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11月16日電(李榮 殷潔如)在滬郊金山區朱涇鎮南圩居民區,一間約30平方米的社區辦公室,常常一大早就有居民三三兩兩前來,有的手握材料諮詢法律問題,有的因鄰里糾紛前來求助,還有的只是來“拉拉家常”“吐吐苦水”。

這裡是南圩社區“法律診所”,一個扎根社區二十年的基層法治服務站,門口沒有醒目的招牌,卻是居民熟悉的“法治會客廳”。
新近,南圩社區“法律診所”迎來成立二十周年的日子。2005年,剛從金山區人民法院退休的老法官褚進余,受邀來到南圩居民區,牽頭成立司法信訪接待站。經過四年實踐,升級為南圩社區“法律診所”,成為上海郊區首批社區法治服務站點。熱心社區工作的徐國賢也加入團隊,憑藉出色的調解能力逐漸成長為全國模範人民調解員,成為法律診所的中堅力量。
二十年來,“診所”總結出獨具特色的“六診法”:日常“坐診”、上門“約診”、主動“巡診”、快速“急診”、多方“會診”、跟蹤“復診”。律師、民警、法官等專業力量相繼加入,形成“調解+普法”雙軌模式。

如今,南圩社區“法律診所”已超越單純的矛盾調解功能,發展成為法治人才培養、法治文化培育的樞紐平台。更可點讚的是,其服務半徑已超越朱涇鎮域範圍,近年來不斷有來自亭林、呂巷等周邊鄉鎮的居民專程前來諮詢求助。
“讓法治融入日常,是提升社區治理效能的關鍵所在。”朱涇鎮黨委書記夏紅梅進一步闡釋,南圩法律診所的成功實踐表明,基層治理既要堅持法治原則,又要注重人文關懷,通過創新服務模式讓法律真正走進群眾生活。
眼下,南圩社區“法律診所”正在謀劃轉型升級,將拓展“雲端接診”“普法巡診”等新方式,進一步延伸服務半徑、提升響應速度,讓“小事不出樓棟、大事不出社區”成為現實。這一源自上海遠郊社區的生動實踐,將繼續為推進超大城市基層治理現代化提供可複製的寶貴經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