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藏同心·阿里同行 跨越云端的“同心”答卷-新华网
新华网 > 陕西 > 正文
2025 10/ 30 10:28:57
来源:群众新闻网

陕藏同心·阿里同行 跨越云端的“同心”答卷

字体:

  初冬时节,冈仁波齐雪山下,狮泉河畔。阵阵冷风掠过山峦,也拂过那些带着“陕西印记”的地标——通航满两年的普兰机场、暖意融融的西藏阿里陕西实验学校、安居牧民的藏式小院……

  10月20日至25日,平均海拔4500米的阿里高原,记者在“陕藏同心·阿里同行”采访中,真切见证了陕西援藏走过的31年时代印记。

  从普兰机场的云端跑道到噶尔县的智慧病房,从阿里陕西实验学校的双师课堂到雪山脚下岗莎村的牦牛运输队……一次次跨越云端的“双向奔赴”,谱写着一批批援藏工作者用真情和汗水绘就的“同心”答卷。

  云端天路:从“油画梦想”到旅客破万

  10月22日上午9时,西藏阿里普兰机场停机坪。

  一幅由陕建集团援建者手绘的油画作品,生动记录下2023年普兰机场通航那刻的激动瞬间:绵延的雪山下,藏族阿妈与陕西建设者并肩而立,一架银鹰掠过蓝天。

  “当时觉得这就是个‘不可能完成的梦’——海拔4250米,冬天零下20℃,连混凝土都冻得‘不听话’。”陕建集团西藏分公司副经理刘育靖指尖划过油画里的工地场景,语气里满是感慨。

  攻坚,从进场第一天便开始。

  零下20℃的寒风里,安全帽能被吹得打转,建设者们呼出的白气瞬间凝成霜,嘴唇裂得流血,却没人退后半步。

  混凝土在低温下凝固慢,他们就用棉被裹着模板,再铺上电褥子恒温,24小时轮班守着测温,“差1℃都不行。”

  刘育靖记得,2022年春节,工地没停工,年轻技术员小王父亲病重,只在视频里说了句“爸,等机场通航我就回”,转头又钻进了施工棚。

  高原缺氧是“家常便饭”,每人兜里都揣着氧气瓶,上工前吸两口,头晕了就靠在墙边歇会儿,醒了接着干……

  就这样,在普通人心目中的“生命禁区”里,他们用“陕西速度”把18个月的建设周期,谱写成了高高原上的基建奇迹。

  2025年10月20日,这个“奇迹”迎来新的注脚:阿里普兰机场年旅客吞吐量正式破万!

  阿里普兰机场运营综合办主任杨晓明揉着因高原反应失眠泛红的眼睛,翻出手机里的老照片回味——

  1995年,陕西援建的第一条柏油路“陕西路”刚通车时,牧民骑着牦牛在路边欢呼。“陕西援藏31年,铺路铺了31年。从土路到柏油路,再到今天的‘空中走廊’,我们就是要让阿里与世界更近……”

  如今的阿里普兰机场运营团队,80%成员来自陕西援建的“西部机场联盟”。从地勤服务到设备维护,陕西技术与陕西经验,正让这条“天路”越走越稳。

  生命守护:760种疾病的“高原突围”

  10月24日上午,阿里地区人民医院的病房内,消毒水气味里藏着暖意——西安市红会医院副主任医师杨杰刚结束阿里首例青少年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矫正手术。病床上,15岁的嘎玛益西术后方醒,指尖轻轻碰了碰缠满纱布的小腿,笑着比出“奔跑”的手势:“很快就能穿新球鞋了!”

  嘎玛益西手臂上,插着针管;杨杰的鼻孔里,则插着氧气管。

  “高原手术比在内地难多了,医生首先要过‘缺氧’关。”杨杰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回忆起刚进藏时的场景:第一次上手术台,因缺氧导致手微微发颤,他只能术前提前吸半小时氧。术中时,他也几乎每隔40分钟就得靠在墙边定定神。

  为了摸清当地牧民的常见病,杨杰戴着氧气管跟着医疗队跑遍了阿里的7个县,“最远的一次驱车6小时去偏远牧区义诊,回程时遇到暴雪,车轮陷在雪地里,是牧民们牵着牦牛帮忙拖出来的。”

  这样的温暖场景,是陕西“组团式”医疗援藏的日常。

  从1994年首批医疗队员背着药品、带着器械进藏,到如今来自西安交大一附院、西京医院、陕西省人民医院等三甲医院的312名专家先后组成“援藏医疗军团”,陕西把优质医疗资源、1300余项医疗新技术一点点“搬”进了高原。

