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傳承弘揚工業精神,強化工業文化保護利用,推進工業文化産業融合發展,日前,《陜西省貫徹〈推進工業文化發展實施方案 (2021-2025年)〉行動計劃》(以下簡稱《行動計劃》)印發,力爭到2025年,全省工業文化支撐體系基本完善,工業文化新載體新業態更加豐富,“陜西製造”的文化品位和設計水平顯著提升,建設工業文化元素豐富、設施完備的研學基地(創意園區)20個,打造具有較強影響力和知名度的工業(企業)博物館20家,創建主題鮮明、特色明顯的工業旅游示範基地50家以上,初步形成工業文化繁榮發展的新格局。
加強工業遺産科學保護和活化利用
實現從“工業銹帶”到“生活秀帶”的轉變
《行動計劃》指出,要傳承弘揚工業文化,通過加強工業文化研究教學,提升工業精神引領作用。通過建立工業文化基礎資源庫,組織梳理和挖掘工業遺産、工業設計、工業旅游、工藝美術及專業人才等資源,逐步建立多品類基礎資源庫,推動資源保護和開放共享。
建立工業遺産分級保護機制。開展工業遺産摸底調查,建立工業遺産名錄庫。支持各地開展工業遺産挖掘、保護及活化利用,對影響力大、文化內涵豐富,能充分體現工業精神的工業遺産及名人故居,支持申報國家工業遺産。推動將符合條件的工業遺産納入文物保護範疇,支持有重要文化價值的工業遺産申報各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價值突出的推薦申報世界文化遺産。
科學活化利用工業遺産。鼓勵各市(區)充分挖掘工業遺産保護利用潛力,在保持核心物項不變的前提下,對有保護價值的歷史廠區、老舊廠房進行統一規劃和建設,有效保護利用工業遺存遺跡、標識標記和風情風貌。統籌城市發展與工業遺産保護利用,支持工業遺産納入城市更新改造政策支持範圍,結合地方資源特色和歷史傳承,將工業遺産融入城市發展格局,因地制宜打造工業遺産文化帶,豐富和提升城市歷史文化品牌,實現從“工業銹帶”到“生活秀帶”的有機轉變。
建立健全工業博物館體系
推進工業文化發展載體建設
通過建立全省工業博物館基礎資源庫和陜西工業博物館及陜西工業數字博物館,鼓勵各地建設一批具有地域特色和行業特徵的城市工業博物館、行業博物館、工業檔案館、工業設計展示館、工藝美術展覽館、企業博物館等。支持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打造一批數字化、可視化、智能化新型工業博物館和工業數字博物館,提高受眾的體驗感、參與感和互動感。
建立健全省級工業旅游相關標準及規範,支持各地利用當地工業遺産和老舊廠房、工業博物館、産業園區以及現代化工廠等資源發展工業旅游,研發工業文化旅游創意産品,培育一批工業旅游特色項目和線路,創建一批工業旅游示範基地。
支持建設工業文化研學基地。推動各地利用工業遺存、工業博物館、現代化廠房和生産車間等設施開展工業科普教育、研學實踐和勞動教育,建設並認定一批工業文化元素豐富的大中小學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勞動教育實踐基地。
推廣“工業文化 創意設計”新業態新模式
推動工業文化和産業高質量融合發展
發揮工業文化賦能産業發展作用。鼓勵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職業技術學院和技工學校及社會組織開展工業文化助推産業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模式研究,引導支持企業加強文化建設,充分挖掘工業文化對品牌建設、品質提升和提質增效的潛力,進一步豐富和厚植陜西製造的文化底蘊和內涵,大力提升産品附加值、企業競爭力和産業價值鏈,助推製造業高質量發展。
加強工業文化與創意設計産業融合發展。積極推廣“工業文化 創意設計”新業態新模式,培育打造一批專注工業文化領域的工業設計企業,提高産品的文化創意和設計水平。鼓勵製造業企業和工業設計機構協同創新、協同設計、協同發展,提高産品的文化內涵和價值。積極支持西安着力打造中國西安工業設計城和世界設計之都。
打造工業文化與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新陣地。支持利用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推動工業文化創新發展,催生文化創意新業態,拓展工業文化消費新空間。支持工業文化項目利用虛擬現實、全息成像、裸眼三維圖形顯示(裸眼3D)、交互娛樂引擎開發、工業文化資源數字化處理、互動影視等技術,增強工業文化創意産品的文化承載力、展現力和傳播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