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實施“萬名幹部人才下鄉村”行動 聚力鄉村促振興

2022-09-19 10:08
編輯: 張思思
來源: 陜西日報

  中秋假期剛過,劉健就急匆匆地“返回”藍田縣玉山鎮山王村。一張鄉村文旅休閒康養産業的藍圖正在這片土地上一點點開始實踐。作為“規劃師”的劉健既忙碌又興奮,對于山王的發展,他甚至比當地的村民更加熱切期待。

  劉健是西安市委機要和保密局一級調研員,臨退休的他,又有了新身份——山王村鄉村振興顧問。對這份新事業,他傾注了巨大熱情,走訪黨員群眾、拜會鄉賢達人、邀請專家編制鎮村十年發展規劃、促成康養專家學者參與玉山康養人才培訓交流……他“雄心勃勃”,要把這裏的青山綠水、酒莊田園、歷史文化等資源,變成當地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

  劉健是“萬分之一”。今年5月,西安市啟動“萬名幹部人才下鄉村”行動,計劃用5年時間引導萬名退出領導崗位幹部、退休幹部、新任職年輕幹部和各類人才到農村幹事創業、貢獻才智。

  “下鄉村行動滿足了年輕幹部成長鍛煉和我們這些老同志繼續為黨工作、為鄉村和社會奉獻的意願。”劉健深情地説,“我受國家培養這麼多年,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在退休之際還能有新舞臺,是組織極大的信任與關愛。”劉健心裏始終存著一份感激,並將其化作工作的滿滿動力。

  撬動人才、要素、資源向鄉村集聚

  “謝顧問救了我!”8月30日,見到記者,長安區郭杜街道缽魚寨村黨支部書記張海生説,“當時我像螞蟻被擱在熱鍋上烤一樣,他一來就幫忙‘滅了火’。”

  張海生説的謝顧問是謝立軍,陜西省司法廳戒毒管理局長安強制隔離戒毒所三級高級警長。報名參加“萬名幹部人才下鄉村”行動後,他被選派到缽魚寨村擔任鄉村振興顧問。

  彼時,張海生正遇到一件棘手的難題。村民的土地之前被統一流轉後交給企業發展經濟林,今年因企業經營不善而難以為繼。這些閒置下來的土地應該怎樣利用?村民的流轉費怎麼辦?

  謝立軍到村後,了解了村情,初步提出利用村子區位優勢創辦中小學生農耕研學基地的想法,又邀請省發展改革委相關專家來做科學論證和規劃,明晰發展思路。這讓張海生眼前一亮。

  “人家見得多,眼界寬,人脈資源也豐富,確實給我們很多啟發。”張海生説,謝立軍還聯繫了西安的一家職業技術學校,來給村上的年輕婦女進行崗位培訓,這對提升她們務工收入也有很大幫助。

  “鄉村振興需要人才支撐。開展該項行動,就是以‘萬名幹部人才’為杠桿,撬動人才、要素、資源向農村集聚,加快鄉村振興步伐。”西安市委常委、市委組織部部長王曉林説。

  行動開始後,西安市委組織部建立“西安市鄉村振興幹部人才庫”,將每年對報名的幹部人才的基本情況、專業技術資格等進行審核,審核合格的,同當年全市新任職年輕幹部一並納入庫中。

  幹部人才派下去擔任哪些職務?根據入庫人員特點和鄉村崗位實際,退出領導崗位幹部和退休幹部一般到村擔任鄉村振興顧問或領辦創辦經濟實體帶頭人;年輕幹部擔任“一肩挑”幹部助理或駐村第一書記、工作隊員等。

  “5年引導萬名幹部人才”的依據何在?據介紹,西安市有2000個左右鄉村,原則上為每個鄉村配備一名服務力量,下鄉幹部每年集中選派一次,本屆村委會任期5年,因此提出了“萬名幹部人才”的概念。

  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通知發出後,幹部人才報名踴躍,活動進展速度遠快于預期。通過自願報名和組織推薦,今年,西安市已累計下派幹部人才4115名。

  余熱也是一份強大力量

  退休生活怎麼過?近幾年來,王春雷一直在思考這個問題。

  因崗位調整,三年前,他就退出了領導崗位。他身體康健,家庭也沒負擔,尤其讓他割舍不下的,是鄉村的一方土地。

  王春雷曾在高陵區農林局幹了18年業務工作。“最好的時光都給了農業。”王春雷回憶,“因工作需要,我32歲報考了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農業推廣專業研究生。十幾年下來,我對農業工作已經得心應手,幾乎走遍了區裏的村子,鑽進過數不清的‘棚子’……”

  快退休了,王春雷也收到過許多邀約,愛好寫作的他還想“寫點東西”……但看到“萬名幹部人才下鄉村”行動的資訊時,他當即下定了決心:這點“余熱”,還是貢獻到自己最熟悉和國家最需要的地方。

  糧食用地佔比高、畝均收入不高是高陵區張卜街道廟西村的發展現狀。王春雷駐村後,提出的建設千畝高標準基本農田、變“種糧食”為“種種子”來提升種糧回報率的想法,獲得村“兩委”和群眾點讚。

