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光丨上海!你在辦一種很新的“奧運會”!-新華網
新華網 > 時政 > 正文
2024 05/20 16:33:51
來源:新華社

追光丨上海!你在辦一種很新的“奧運會”!

字體:

請看下面兩段視頻

猜猜這是哪兒?

周傑倫演唱會?

草莓音樂節?

都不是!

這是奧運會!

啊,也不是,是奧運會的資格賽啊!

區區一場資格賽

有什麼可看的呢?

傳統上不都是奧運會正賽期間

才有拿金牌!創紀錄!大明星!大熱搜!的嗎

NONONO

從今年開始,那都是老皇歷了

小編用親身經歷告訴你

這次在中國上海辦的這場資格賽

可真是太有嗨點了

先來看官方説法:

為了在奧運會舉辦的十幾天之外

持續保持奧林匹克的熱度

更多吸引青年人的關注

國際奧會決定創辦奧運會資格係列賽

擴大“通往奧運之路”的曝光率

首屆賽事共分兩站

共設滑板、攀岩、霹靂舞、自由式小輪車

四個項目

分別于5月16日至19日在上海

6月20日至23日在匈牙利布達佩斯舉行

在上海站結束後

國際奧會主席巴赫評價道:

“我們正在推動體育運動更城市化、

更年輕化、更包容、更可持續,

並體現性別平等

上海在這條道路上邁出了一步”

5月18日,巴黎奧運會資格係列賽上海站小輪車自由式女子公園賽決賽中,國際奧會主席巴赫(中)在看臺上觀看比賽。新華社記者 許雅楠 攝

年輕化!巴赫主席您説得太對了

畢竟

您也是在上海的霹靂舞比賽現場

差點就要跟著一起蹦迪的人

(同事現場近距離線報↓)

玩兒嗨的不僅僅有巴主席

來看看他看的這場霹靂舞決賽

現場有多炸

反正小編看完整場

嗓子是已經不能要了

而這幾天在黃浦濱江的四個賽場中

小編經常聽見觀眾説的話就是

我不行了我咋感覺我比運動員還累!

是啊

你們能不累嗎朋友?

場上比賽

場下蹦迪+livehouse+追星+特種兵逛吃

還有好多家長肩膀上還長期長了個娃

嗯,娃跳得很好

下次繼續跳

就是比較廢爹媽

 

所以

為啥一個奧運資格賽

觀眾參與感能這麼強?

這首先就是因為

比賽太好看了!

滑板、攀岩、霹靂舞、自由式小輪車

有在天上翻飛的

有在高空攀爬的

有面對面battle的

四個原本是極限項目

或潮流項目的奧運會年輕成員

每個都能帶給觀眾完全不同于傳統體育的

觀看體驗

而且比賽事關奧運資格

有的項目還要面臨多名世界冠軍

競爭一個奧運席位的情況

這等于把奧運會級別的賽事

提前搬到了觀眾面前

滑板賽場從預賽開始就沒有退路可言

東京奧運會男子街式冠軍堀米雄鬥

直接預賽出局

女子街式奧運冠軍西矢花

準決賽出局

美國選手賈格爾·伊頓在拿到冠軍後

直接喜極而泣

現場的情緒張力堪比奧運會正賽

5月19日,滑板男子街式冠軍美國選手賈格爾·伊頓在頒獎儀式上落淚。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其他比賽中

滑手可能還會在預賽裏留一手

晉級就行了

但這是奧運會資格賽

每分必爭

所有人都從預賽就開始

就把壓箱底的東西拿出來”

擔任街式項目裁判的中國裁判田軍直言

比賽非常“卷”!

不僅選手壓力很大

他們裁判打分時感受到的緊張感也不同以往

5月19日,美國選手克裏斯·喬斯林在男子街式比賽中。新華社記者 賈浩成 攝

“運動員感受到壓力

但我們的工作

就是要把這種壓力吸收進來

轉化成能調動觀眾

一起參與其中的東西”

攀岩項目現場解説、法國人雷米·佩爾蒂埃説

四個項目

每個都有現場DJ和解説員

賽前帶大家現場蹦迪

賽中充當氣氛組和項目科普者

和佩爾蒂埃搭檔的

中國登協攀岩賽事解説員羅夢禪則覺得

賽場和觀眾從未離得如此之近

也如此有互動感

觀眾不再是坐在遠遠的觀眾席裏

被動等待運動員表現的旁觀者

而成了所有精彩瞬間的共同締造者

“這次攀岩比賽

觀眾坐得離岩壁非常近

我甚至覺得可以更近一點

我們經常會在關鍵時刻

調動觀眾加油

因為這幾天大家也都看到了

有的時候觀眾的吶喊

真的可以幫助選手在力竭的時候再頂一把”

