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丨電子産品“偷走”暑期生活,何解?-新華網
2025 08/09 09:46:03
來源:新華網

焦點丨電子産品“偷走”暑期生活,何解?

字體:

  暑假,不少孩子因過度使用電子産品,讓家長頭疼不已。手機、平板、電腦這些“電子玩伴”不僅“偷走”了孩子的時間,還“侵蝕”了家長和孩子之間的信任,讓假期親子關係“火藥味”十足。

  (動圖素材由AI生成)

  “每天下班回家,第一眼看見的就是孩子窩在沙發上玩手機的畫面。”山東日照的劉先生談起兒子的暑假狀態時十分焦慮,“游戲一打就停不下來,經常一坐就是大半天,作業也要拖到很晚才寫。”

  山西太原的王女士也同樣為10歲的兒子打游戲感到“頭痛”:“每天打游戲到很晚,還容易情緒激動,和隊友‘開麥’吵架。我更希望他能出門玩一玩。”平時允許孩子適當玩游戲的王女士,到了暑假也開始擔心電子游戲影響孩子的身心健康。

7月7日,小學生在上海徐匯區田林街道體驗3D打印筆。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專家認為,對於現在大多數家庭來説,孩子從出生起就生活在電子設備環繞的環境中,完全禁止使用電子産品既不現實,也不符合時代發展趨勢,家長應引導孩子科學合理地使用電子産品。

  心理學博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劉婧儀&&:“家長盲目反對孩子使用電子産品,反而會影響親子間的溝通交流,不利於引導孩子合理使用。”家長真正需要警惕的是那些沉迷成癮、影響身心健康的不當使用行為,應從小幫助孩子養成正確的數字生活習慣。

7月24日,許多孩子在北京某商場手機店內玩耍店內展示的手機(AI生成的風格化圖片,原圖由新華社記者鞠煥宗攝)。

  上海市精神衞生中心兒少科主治醫師張樺強調,“相信孩子”既能調動孩子的主動性,也能緩解家長的焦慮。“家長應該相信孩子到了一定年齡,會有能力去應對自己的生活。但信任的前提是,孩子具備安排規律生活的能力。”為此,家長要從小引導孩子養成良好的手機使用習慣,學會合理安排時間、規劃生活。

  但張樺提示,信任不等於放任,必要的監督不可少——比如要了解孩子使用的App內容,防範不良信息和網絡詐騙;在使用上要有明確要求,包括使用時長、內容限制,以及網絡社交中的文明禮儀等。

8月4日,家長和孩子在北京大興國際機場候機時使用電子産品(AI生成的風格化圖片,原圖由新華社記者杜瀟逸攝)。

  究竟孩子為何會沉迷於電子游戲?張樺解釋了其心理動因——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某一方面的心理訴求可能未得到滿足,比如缺乏肯定、關注或理解等,而電子游戲通過精心設計的獎賞機制、任務系統和社交互動,能讓孩子即時得到成就感的反饋。家長應當“對症下藥”,了解孩子未被滿足的情感需求,並在現實生活增強相應體驗。

  劉婧儀介紹,家裏的每件事情都可以變成“游戲”。比如把學習任務變成闖關游戲,把家務變成親子挑戰賽,或者是“端水競速”“障礙物匍匐爬行”等趣味運動比拼,這些都能讓孩子在現實中體驗到陪伴、成就感和價值認同。

7月18日,小朋友和家長在上海市虹口區的潮流市集上參與游戲活動。新華社記者 陳浩明 攝

  張樺提示,與其反復強調“游戲傷眼”“耽誤學習”這樣的大道理,不如改善親子關係用行動代替説教

  一方面,建立良好的溝通方式至關重要。很多家長習慣用批評的方式試圖讓孩子遠離游戲,這會讓孩子感覺到與家長的對立,不利於溝通。與其把孩子“推遠”,不如“走近”孩子,建立一些連接。

  張樺分享了一個真實案例:一個孩子沉迷游戲,甚至不願上課。父親嘗試各種方法無效後,決定加入這個游戲,看看到底有什麼好玩的。令他意外的是,這些游戲並非想象中那麼糟糕,反而與孩子建立了共同語言,成為“盟友”。親子關係明顯改善後,孩子也漸漸願意接受父親的建議,回歸現實生活。當家長願意走進孩子的世界時,教育才能真正發揮作用。

5月17日,小朋友在家長陪同下來到上海徐家匯書院讀書。新華社記者 陳朔 攝

  另一方面,言傳不如身教。孩子無時無刻不在觀察和模仿父母的行為模式,當遇到壓力、困難或産生無聊情緒的時候,會想父母這個時候是怎麼做的。如果家長整天手機不離手,卻要求孩子少玩游戲,這樣的雙重標準很難讓孩子信服。

  家長應該在生活中、旅行中展現出自己對現實生活的熱情、合理規劃生活的能力,孩子自然會潛移默化地模仿這些健康的生活習慣。

  正如張樺建議道:“如果家長能放得下手機,孩子也能放下手機。”

 

統籌:宋為偉 杜瀟逸

記者:劉穎 陳浩明 鞠煥宗 張濤

編輯:張善臣 陳朔

新華社攝影部

【糾錯】 【責任編輯:史依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