  “在我們‘舉全黨全社會之力推動鄉村振興’過程中,余熱也是一份強大的力量。”西安市委組織部組織一處副處長李飛建説,“‘萬名幹部人才下鄉村’行動的一大亮點,就是盤活了退出領導崗位幹部、退休幹部這份寶貴資源,滿足了他們想幹事、能幹事的願望。活動通知發出後,我們還收到不少省級機關幹部甚至外省幹部的咨詢。”

  為做好下鄉幹部人才保障支援,西安市提出,退休幹部按照退休前職級對應基本工資的100%、規范性津補貼的30%和公務交通費標準補齊差額。周至縣還在職級晉升方面進行了創新,對縣級退出領導崗位幹部和退出機關中層崗位幹部,駐村服務期滿兩年、經考核為優秀的仍然給予職級晉升。

  讓幹部人才和鄉村結一場好姻緣

  幹部人才下鄉村,好比結一場姻緣,只有相互適配,才能彼此成就。怎樣才能讓幹部人才和村子更好匹配?

  首先需要“紅娘”事先了解情況。

  高陵區委組織部事先徵集梳理各村需求清單、幹部人才個人意向,綜合考慮籍貫、工作經歷、專業特長、年齡結構等情況,逐人逐村分析研判,同時還發揮駐村幹部“人緣”“地緣”和單位優勢,努力做到人崗相適、人盡其才。

  摸底之後,“供需”一目了然。耿鎮街道釣北村是高陵區首個發展“飛地經濟”的村子,村集體經濟收入早已超200萬元。但外出打工的勞動力多,一老一小的照料是個問題。于是,高陵區選派有文藝特長的區教育局榆楚中心小學教師到村擔任“一肩挑”幹部助理,幫助村裏成立日間照料中心、托育中心和鄉村振興藝術團,讓村民享受發展成果、提升幸福感。

  為避免“強扭的瓜不甜”,藍田縣建立動態調整機制。為下鄉村幹部設定1個月的試用期,試用期結束後,綜合下鄉村幹部個人意願、鎮村工作反饋和群眾滿意度測評等情況,對下鄉村幹部派駐村進行動態調整。

  村子發展有強有弱、有快有慢,駐村力量配備上也有“講究”。鄠邑區委組織部副部長王雅告訴記者,他們將年輕幹部放在黨組織力量較強、基礎比較好、發展定位明確的村子任職,側重學習、鍛煉;而對于産業不強、規劃不明的村子,則安排經驗、資歷豐富的幹部前往任職,幫助村幹部共同理思路、解難題。

  幹部人才下鄉在新領域開展工作,可能存在某些方面的業務短板。臨潼區每半年開展一次問卷調查,根據各崗位不同發展需求,圍繞基層黨建、鄉村振興、産業發展、基層治理、群眾工作等內容,開展“訂單式”培訓,來提高下鄉村幹部履職能力和業務水準。

  姻緣一線牽,西安曲江新區更注重“親上加親”,在現任駐村幹部中遴選優秀幹部,擔任新下鄉幹部人才的業務“輔導員”,通過幹部與幹部之間的結對幫扶,促進跨區域之間的互動交流,最大限度發揮人才效用。

  在鄉村田野上種下萬千希望

  每天早上,吃罷早飯,帶好午飯,在城東客運站坐上232路公交,1個多小時後,王興全就由城入村了。

  王興全是灞橋區席王街道西張坡村的鄉村振興顧問。在王興全到村前,村幹部們對“萬名幹部人才下鄉村”的政策還有些疑慮,尤其聽説來駐村的幹部級別還挺高,不免心裏嘀咕:“可別來個瞎指揮、等伺候的。”

  到村任職開始,王興全對自己的定位很明確:“要當好參謀員、聯絡員、宣傳員,在黨組織的領導下開展工作。”

  不到兩個月的時間,王興全轉遍了村上所有種櫻桃的地方。他去拜訪最早帶領大家在村裏栽櫻桃的老書記、村上的老幹部老教師和種植戶,還請來國家智庫的專家來村上指導樹木更新換代,逐漸描點畫線,在心裏勾勒出西張坡村産業振興的計劃圖。

  “他來這裏,一心想著給村子帶來什麼,而不想給村裏添一點麻煩。為了不給村裏增加負擔,他連中午飯都自己帶。”西張坡村年輕幹部寇文虎説。王興全帶給村裏的,不僅是産業發展方面的助力,他儉樸務實勤懇的作風也給年輕人樹立了好榜樣。

  在長安區灤鎮街道西留堡村,老油坊項目的非遺傳承人高飛真誠地對新來的鄉村振興顧問楊群力説:“希望村子能在您的帶領下實現特色發展,把旅遊的潛力挖掘出來。”觀光旅遊是這個村子的主要産業之一,可是“村子不太美”,發展前景受限。擅長觀賞植物、園林花卉栽培的西安植物園副研究員楊群力的到來正逢其時。目前,他已經著手美化人居環境、打造花海。

  三個月的時間雖然不長,但幹部人才們與鄉村“結合”的成效已初步顯現。許許多多像高飛一樣的人期待著,田野上長出鄉村振興的累累碩果。

010070270010000000000000011112151129013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