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望 | 我在基层做中医-新华网
新华网 > 陕西 > 正文
2024 03/ 27 09:22:29
来源:新华社《瞭望》新闻周刊

瞭望 | 我在基层做中医

字体:

向前辈学、向实践学、向时代学,是“90后”中医吴继华基层行医的法宝

用心体悟、用智诊疗、用情沟通,让基层中医骨干董建党的诊室外总是排起长队,诊室四壁挂满来自四面八方的锦旗

让基层患者诊疗受益,助基层医生提升能力,使京城名中医孙波成就感满满

文∣《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闵尊涛 刘佳敏 蔺娟 秦婧

在中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众多基层中医正坚守一方阵地,守护一方百姓健康。

每一次耐心细致的问诊、每一张严谨审慎的处方,都记录着他们在中医典籍中的浸泡传承、在行医实践里的积淀成长。

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是他们坚持不懈的身体力行;为老百姓健康保驾护航,是他们内心秉持的信力愿力。

本刊记者近期采访3位中医,记录下他们潜心中医、筑梦基层的行医故事。

吴继华

“90后”吴继华:为一个方子四处拜师

当归、白芍、川芎、黄芪、甘草……在江西省赣州市上犹县陡水镇卫生院,每天一上班,“90后”中医主治医师吴继华就忙着给村民把脉问诊、开方抓药。

吴继华年龄不大,但职务已从普通医生进阶到乡镇卫生院院长。在13年里一步步成长为村民信赖的中医师,吴继华的秘籍之一是向前辈学。

“60后”老中医郭起源是吴继华肃然起敬的师父:“师父早年在上犹县当过村医、开过诊所,还做过乡镇卫生院副院长,中医治疗经验丰富。”

吴继华曾接诊过一位胃病患者,用药后患者胃痛一直未有明显改善。疑惑不解的他向郭起源请教。二人充分讨论后认为,治疗方向需要调整——患者疾病表象是虚热,实际假热真寒,对应调整用药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

吴继华在学医拜师上从来如饥似渴:“只要对某类疾病或某个方子有专门研究,或有显著疗效,无论村医还是名老中医,我都会主动请教,为了一个方子有时四处拜师。”

一位抑郁症患者长期感觉喉咙有异物,多番求医未果找到了吴继华。考虑患者肝气郁结,导致痰气互结、咽喉不适,吴继华使用半夏厚朴汤5剂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吴继华向两位名老中医请教后发现,可能是方剂中半夏剂量不足,调整用药后患者症状不断改善。

在吴继华看来,作为一门经验学科,中医自古遵循师承教育,注重相互借鉴、相互学习。“有着几十年临床经验的老中医师,不仅在看病用药上给予我们启发指导,更能在医德医风上起到引路人作用。”

他举例说,小学文化的郭起源在2023年拿到西医主治医师资格。“老师已经57岁,还在学习、还在进步,这种不断学习、追求进步的精神一直激励着我。”

除了注意向老师、向前辈学习,吴继华还特别留心向实践学。

吴继华记得,2011年正式成为一名中医师后本想一展拳脚,但刚到乡镇卫生院就遇到不少“水土不服”:“我严格照方抓药,很快发现药方效果不尽如人意。”

吴继华总结认识到:一方面,不同地区药材药性存在区别,比如同是贝母,浙贝母偏于苦泻,长于清泻肺热,川贝母则偏于甘润,长于润肺止咳;另一方面,即使药物名称一样,由于时代、气候等不同,药材种植环境等变化也可能造成药效变化,加之古今理解的计量单位不同等原因,药物剂量不能一成不变,比如有的朝代医书上16两等于500克,不能简单将医书上的1钱换算成5克。

吴继华渐渐学会,中医讲究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研究方剂要回到原来的医书和当时的情境,尽量还原方剂创制的背景,首先看是谁、在哪个时期写出来的方剂,接下来才是不断追根溯源、探究药理。

在基层待的时间越长,吴继华越明白:中医绝不是照抄照搬就行,还是要结合临床实践。“宝贵的东西往往从实践中来,积累了大量病例经验,才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向时代学是吴继华的最新课题。

吴继华表示,在近年城镇化发展、村民外出务工等背景下,陡水镇常住人口从之前最多时的7000多人,下降到目前2000人不到,辖区常住人口不断减少、乡镇卫生院服务人群不断减少的趋势很难逆转。

对执掌陡水镇卫生院的吴继华而言,危机感不时涌现,但危中有机的感觉更为强烈:“很多村民进城定居、进城看病,但我们卫生院的诊疗人次比我刚来的2018年还是涨了一倍多,尤其是看中医的群众越来越多。可以说,具有贴近农村群众生活等特点的中医药,这几年是在基层落地生根了。”

