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护人员正在进行骨髓瘤知识科普及义诊活动。 记者 张家祯摄
说到血液恶性肿瘤,大家比较熟悉的是白血病和淋巴瘤等,其实骨髓瘤的发病率也非常高。每年的3月是国际多发性骨髓瘤关爱月。国际多发性骨髓瘤关爱月的设立,旨在倡议公众、患者和医护人员行动起来,提升全社会对骨髓瘤的认识。3月19日,记者采访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血液内科主任高广勋。他表示,骨髓瘤并不可怕,患者应关注疾病疗效评估,早诊早治,增强抗病信心。
多发性骨髓瘤是血液系统第二大常见恶性肿瘤,高发于老年人群,男性患病率、发病率高于女性。
“多发性骨髓瘤有4大典型症状,英文我们叫‘CRAB’——C代表高钙血症,R代表肾功能不全,A代表贫血,B代表骨骼破坏。”高广勋介绍,“骨髓瘤容易与一些老年常见病混淆,非常容易被误诊和漏诊。此类疾病患者身体不适初期,较多在肾内、骨科等科室就诊,导致无法尽早确诊。我们希望借助国际多发性骨髓瘤关爱月,进一步提升患者及公众对这一疾病的正确认识。”
高广勋说,部分患者在发病初期或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会出现骨痛和骨折现象,还有患者伴有肾脏损伤,甚至需要血液透析。这增加了该病临床治疗的难度,也给患者造成更多的痛苦。实现疾病的早诊断、早治疗,不仅可以有效控制相关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更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延长生存期。对于临床诊疗而言,最重要的是防患于未然,尤其是对于60岁以上的高危群体,建议在常规体检中及时筛查关键指标。
“理论上,骨髓瘤无法完全根治,这是骨髓瘤的特性所决定的。但是,人类是可以和疾病共存的。”高广勋说,即使现有技术无法将肿瘤完全清除,但通过对症治疗,使患者生存更长的时间,是能够实现的。医学界倾向于将5年内病情未复发、无进展的情况界定为临床治愈。
2004年,辛先生确诊骨髓瘤。经过治疗,至今已平安度过了19年,理论上已经治愈了。“心态越好治疗效果越好。现在,我每天都戴着运动手表,坚持每天走路锻炼身体。”辛先生告诉记者。
对于一些老年患者,高广勋并没有建议他们接受骨髓移植,而是决定通过长时间、长疗程地随访和定期诊疗维持他们的病情。患者体内的肿瘤并没有被完全清除,但是他们的生活状态很好,和正常人没有什么区别。“我们认为,对于这样的老年患者,最终的目标是让他们达到一个健康的生活状态,不让肿瘤成为他们的负担。”高广勋说,“骨髓瘤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良好的应对心态。”
患者黄先生在得知自己患有骨髓瘤后有种天塌下来的感觉。在医生详细介绍了整个治疗方案后,他才发现治疗过程并没有自己想得那么复杂。“当我得知自己可以上午在医院接受化疗,下午回家和家人一起吃饭看电视时,感觉很轻松。”黄先生说,“最近我都是自己一个人来医院,并且只用定期来做复查,定期吃药打针。虽然是个病人,但是我依旧可以很好地生活。”目前,医院日间化疗模式、家庭注射模式,均是在医疗安全的前提下,以肿瘤患者回归正常家庭生活为出发点。
在采访过程中,高广勋也提到了对于骨髓瘤患者来说应当注意的问题。第一,要避免剧烈运动和负重劳动,预防骨折等骨损伤问题;第二,骨髓瘤患者一般免疫力低下,所以在早期的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个人防护,不要去人群密集的地方,同时,也要预防带状疱疹;第三是生理问题,要定期去医院做体检,进行尿检测和验血,看有没有贫血、血小板减少、肝肾功能损伤的情况;第四是在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比如蛋白酶抑制剂会造成神经的损伤;最后,骨髓瘤患者一定要定期到医院复查,进行简单的评估,看疾病处于一个什么样的状态,根据疾病发生的变化进行针对性地调整和治疗。
“对于骨髓瘤,医保报销的药物已有许多,医学界也对新的治疗方式进行大力探索并取得了长足进步。这些新药物和新技术都将进入临床使用,给予患者更多的选择和治愈的机会。”高广勋说。(记者 张家祯 实习生 闫可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