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廣場上,豪邁的陜北民歌唱響幸福生活;農家果園裏,小蘋果長成大産業;六盤山下,新鮮蔬菜與數據中心的算力服務共同“生長”……行走在陜甘寧革命老區,處處新貌讓人欣喜。

縣城廣場上,豪邁的陜北民歌唱響幸福生活;農家果園裏,小蘋果長成大産業;六盤山下,新鮮蔬菜與數據中心的算力服務共同“生長”……行走在陜甘寧革命老區,處處新貌讓人欣喜。

盛夏,行走在陜甘寧革命老區,只見黃土高原的溝壑間,晨曦穿透薄霧,映照着這片紅色土地。

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硝煙瀰漫的時刻,誕生在東方主戰場上的《黃河大合唱》,鼓舞着無數中華兒女奮起抵禦外侮,奏響了救亡圖存的時代強音。無獨有偶,《神聖的戰爭》被稱為俄羅斯歷史上最重要的樂曲之一。

抗戰勝利80周年之際,延安迎來許多參觀者。延安位於黃土高原,開鑿窯洞居住,是這裡的特色。

“如今的南泥灣,與往年不一般。再不是舊模樣,是陜北的好江南……”出延安城向南,車行90里便至南泥灣。黨徽廣場上,南來北往的人群中,不時有人哼唱起《南泥灣》悠揚的曲調。

延安是中國革命聖地,1935年至1948年,中共中央在這裡戰鬥和生活了13個春秋。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跟隨記者走進延安革命紀念館,透過一件件文物、一張張老照片,追憶抗戰烽火歲月。

王家坪革命舊址位於延安城西北,1937年8月至1947年3月,這裡是中共中央軍委的駐地,是延安時期黨中央、中央軍委領導全民族抗戰和解放戰爭的軍事決策指揮中心之一。

80多年前,以八路軍三五九旅為代表的抗日軍民,在困境中奮起、在艱苦中發展,樹立了抗日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開展大生産運動的旗幟,在南泥灣創造了令人讚嘆的偉大奇蹟。

“既保留了窯洞的原始風貌,又通過管網改造提升了居住體驗。”青磚映着灰瓦,檐下挂着紅燈籠,院中長着綠喬木……金色暖陽下,修葺一新的瓦窯堡街道下河灘113號窯洞院落愈發古樸美觀。

時入中伏,熱風吹拂過黃土高原。行走在陜西省延安市洛川縣的溝峁間,放眼望去,果園鬱鬱蔥蔥,套着袋子的蘋果綴滿枝頭,預示着又一個豐收年景。

老兵張欣永遠忘不了抗戰勝利的那一天,延安城裏張燈結綵,歡呼聲、鞭炮聲和鑼鼓聲通宵達旦。

陜西省富平縣烈士陵園,初升的朝陽照耀着一方方沉默的石碑,烈士石嘉植的塑像矗立在廣場上,面容沉靜,眼神深邃,仿佛能瞬間將人帶回那段革命歲月。

陜西省銅川市王益區,一個被黃土高原山峁環抱的小村莊梁家垣,三口在當地再普通不過的窯洞不遠處,矗立着“抗日英烈梁希賢故居”的紀念碑。

“使你們老人家為我牽心,這是我的不孝處,望你們老人家饒恕這次。”“老實來説,我對我的志願,情願拿性命來衛護她。”

“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黃河在咆哮。”《保衛黃河》是《黃河大合唱》的第七樂章,1939年3月誕生於陜北的一個簡陋的窯洞中,由詩人光未然作詞,音樂家冼星海譜曲。

紀念館所在的魯藝舊址,是全民族抗戰時期風雲際會之地。中國共産黨在1938年創辦於延安的這所文藝學府,曾匯聚了冼星海、呂驥、鄭律成、李煥之等一批音樂大家。

最近,不少人在讀一本寫於87年前的著作——《論持久戰》。他們説“熬不下去時,讀一讀《論持久戰》”“重讀《論持久戰》最大的感觸是在困難時可以看到光明”……

“困難並不是不可征服的怪物,大家動手征服它,它就低頭了。大家自力更生,吃的、穿的、用的都有了。目前我們沒有外援,假定將來有了外援,也還是要以自力更生為主……”

讓我們一起走進陜西省延安市南泥灣大生産紀念館,去探尋那段艱苦卓絕的歷史。

位於西安市建國路69號的西安事變紀念館,它的前身是張學良將軍公館。89年前,也就是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兩位愛國將領在這裡做出了一個震驚中外的決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