在吴继华看来,这是基层卫生院突围的难得机遇。

吴继华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改善卫生院的环境、设备。又着力充实医生队伍,增加了两位中医师,还注意为医护人员争取更多培训进修机会,增强其专业水平和服务意识。

吴继华当前的学习榜样是距离陡水镇卫生院40余公里的平富乡卫生院。“他们通过打造中医康复科特色,大力发展特色中医药适宜技术,药占比大幅下降,医务人员收入明显上升,面貌焕然一新。”

这让吴继华更有信心:“只要找到并发挥好适合自己的中医药特色,乡镇卫生院一定有发展机会。我们发展中医药服务现在正当其时。”

董建党

“中坚”董建党:做基层中医馆的“定海神针”

整整一个上午,杯里的浓茶几乎没动。

接诊完最后一位患者,董建党站起身放松筋骨,这才拧开杯盖,呷一口已经凉透的茶。

诊室墙上贴有一句话:医无术不行,术无德不久。

这是在基层工作23年的中医副主任医师董建党对自己的要求。

董建党是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电子城二〇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的一名中医。自2001年从陕西中医药大学毕业,董建党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的意愿日益坚定:“中医的根在基层,生命力也在基层。”

凭着对中医的一腔热爱,董建党不断阅读中医经典、医案,在实践中勤勉钻研、提高中医诊治能力。董建党说,很多中医理论比较抽象、枯燥,要善于在实践中理解、体悟。他曾经为了琢磨、体会典籍所说的“浮脉如水漂木”“滑脉如盘走珠”“涩脉如轻刀刮竹”,用实物重现去领会手感,再到临床中实践。

凭着这股子钻劲,董建党逐渐把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两大“法宝”融会贯通于诊疗。

“我看病,从患者迈进诊室那一刻就开始了。”董建党说,他对每一位就诊患者仔细望闻问切:“这是收集信息的过程,也是去伪存真、辨证施治的过程。”

每一个方子开出,都来自董建党细致入微的分析判断。

2019年,62岁的老李坐着轮椅被家人推进董建党的诊室。老李因肝硬化失代偿而腹水严重,除了肚子滚圆,身体其他部位皮包骨头,且手脚冰凉,头都抬不起来。

已多方求医的老李情绪低落,脸色晦暗:“董大夫,这病你能治吗?”

“只要你想治好,就有希望。”董建党一面开导患者,一面充分了解其病历、症状,为他辨证治疗:“许多肝硬化患者都用软坚散结利水的办法,但我辨证发现,老李属肾阳虚,要采取温阳利水的方子,就为他开了真武汤。”

一面是老李积极配合治疗,一面是董建党根据老李的身体情况调整方剂。慢慢地,老李腹水逐渐减少,后来已无需定期到医院抽腹水,原本需要每天注射的人血白蛋白制剂,也逐渐拉长间隔直至停止注射。

中医药的效果让老李和家人欣喜不已,他们为董建党送来感谢的锦旗。“老李现在每个月来复诊一次。他的身体和精神状况都还行,我每次都叮嘱他要多锻炼,重视肌肉萎缩。”董建党说。

董建党看诊,会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患者是什么样的人,比了解他们患了什么病更重要。”

他解释说,心理困扰是病情加重的因素之一,医生既要了解患者身体的不适,更要找准他们的心病。“在问诊中了解患者的生活习惯,分析其病痛成因,甚至解决其心病,常常有助于缓解、治疗身体的病痛。”

用心体悟、用智诊疗、用情沟通,让董建党的诊室外总是排起长队,诊室四壁挂满来自四面八方的锦旗。“我们一家两代人都在董大夫这里看病”“我是听朋友介绍董大夫医术好,专门从外地赶来的”……采访中,这样的话不绝于耳。

“董大夫平均每天要接诊患者70多人,高峰时能上百人。董大夫这样的基层名中医,是我们的‘定海神针’。”电子城二〇五所社区卫生服务站站长郭王红说,2023年该站中医门诊接诊2.2万余人次,比上一年增长近一倍。

名气之下,董建党没有止步,加倍努力去捕捉、回应基层群众的健康需求。

董建党注意到,随着人们饮食习惯和作息规律发生变化等原因,失眠、胃病等疾病正呈现年轻化趋势。“近年,我接诊的年轻人越来越多,他们失眠、焦虑,根源在于脾胃,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我试着从这些方面着手调治。”

26岁的张璇最初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找董建党看胃病,现在,她在董建党的影响下已成为中医“铁粉”,定期来复诊、调理。“医生好不好,疗效最重要,董大夫给我开的方子管用。”

患者的信任对董建党既是幸福,也是压力:“百姓的健康需求在变化,这对中医提出更高的要求。”

用中医药的疗效收获了一批年轻“粉丝”的董建党,正在思考如何把中医药的养生理念转化为青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帮助他们践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中医药包含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实践经验,中医药强调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阴阳平衡、调和致中等,正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可。”