  如今,让急性心梗等760种疾病不再需要翻山越岭求医,“不出阿里可治疗”从美好愿景变成了牧民如今身边的真真切切。

  医院的智慧医疗远程会诊中心,第十一批援藏医疗队队长张小刚指尖在屏幕上轻点。霎时,实时跳动的心电图便随他的话语亮起:“这个波形提示心肌缺血,按咱们之前教的溶栓方案来,有问题随时连线。”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过去31年,陕西援藏医疗队一直致力于为藏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张小刚办公桌上摊开的“技术培训台账”格外醒目,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录着他到藏区后3年多的培训记录:

  “2024年3月,改则县医院次仁卓玛,急性心梗溶栓技术,3次实操合格”“2024年9月,革吉县医院洛桑,骨科常见骨折复位,考核通过”……

  “我们带来的这些新技术,不是简单‘交出去’,更要‘接得住’。”张小刚指着台账里的实操考核记录,“去年还在手把手教县医院医生做溶栓,今年他们已经能独立完成,现在我们远程指导的都是冠脉支架这类更复杂的手术,技术在一步步往下沉。”

  医院急诊科医生宋银雪的工作日记里,一段文字让人眼眶发热:“牧民次仁拉着我的手,说我们像高原上的格桑花,是用生命守护生命的人。”没有华丽辞藻,可这段话,却成了陕西所有援藏医者心底最柔软的信念。

  教育方舟:1871个孩子的“家门口学堂”

  10月25日上午,阿里陕西实验学校的课间操时间,8岁的扎西拉姆拉着同学在图书角的地图前驻足。她踮起脚尖,指尖反复划过标注“旧校址”的红点——那里距离现在的学校有12公里,藏在三座雪山背后。

  “奶奶说,以前她送爸爸上学,天不亮就出发,踩着雪深到膝盖的路,中午只能啃冻硬的糌粑。”扎西拉姆指着眼前的教学楼,玻璃窗映着阳光下的绛红色塑胶跑道,“现在我走路10分钟就到学校,教室里还有暖气片,冬天写作业手不冻了。”

  这所由陕建集团2018年援建的学校里,藏着太多“让孩子少受点苦”的细节。

  校长尼玛桑姆摸着墙面回忆:“过去,我们用酥油混羊毛抹在窗框缝里,这样防风。”如今,春冬时节,学校46间教室的暖气片始终保持着20℃的温度,这是陕西援藏“暖冬工程”带来的特有“脉动”。

  “建校7年,1871个孩子在这里学会了普通话、认识了长安城。”抚摸着走廊里的“陕藏手拉手”绘画展,尼玛桑姆一字一顿。

  墙上,六年级学生达瓦名为《长安与阿里》的画作中,左边是布达拉宫,右边是大雁塔,中间用哈达连起来。“陕藏同心”四个字,此刻在孩子们的作品里有了最直白表达。

  最让尼玛桑姆难忘的场景,莫过于陕西援藏教师带着血氧仪进教室授课:“这种缺氧不缺课的场面,太让人动容。”

  如今,阿里陕西实验学校木工坊里藏族孩子能雕刻“兵马俑”,美术课上陕西老师教画“格桑花”,民族团结的种子在笔尖、指尖生长。

  幸福安居:3360人的“康乐新居”

  10月25日上午,噶尔县康乐新居,阳光铺满藏式小院。搬迁牧民扎西次仁的妻子正在参加陕西妇联组织的家政培训:“以前我只会放牧,现在学会了护理,月工资3000多元。”

  康乐新居,这个阿里地区最大的易地搬迁点,3360名牧民住上了二层小楼。社区里,陕西援藏干部设计的“民族团结广场”上每晚都会有锅庄舞响起。

  康乐新居不远处,便是噶尔县公共租赁住房建设项目,是目前阿里地区规模最大的公租房项目,尚处在建。用不了多久,此处的384套带地暖的新居将会迎来集体封顶。

  陕建西藏分公司经理于卫刚展示着冬季施工时藏族工友自创的“酥油防裂法”:“我们教会他们绑扎钢筋,他们教会我们适应高原。”

  气温骤降,藏区工地即将迎来冬休期。当日,陕建集团刚好有一批保暖的过冬礼包要送给藏族工人。

  “平时在这里打工能赚工资,现在临回家了还有这么温暖的过冬慰问,很暖心。”从于卫刚手里接过大礼包,向巴然登咧嘴笑出了高原红。

  “31年援藏,是血脉相连的共生。”宝鸡市住建局质监站副站长、现在阿里地区住建局负责建设工程质量和建筑业管理工作的王文涛说,陕西与西藏虽远隔千里,但能作为一名援藏干部参与阿里的城市建设,对他而言,既是使命,更是荣幸。

  从普兰机场陕建援藏工人张强粗糙的手掌、援藏医生郭成的“24小时待命”值班表,到阿里陕西实验学校走廊的氧气袋与荣誉墙……31年,冈仁波齐雪山下,劲风所过,那些在雪域高原绽放的陕西故事,终将化作最温暖的年轮。

【纠错】 【责任编辑:张思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