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榆林:“绿色+创新”发展正当时 煤化工产业创新与绿色发展交流活动如约而至-新华网
新华网 > 陕西 > 信息
2025 09/ 15 17:38:33
来源:新华财经

陕西榆林:“绿色+创新”发展正当时 煤化工产业创新与绿色发展交流活动如约而至

字体:

  新华财经西安9月14日电(记者陆宇航 孙广见 刘旭阳)榆林,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丰富资源的城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魄力,以实际行动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

  9月13日至15日,第十九届榆林国际煤炭暨高端能源化工产业博览会、第三届西部氢能博览会在陕西榆林举办。会议期间,举行了煤化工产业创新与绿色发展交流活动,来自各界的嘉宾围绕活动主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为推动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出谋划策。

  图:煤化工产业创新与绿色发展交流活动现场

  抓住产业变革机遇

  绿色低碳的加速发展,推动能源行业不断变革。与此同时,能源革命、工业革命与科技革命深度联动,人工智能叠加赋能,一场前所未有的产业大变革正加速启动。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所长刘中民看来,国内能源行业需在“双碳”目标要求下重新审视传统产业过程,主动应对挑战、把握战略机遇,重构能源与工业体系,推动化石能源绿色低碳高质量利用。要以多能融合为核心特征、以能源技术革命为关键引领,探索多能融合低碳发展新路径。

  “榆鄂宁是中国核心区域的能源‘金三角’,具备良好的资源基础、产业基础与技术基础,是西部大开发、国家区域战略的核心区域,不仅要为地方发展服务,也要支撑全国的发展,在能源化工新保障体系中发挥关键核心作用。”刘中民说。

  针对我国能源发展战略形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教授武强认为,要构建具有我国能源特色的三足鼎立的新型能源战略体系。“一方面,要把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的安全绿色智能开发和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消费作为重点,加以研究;另一方面,要探索以风光为主的可再生能源的规模化利用,加大对可再生能源的调节技术和能力的研发。此外,还要重视主要能耗大户的提效节能措施。”武强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氟氮化工新材料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吕剑表示,低碳发展催生了光伏、风电等新能源产业,为精细化工产业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目前,榆林的精细化工产业占比还比较低,发展空间很大。同时,榆林还拥有丰富的煤、石油、天然气资源,为未来精细化工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推动煤化工转型发展再上新台阶

  “‘十五五’期间,坚持‘严控、有序、绿色、安全’原则,推进煤化工产业高端化、多元化、低碳化发展,加快榆林从原料基地向材料基地转变,从大宗化工品向终端应用品转变,从现代煤化工上中游向下游转变,建成世界一流的高端能源化工基地。”榆林市煤炭转化基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秦笙说。

  榆林中科洁净能源创新研究院副院长卢巍表示,将以榆林创新院的科研创新平台为依托,发挥榆林创新院能源革命科技专项和科创基金“投早、投小、投硬科技”作用,围绕榆林市产业链布局一批精细化工项目,力争在“十五五”期间形成千亿级精细化工产业集群。

  为推动榆林煤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能源转型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何继江建议,要吸引全球化工和材料行业顶尖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吸引跨国公司在榆林设立研发基地。并依托政府/链主企业共建开放式创新平台,提供中试基地、AI赋能企业研发活动,打造“基础研究-中试-产业化”全链条创新体系。要深化全球特种材料需求分析,面向全球招商,并创设精细化工全球创新大赛。

  “同时,要打造煤化工行业的标杆型虚拟电厂,参与电力市场,消纳更多风电光伏,降低用电成本并降低碳排放。要积极探索以节能、绿电直联、绿证等方式减少碳排放,建立精细化工的零碳标杆园区。”何继江说,“此外,在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医药级化合物等细分赛道,要集中资源支持专业化公司实现零碳认证,为企业迈向欧洲市场保驾护航。”

  跨国合作需求纷至沓来

  榆林能源化工产业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和巨大的发展潜力,吸引了众多跨国企业的目光。

  法国液化空气集团高级业务开发总监陈星表示,希望在园区工业气体配套、氢能、二氧化碳捕捉及液化服务、现有空分设备收购、富氢水农业服务、园区工业气体配套等方面寻求与榆林的合作

  “对于榆林煤化工企业的新建项目,我们能够提供从硬件到软件完整的解决方案;针对企业已有的装置,我们能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帮助他们提质增效,实现产能和效率的最优化,助力榆林市建设世界一流高端能化基地。”施耐德电气有限公司中国工业自动化行业销售与战略副总裁乔锃说。

  西门子(中国)有限公司陕西区总经理赵睿表示,期待在绿氢制储运加用全产业链解决方案、零碳园区及工厂级节能与碳足迹管理、灯塔工厂与可持续灯塔工厂咨询、政府合作赋能展示中心,以及产业链级共享实验、实训、研发中心等领域与榆林产学研各界进行深入合作。

  “我们致力于探索二氧化碳的绿色应用,利用可再生能源生产的电力和细菌,将二氧化碳与水转化为高价值的特种化学品,并已在德国马尔的化学工业园区建成了相关试验。希望能在榆林与找到有竞争力的企业来进行孵化,推动技术商业化。”赢创工业集团大中华区业务副总裁顾忠民说。

【纠错】 【责任编辑:张思思 】
推 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