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11月24日電(史依靈)“2025年中國功能醫學行業數據”報告於日前在上海舉行的2025年中國抗衰老促進會功能醫學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暨學術會議上“出爐”。據悉,這一行業數據將為我國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與長壽社會建設提供重要數據支撐。

2025年中國抗衰老促進會功能醫學專業委員會學術年會暨學術會議在滬舉行。新華網 發(受訪者供圖)
根據報告,超八成普通人群生物年齡高於實際年齡,而健康管理人群則呈現相反趨勢。業內人士分析稱,這表明科學的健康管理能有效逆轉生物衰老軌跡,通過代謝調控實現“生物年齡小於實際年齡”,且干預越早效果越持久,全年齡段人群均可顯著獲益。
報告指出,40歲為衰老關鍵節點,此後人體加速衰老,能量代謝與應激壓力是男女共性衰老基石——男性面臨肌肉衰減與能量代謝枯竭危機,女性則遭遇神經內分泌與氧化應激代謝難題,而健康管理的核心作用在於解毒與修復。
針對不同年齡段,報告給出精準健康管理方向:40歲前青年群體應側重神經內分泌調節與能量代謝儲備;40歲至50歲中年群體需預防支鏈氨基酸代謝紊亂與胰島素抵抗;50歲後中老年群體則應聚焦緩解線粒體功能衰竭與系統代謝壓力。
據悉,功能醫學是20世紀八九十年代興起的新興醫學門類,強調以系統生物學為框架,關注個體差異,從消化吸收、排毒、能量轉換與利用等生理過程入手,通過飲食、運動、壓力管理以及功能性營養素的科學使用,幫助個體恢復健康,延長健康壽命。其核心理念強調人體是動態平衡系統,健康的關鍵在於功能穩定而非指標暫時正常,生活方式改變是影響衰老速度的決定變量。
中國抗衰老促進會常務副理事長朱怡霖&&,健康老齡化是應對人口老齡化的重要舉措,核心是讓老年人身心健康地適應社會生活,這不僅關乎壽命長度,更注重生命質量提升。功能醫學恰好提供了可理解、可執行、可堅持、可衡量、可感受的健康方案。
當前,中國抗衰老事業正從“以疾病為中心”轉向“以健康為中心”,傳統單病種、單器官診治模式難以解決老年群體多病共存、代謝紊亂等複雜問題,而功能醫學整合慢性病防治、抗衰老醫學等領域,構建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體系,為破解這一難題提供了有效路徑。朱怡霖透露,中國抗衰老促進會將致力於推動功能醫學融入中國長壽社會建設,布局長壽門診、健康功能管理中心、醫養結合康養社區試點。目前,功能醫學已逐步走進醫院、診所、體檢中心、康養機構及社區,多學科人才協同模式正在形成。
中國抗衰老促進會功能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樹岩介紹,近一年來功能醫學在中國步入快速融合軌道。在科研端,“NAD+與中國人衰老特徵真實世界研究計劃”以功能醫學為框架,跨地區、多中心開展系統化抗衰老研究,建立了中國人群自己的衰老科學證據庫,推動衰老評估與功能醫學干預標準體系建設;在人才培養方面,專委會提出了“體系化培養中國功能醫學人才”的工作目標,構建了從基礎、進階到臨床應用的全鏈條培訓體系;在産業端,專委會推出“功能醫學項目扶植計劃”,賦能各類醫療與健康管理機構,聯合上下游産業打造全鏈條功能醫學生態圈,共建“功能醫學・健康産業協同創新平台”,推動行業服務從單點式走向標準化、系統化與可評估化。
據悉,本次年會為期兩天,期間還舉辦了多個主題論壇及功能醫學臨床實踐案例創新學術研討活動,為行業交流與合作搭建了重要平台。(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