“我更願意把比賽當成一場show”

英國攀岩選手哈米什·麥克阿瑟説

此次在上海

他曾在聲震全場的歡呼中

完成了驚艷的壓哨登頂

“全情投入

和人們互動

然後完全釋放、表達自我”

他説不論名次怎樣

這是他在攀爬中想要做到的

5月19日,美國選手布魯克·拉布圖在女子兩項全能比賽中慶祝。新華社記者 賀長山 攝

除了比賽品質高、互動性強

很多人還都覺得

這次資格賽不是一次單純的比賽

而是一場盛大的體育嘉年華

觀賽+娛樂體驗感完全拉滿

比賽區域中不僅有競賽場地

還有各種項目的體驗區

妥妥是周末遛娃的好去處

巴黎奧運會特許商品店也提前開到了現場

這隊排得

有沒有喚起搶墩墩時的回憶?

當然對于吃貨來説

更幸福的是

這次看比賽可以暢吃暢喝!

小吃街直接開到賽區內

不用擔心場地不能帶吃的!

賣生煎的師傅説

他們一天光生煎一個單品

賣個一兩萬塊錢是沒問題的

四天怎麼也能賣上萬個包子

外國運動員尤其喜歡吃

師傅這兩天見了好多回頭客

小編還真遇到了一個老外生煎愛好者

法國攀岩小哥保羅·詹夫特拿了亞軍後

捧著一盒包子興衝衝去看比賽

中途遇到熱情岩迷聊天合影

小哥手裏包子沒地兒放

只好擱在地上

拍完趕緊抄起包子

好像生怕包子涼了

(紅圈裏就是吃得只剩下一個的生煎↓)

吹著晚風唱著歌,喝著“快樂水”看著比賽

還有比這更chill(松弛)的周末嗎?

甚至

你沒買比賽門票也可以實現這一切

這次比賽特別設置了體育節門票

買了它就可以進入賽事區域

只是不能擁有比賽場地內的坐席

但好在

好多項目在露天進行啊

直接站在場外就能看清楚啊

而且園區內還有多塊大螢幕

高清轉播時時擁有

觀眾溪馨莉就是走著走著

就被螢幕上的霹靂舞比賽吸引了

真的蠻神奇的

就不由自主地

大家就都被比賽吸引住

來之前

沒有想到這裏的氛圍感這麼強!

(席地而坐看比賽的人們↓)

四天來

上海見證了奧運會全新的比賽內容和模式

其所營造的嘉年華氛圍

似乎自動産生了一種魔力

它讓個性的表達不再受限

也讓觀眾和運動員之間的界限模糊

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近

賽場上你是各種title疊滿的大明星

賽場下

你就是隨時可以與我偶遇的普通觀眾一枚

是可以交流、擁抱的新朋友

也是引領年輕人態度表達的潮流達人

比如美國滑板選手布賴斯·韋特施泰因

自己就準備了很多小貼紙、小發卡

比完賽後

把這些小禮物送給來找她合影的小滑手們

除了滑手

她説自己還是個藝術家

背著烏克麗麗、滑著滑板走天下

許多小滑手認識她

都是被她的笑容和彈唱感染……

(小滑手沙鈺夏和布賴斯的合影↓)

四天時間

賽事入場觀眾4.5萬余人

在洶涌的人潮中

我們聽到了太多原本陌生的人

因為體育而把彼此稱作“家人”

也看到了太多或溫暖或有趣的瞬間

讓我們相信人與人之間衝破隔閡、彼此照亮的可能

我們之所以還需要奧林匹克

是因為“It is bringing people together”

——它將人們團結在一起

而奧林匹克之所以需要吸引和影響年輕人

是因為年輕人的價值觀代表了這個世界的未來

5月19日,荷蘭選手迪烏夫在霹靂舞男子決賽後比心慶祝。新華社記者 許雅楠 攝

在巴黎奧運會資格係列賽上海站尾聲

國際奧會主席巴赫説:

“這一全新打造的奧運賽事

離想像中的奧運又近了一步”

如果這是奧林匹克理想中的樣子

希望它的光芒能從上海開始

長久地為人類社會照亮前路

記者:王沁鷗、高萌、姬燁、季嘉東、王春燕

編輯:吳俊寬

【糾錯】 【責任編輯:吳京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