在董建党看来,基层中医馆与群众最贴近,在发挥中医药作用、展示中医药魅力方面大有可为。“我们中医馆面积超过1000平方米,备有400余种中药饮片和熏蒸治疗机等40多种中医诊疗设备,煎药室、针灸推拿室、中医专家诊室等一应俱全。”

董建党期待,基层中医馆在满足群众中医药诊疗需求的同时,能真正成为中医养生保健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宣传站、体验馆。

孙波

“大专家”孙波:让中医在代际相传中不断丰富发展

“孙主任,以前要想找您看病只能去北京,没想到在家门口就挂到了您的号……”推开安次区医院京城名医馆廊坊分馆专家诊室的门,69岁的侯泽青老人有些激动。

侯泽青是河北省廊坊市安次区葛渔城镇人,患气管炎3年多,每晚咳嗽得睡不好觉。他多次去外地看病,都没有明显效果。听闻本地来了大专家,侯泽青赶忙来找孙波诊治。

孙波是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内科及医政科主任。作为该院进驻安次区医院京城名医馆廊坊分馆的专家,孙波自2023年10月起在安次区医院每周一次定期出诊并现场教学,专业涉及脾胃病、内分泌、失眠、呼吸病等多个学科。

安次区医院京城名医馆廊坊分馆是京津冀医疗系统协同发展的重要成果之一。“该项目包含基础设施建设、设备完善、学术交流、医疗技术支持、名医带教传承等多个方面。通过京廊合作,北京的国医大师、中医专家等优质中医资源定期到安次区坐诊,为河北患者提供了一条更加丰富、便捷的中医药服务通道。”安次区医院中医科主任解延旭说。

每当孙波在安次区医院出诊,就诊患者总是满满当当。总是提前开诊的孙波,在接诊中会耐心询问患者病情,对其进行细致检查,并根据患者病情和需求,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反复叮嘱患者注意事项,帮助他们更好康复。“看诊就是一个‘破案’的过程,患者症状是线索,医生要将病因病机相结合,辨证论治,贴合患者特点加减方药,快速解决患者困苦。”孙波说。

“去北京看病不仅挂号难,路途遥远也是巨大阻碍。”廊坊市市民赵亭兰告诉记者,得知北京的知名大中医在安次区医院出诊,自己特别欣喜。“我胃病3年多了,多方求诊均不明显见效,在孙主任这里看诊后1周就有显著改善,十分感谢。”

不独赵亭兰。据解延旭介绍,截至目前,包括孙波在内共有8名帮扶中医在安次区医院京城名医馆廊坊分馆出诊,诊疗人次达到3300人。

京城名医坐诊让患者受益的同时,也提升了安次区医院的中医队伍能力。

每次出诊,孙波会对安次区医院医护人员现场教学指导,并在门诊结束时分析总结当日出诊病例,强化基层医生对此类疾病的认识,传授疾病诊疗思路及方法,引导他们完善中医诊疗思路,提高诊疗技术水平。如果遇到疑难病例而孙波人在北京,他会通过网络平台远程会诊,与当地医生共同讨论。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我希望他们能够读经典、跟名师、做临床,形成自己的诊疗模式,让中医在代际相传中不断丰富发展。”孙波说。

安次区医院中医科医生郭文宣是孙波帮扶的受益者之一。

这位安次区医院成长起来的医生,在参与孙波的日常门诊中学到很多:“孙老师不仅从临床案例中寻找教学点,还针对个人特点指点我们需要完善提高的方向,并对相关专业给予全面细致的建议。参与孙老师门诊,让我对中医诊疗感悟更深,疾病诊疗思路也有很大提升。”

郭文宣举例说,她此前遇到脾胃不适的患者,会直接考虑脾胃功能失常,以患病症状为出发点治疗,思路相对局限,方药多而杂,但孙波却指导她要从根本上、病机上解决问题。“孙老师看诊尤其善于经方,注重病机。经常是小方子解决大问题,在简便快速解决患者疾苦的同时,还为患者节省了精力、物力。”

据郭文宣介绍,他们的日常学习不仅包括小课堂,还有大课堂——孙波会定期举办学术讲堂,细致讲解相关经典内容,从如何辨病机、遣方用药,到如何分析学习,再到如何与患者家属沟通病情等,内容贴近临床需要,实用性较强。

在孙波等专家的带动促进下,安次区医院中医科诊疗水平和科研能力大幅提升。据统计,从孙波等专家出诊至今,安次区医院域外患者数量较2021年增加25%,门诊月均人次较2021年增加339.7%。

总被当地群众称为“大专家”的孙波,却称自己在基层帮扶中收获良多:“我很高兴看到这里的患者对中医更信任,当地医生的诊疗水平也有所提高。能够用自身诊疗经验为百姓带来健康,我感到很满足。”

【纠错】 【责任编辑:张思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