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個麥種在渭南“會考”

2022-06-22 10:39
編輯: 郝雲菲
來源: 陜西日報

  5月31日,渭南市種子工作站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內,工作人員認真查看、記錄小麥試驗品種長勢。 本報記者 穆騁攝

  “三夏”時節,在渭南市臨渭區故市鎮杜王村道路兩旁的麥田間,有一片麥地很特別——每一塊麥田前都豎起了紅底白字的牌子,上面標注着小麥品係名稱和一串編碼。

  這裡就是渭南市種子工作站農作物品種區域試驗站。這些紅色牌子,正是這些小麥新品係的“准考證”。在佔地70余畝的試驗站內,161個小麥試驗品種在此參加一場“綜合考試”,它們要在這裡“過五關斬六將”,充分展示各自的品種特徵、特性,接受省級審定或國家審定。只有通過了省級審定,小麥種子才能廣泛種植於三秦大地的土壤中;只有通過了國家審定的種子才有機會走出陜西,將生命播撒在更廣闊的土地裏。

  “試驗站承擔了渭南開展小麥、玉米等主要農作物品種試驗、示範、展示、技術集成推廣等任務,要公平公正客觀地評價出各品種在渭南這一特定區域的豐産性、適應性、穩産性、抗逆性等性狀表現。”渭南市種子工作站品種資源科科長、高級農藝師藺曉偉介紹,“我們的試驗,能夠成為小麥、玉米種子在關中灌區表現的重要依據,為陜西選出更適宜種植推廣的優良品種。”

  試出“優等生”

  “西農511”正是從這裡“過五關斬六將”後走出的“優等生”。

  2013年,“西農511”和“西農805”等小麥品種被劃分在同一組,來到試驗站參加“會考”。在這裡,它們一同經受了為期兩年的區域試驗和一年的生産試驗。

  “通過生産示範,我們能夠了解小麥品種的利用價值和適宜種植區域。在生産試驗的基礎上,我們在更大面積、接近大田生産的條件下,對品種的豐産性、適應性、抗逆性等進一步驗證,掌握品種特點、栽培技術規範要點和適宜種植地區,充分發揮品種的增産優勢。”藺曉偉介紹。

  渭南是典型的關中灌區,這裡的土壤特點、氣候條件、耕作方式、生産水平都代表了關中灌區的特點。在這裡,小麥品種要“考試”的科目有很多,豐産性、適應性、穩産性、抗逆性、抗病性等一系列挑戰都在“考試”範圍內。若能夠通過“考試”,則證明它們適宜在關中灌區東部種植。

  對於像藺曉偉這樣的工作人員來説,他們要為前來“考試”的小麥品種準備好位置合適、形狀規整、大小合適、前茬一致、地力均勻、排灌順暢的地塊。同時,他們要為每一品種、每一塊地公平公正地設計、播種和管理。

  收穫時節,每一項“考試”科目都順利通過的小麥品種,將成為從這裡“走”出來的“優等生”。“西農511”正是這樣,在2015年經過省級審定,在2018年經過國家審定,又回到試驗站進行示範。

  “我們通過示範,看看小麥品種是否適宜大規模種植,並總結各個品種的特點、生長情況、管理模式,幫助這一品種達到最佳豐産效果。”農藝師賀同金説。

  貼心“田管家”

  6月7日,正值夏收時節。

  一株株飽滿的麥穗隨風搖曳,連成一片片金黃的麥浪。與農民用機械收割不同,試驗站要靠人力將每一個小麥品種交出的“答卷”收回來。

  這一天天剛濛濛亮,藺曉偉就帶着團隊工作人員來到試驗站。按照小麥試驗操作規程和試驗方案要求,他們今天要在每個品種中隨機選出30個麥穗提前回收檢查,並對試驗田裏的161個品種(係)、633個樣段(點)進行數據採集。一上午的忙碌,大家早已汗流浹背。但是顧不得休息,烈日下,他們按照工作分組,或俯下身子,或蹲在地上,對樣段(點)內的每株小麥、每個麥穗進行認真測量、計數、記載。

  像這樣的辛苦勞作,貫穿了小麥種子試驗全過程。

  賀同金記得,去年10月中旬,試驗站工作人員正在播種小麥,暴雨突然來襲。“當天,我們全部工作人員冒雨將同一組品種種子播完。同一組試驗的同一重復品種,要保證種植時的公平公正,必須在同一天全部種完。”賀同金説,“哪怕晚種一天,都會影響品種的真實表現。”

  “周邊農民都説我們比他們更像農民!”藺曉偉笑着説,“不同時間段,我們都要鑽到試驗田裏,仔細觀察小麥生長情況,一看一整天,要做個合格的‘田管家’。”

  出苗期,工作人員要調查露出地面2厘米的小麥出苗時間;分蘗期,要調查1米樣段的分蘗數;越冬期,要調查小麥的凍害情況……不同生長時期的小麥生長性狀,都被詳細記錄在冊。

  不同的小麥品種一天天成長,記錄在冊的數據一頁頁充實。一串串數字見證了小麥拔節孕穗的努力生長,更見證了試驗站工作人員日日夜夜的悉心守護。

  良種推廣者

  去年,渭南市臨渭區受強秋霖天氣影響,地塊中的積水難以排出,給小麥播種帶來了困難。

  “我不種了,麥子根本種不進去!”去年11月23日,面對大量田塊播不進去麥子的困境,臨渭區地堯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趙戰紅沮喪地説。

  “我給你推薦幾種適合晚播的種子,配合着配套的物資和技術,問題不大!”藺曉偉鼓勵道。

  將信將疑間,趙戰紅按照藺曉偉的推薦,播下了麥子。開春後,由於氣溫低,“一根針”式的弱苗讓趙戰紅心裏很忐忑。在試驗站工作人員的指導下,他沒有按照慣例澆水、施肥,而是推遲了澆水,提前利用雨雪天追肥,並且增加了小麥中後期田間管理的次數。

  麥收這幾天,趙戰紅的晚播小麥喜獲豐收。“一畝産量達1300斤左右,比我往年種植的品種還多了100斤!多虧了試驗站推薦的良種和配套的良法!”趙戰紅高興地説。

  向群眾推廣良種、良法,亦是試驗站的重要工作之一。今年4月,渭南市種子工作站黨支部組織黨員幹部在臨渭區官道鎮蒲家村開展小麥中後期管理技術現場培訓,為種糧大戶、群眾代表等80餘人講解小麥中後期栽培管理和病蟲害防治技術。講解之餘,渭南市種子工作站還發放了他們編印的《渭南農作物主栽品種簡介》小冊子。

  “我們每年至少開展4次對群眾的培訓,每次輻射帶動群眾超過500人次。”渭南市種子工作站站長馬小平説,“在今後的工作中,我們將繼續發揮工作站人員的技術業務優勢,結合生産需要和群眾需求,積極開展為當地群眾辦實事的服務活動。”(記者 李妮)

010070270010000000000000011112131128764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