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0月29日電(記者林德韌、周科、季嘉東)體育産業,朝陽産業。
在中國大步邁向體育強國建設目標的進程中,中國的體育産業也經歷了長足的進步。
2014年,國務院《關於加快發展體育産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業內通常將其稱為“46號文”。這份重磅文件的發布被認為是中國體育産業開啟飛速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自那以後,體育産業開始呈現更明顯的爆發式增長態勢。
如今,距離《意見》發布已有十年,這十年間,中國體育産業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獨特發展之路,呈現出一派新氣象。
對於中國體育産業的過去十年,中央財經大學體育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裕雄有兩個最明顯的感受,一個是在技術、組織形式和商業模式等方面的創新,另一個是體育産業深度融入整體經濟社會發展進程。
“與歐美相比,我們體育消費的絕對水平還是比較低的,這一方面對我們的體育産業發展帶來了很大挑戰,另一方面也倒逼我們創新,也就是像互聯網健身這樣的技術創新,‘體育+’和‘+體育’的組織形式創新以及基於無形資産的商業模式創新。我們的體育産業在盈利模式和增長方式上與歐美的體育産業發展路徑並不相同,其實這也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王裕雄説。
圖為2014年7月2日拍攝的體育藍皮書。 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回顧《意見》發布後的這十年,國家體育總局“十四五”時期體育決策諮詢專家、清華大學教授王雪莉説:“這十年,從學術和理論的角度,大家對於中國體育産業的一些基礎理唸有了共識。比如,我們的體育産業提供的産品和服務天然就具備市場商品和公共服務産品的雙重屬性,所以全民健身的事業發展與體育産業發展具有着極其緊密的關聯性,另外,中國的體育産業在這十年的發展中與其他産業也有了充分融合。”王雪莉説。
目前,國家統計局和國家體育總局公布的體育産業最新全國數據為2022年數據。截取2014年至2022年的時間段,我國體育産業總規模從13574.71億元上升到了33008億元,增加值由4040.98億元提升到13092億元,佔2022年GDP比重為1.09%,而2014年體育産業增加值僅佔當年GDP的0.64%。
7月8日,在山東泰山瑞豹複合材料有限公司生産車間,工人在加工碳纖維自行車架。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數量增長的背後是體育産業“支撐力”和“帶動力”的增長。無論從政策上還是實踐上,體育都已更深入地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大局中。以2023年中國戶外運動産業大會為例,該展會將論壇、展覽、展演、洽商、賽事等組合在一起,各方通力合作,文、體、旅、商、教、林、製造等多行業深度融合,政産學研全面互動,吸引了全國各地超2萬名業界人士和戶外運動愛好者參加,為雲南省各行業帶來直接經濟效益3.37億元,拉動體育及相關消費2.56億元,稅收效應2841.55萬元。
安徽財經大學體育産業管理與發展研究院院長姜同仁認為,“46號文”和其他後續的體育産業相關文件的&&,對體育産業的刺激拉動作用是符合預期的,整體是有作用的。“其中一個特點就是大眾參與,比如路跑,比如一些資源型的地區,如安徽皖南山地、貴州喀斯特地形、東北冰雪等等,都有了很好的發展體育産業的經驗。”姜同仁説。
10月20日,2024天津馬拉松鳴槍開跑。本次賽事共設置馬拉松、半程馬拉松、健康跑三個項目,約3萬名跑者參賽。新華社記者 趙子碩 攝
2023年,姜同仁申報的課題《中國式現代化體育産業體系建設研究》獲批立項,他提出面對高質量發展的新訴求,加快建設適合國情的中國式現代化體育産業體系,抓緊補短板、鍛長板,全面提升産業體系現代化水平,成為推動體育産業高質量發展、達成支柱性産業預期目標的正確方向。
對於新發展階段中國體育産業的發展特點,他總結道:“首先是經濟性,體育産業是有經濟價值的;其次是嵌入性,各類賽事、全民健身等等,都有很強的嵌入性;第三是融入性,體育屬於大文化,跟教育、文旅、康養都可以很好融合;第四是精神性,體育運動有着獨有的精神屬性,這個是其他很多行業不具備的。”
2020年12月25日,游客在後海村皇后灣沙灘上學習沖浪基本動作。近年來,三亞不斷推進熱帶濱海休閒度假體育旅游,沖浪、潛水、海釣、帆船、槳板等一系列新興運動蓬勃開展,各地水上運動愛好者紛至沓來。新華社記者 張麗蕓 攝
十年來,中國體育用品製造加速升級,戶外運動産業蓬勃發展,體育賽事經濟成效顯著;“電子競技員”“運動防護師”等新職業成為吸納就業的新藍海,體育“+旅游”“+文化”“+商圈”等新業態成為推動消費和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具有高成長性、可持續性特徵的體育産業,在助力經濟動能轉換、助推高質量發展方面顯現出不可估量的能量。
展望未來的發展,王雪莉認為,體育産業的相關企業類別多、規模普遍偏小,未來應該繼續加強對體育産業市場主體的培育。另外,要增強體育産業政策的適配性,讓“游戲規則”更加明確,讓利好産業發展的政策更有效地惠及體育産業的從業者。
2023年5月21日,參與2023年環塔拉力賽的賽車疾馳在新疆阿克蘇地區溫宿縣大峽谷。新華社記者 胡虎虎 攝
王裕雄&&:“隨着經濟社會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以及全民健身戰略的實施,參與體育運動的人群規模在快速增長,人均體育消費支出也在快速增長,具有盈利能力的商業模式構建可能更簡單更容易一點,生意會好做一點,再加上我們繼續堅持做正確的事情,繼續開發‘體育+’‘+體育’這類的融合性産品,那麼發展的空間會特別大。另外,數字體育、虛擬體育的發展也會進一步打開增長空間。在未來一段時間,我國體育産業發展的主要任務就是堅持發揮中國式現代化的優勢,以改革創新為動力,推動産業實現更均衡的、穩定的、更高質量的持續高速增長,順利實現到2035年推動體育産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産業的階段性發展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