存在。在此基礎上,長治力爭打造更好的人才生態,提前布局下一階段引才工作,吸引更多“孔雀”飛向晉東南,為加快建設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升級示範區和現代化太行山水名城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