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展廳內,“鎮院之寶”何尊靜立。這件古樸典雅、飽經滄桑的西周早期青銅器,內刻銘文“宅茲中國”,是目前發現“中國”一詞最早的出處。如今,這件穿越千年而來的文物,不再只是一件博物館中的展品,更成為了當代設計師的靈感來源,煥發出新的生機。

記者手記:尋找周禮,感知中華文化之傳承

作為周文化的發祥地,寶雞也被譽為“青銅器之鄉”。近年來,寶雞市積極開展以“傳承周禮文化,培育文明新風”為主要內容的文明實踐活動,引導幹部群眾遵守文明禮儀、提升文明素養,讓周禮文化的優秀元素發揚光大。

寶雞城,藏着“最早的中國”

周原膴膴,青銅熠熠。寶雞,周秦文化的孕育之地,自漢代以來,因出土的青銅器數量之巨、精品之多、銘文之重要,被譽為“青銅器之鄉”。何尊器形典雅,以其歷史價值著稱於世。何尊內刻銘文“宅茲中國”,是“中國”一詞的最早文字記錄。

“國社之鏡·世紀光影”新華社新聞攝影展寶雞分展開展

方寸乾坤,瞬間永恒。巍巍秦嶺、滔滔渭河、穿山越嶺的寶成鐵路、莊嚴大氣的“國寶”何尊……一幅幅圖景,鋪展開寶雞厚重的歷史人文底蘊。萬米深潛器載人艙球殼11模型、世界首組時速600公里高速磁浮道岔……一張張畫面,勾勒出寶雞高質量發展的精彩畫卷。

陜西寶雞:“90後”小夥匠心傳承青銅文化

在“青銅器之鄉”陜西寶雞,有一批從事青銅器復仿製的匠人。數十年來,他們致力於鑽研青銅器復仿製技藝,傳承推廣流傳千年的青銅文化,力爭讓更多人了解青銅器的歷史、藝術和科研價值,“90後”小夥趙凱就是其中一位。

一碗寶雞“面皮”的故事,何以打動“三代人”?

這部由寶雞市藝術劇院創排推出的話劇講述了西府三代人做面皮、賣面皮,自力更生改變命運的故事。渭水河畔、秦嶺腳下,西府農人和面皮的故事,何以打動首都觀眾?背後有哪些獨特的情感體驗和文化魅力?

西周“何尊”範鑄青銅工藝研討會舉辦

 10月13日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與寶雞青銅博物院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舉辦“西周‘何尊’範鑄青銅工藝復原研討會”。此次會議旨在深入探討西周時期青銅鑄造技藝的復原與研究,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版權所有:新華網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