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的關中,平疇織錦繡,寸寸皆熱土。
6月22日,全省2022年重點項目觀摩活動在關中片區持續推進。觀摩團深入銅川、渭南,對當地一批重點産業項目進行現場考察。
車輛駛過綠意盈溢的渭水河畔,足跡踏進生機澎湃的工地廠房,觀摩團在一段段講解、一個個項目中,了解已經取得的成績,展望即將發生的改變,思考着陜西高質量發展的落子布局,也探尋着重點項目“安家”陜西的答案。
續力,錨定創新乘風起
昔日,銅川耀州窯跳躍不熄的爐火,燒制出了“巧如范金,精比琢玉”的陶瓷,令世界矚目。
而今,還是在漆水河畔,緊挨耀州古窯,天策瀝青基碳纖維材料加工生産線建設項目火熱開工,一段新時代的“陶瓷傳奇”正在書寫。
“目前,煤焦油和重質渣油在市場上每噸只值2000元,但是通過我們的項目,把它們加工成具有超高剛度、高導熱性、高摩擦性、高純度的碳纖維材料後,每噸售價可以超過2000萬元。同時,我們的碳陶複合材料,可以填補陜西省內大型空間光學材料的空白。”陜西天策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建國介紹。
從2015年建成全國首條噸級瀝青基碳纖維産線,實現從“0”到“1”的突破,到如今致力於50噸/年瀝青基碳纖維産線和碳陶産線的建設,天策科技乘着創新的“東風”,在産業發展中跑出了加速度。而這樣的故事,在如今奮力掙脫資源“緊箍咒”進行轉型升級、實現高質量發展的工業老城銅川,並不鮮見。
湖綠、深紫、靛藍、淺灰、赭紅……走進銅川凱立稀貴金屬催化劑生産線項目現場,透過展示&上幾十個小玻璃瓶中閃現出的斑斕炫目的顏色,大家窺見了 “化學工業的心臟”——貴金屬催化劑的“廬山真面目”。
“從衣食住行,到生産生活,只要人們能想到的領域,我們的催化劑都有涉及。你們看,這款‘其貌不揚’的培南專用催化劑,就適用於目前最新一代抗生素的生産,和人們的生命健康息息相關。”説起催化劑,西安凱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張之翔語調鏗鏘。他的底氣,來源於企業的創新實力:國家級知識産權優勢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陜西省技術創新示範和知識産權示範企業……
藉&高質量發展的東風,更多産業底氣變足,“突圍”之路日漸清晰。
築巢,長空遠路任馳騁
在富閻新區 ,一座未來感十足的“鳥巢”已嶄露頭角。隨着建設項目緊張有序推進,一隻只“雛鳥”從這裡孵化、翱翔藍天的場景指日可待。
航空工業是現代工業的“皇冠”,陜西是我國航空工業的搖籃。作為航空産業大省,陜西擁有全國航空領域三分之一的人才和大多數的高精尖設備,而富閻板塊則聚集了陜西三分之一以上的航空資源。
“新舟700是國家‘兩幹兩支’民機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項目建成後,我們將以西飛民機新舟700整機製造項目為龍頭,聚合國防軍工、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力量,推動航空上下游産業聚集,構建現代化民用航空産業鏈、創新鏈,形成具有影響力的産業集群。”富閻集團副總經理劉松艦説,富平縣西飛民機研發中心項目的落地,將助力陜西擦亮絲路航空高地的名片。
一個好項目就是一個排頭兵,集聚動能,領跑整個産業發展。
夏日陽光下,上百輛工程車穿梭忙碌,十幾&塔吊緊張作業,銅川玲瓏年産1520萬套高性能子午鋼輪胎生産線項目建設工地上一派繁忙景象。
“我們搶抓陜西汽車産業發展正處於上升期的機遇,也看到了銅川壯大汽車裝備配套産業鏈的決心和幹勁,更看中‘一帶一路’的區位優勢。汽車零部件産業基地已經在路上,形成‘陜西製造、銅川配套’的産業格局也不會太久。”站在依舊空曠的工地,山東玲瓏輪胎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李偉躊躇滿志。他告訴記者,高質量發展需要高質量項目,高質量項目也需要高質量平台。而陜西銅川,就是他們尋找的那塊“高地”。
産業集聚、動力澎湃,開放的陜西早已將目光投向遠方。
安家,逐夢沃野向未來
一根和頭髮絲一樣細的金屬針,是如何打造出“小巨人”的?
400余項發明專利令人驚嘆、各種榮譽獎項挂滿了一整面墻、上百種樣品整齊陳列……走進渭南高新區木王科技測試自動化智能裝備研發生産基地項目現場,我們看到了創新與匠心打造出的産業奇蹟。
“大到飛機、船舶,小到手裏拿的手機、手上戴的手錶,只要含‘芯’,在進入市場前,都要接受探針的‘檢驗’。”説這話的,是渭南木王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總裁馬福斌。身為陜西人的他,在深圳闖蕩了10年後,將自己的産業版圖挪回了家鄉。
談起為何選擇回來,馬福斌笑着告訴記者,除了割不斷的鄉愁,更重要的原因,是陜西近年來營商環境越來越好,已然成為企業成長的一片沃土。他説:“不論是政府親自上門提供政務服務,還是鋪路搭橋促使企業和高校合作共贏,我們在這裡看到了廣闊的發展前景,更感受到了一份可靠和安心。”
廣袤的關中平原,已經成為很多高新技術企業大展拳腳、奮力逐夢的舞&。
築巢引鳳棲,花開蝶自來。來這裡“安家”的,有東南沿海企業,有央企,還有世界500強企業。陜西高質量發展的宏大圖景正在與一個個企業的可期目標交相輝映。
“我們擁有發明專利5項、實用新型專利188項、註冊商標80項,從做強做精公路建設與養護的‘老本行’,到逐步進軍公共設施管理、環境保護、病媒防制等多個領域。我們不斷推動傳統裝備製造業轉型升級,向着智能化、集成化、數字化高質量發展。”在渭南高新區達剛築路機一體化智能製造和智能服務建設項目觀摩現場,站在即將完工的西北地區面積最大的重型多連跨單體廠房前,達剛控股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傅建平的介紹裏,“全國第一”“最先進”“全國一流”等字眼多次出現,印證着創新驅動給傳統産業帶來的巨大改變和發展潛能。
肉眼可見、親身可感,在充滿希望的關中大地上,奮鬥者們滿懷劈山破浪的闖勁兒、滴水穿石的韌勁兒。而這片土地,也在以前所未有的力量和溫度,定義着高質量,塑造着新格局。
本報記者 李蕊 陶玉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