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街鎮丨都市鄉村蝶變記(二):整村“交給”外來人,靠譜嗎?-新華網
2025 08/08 15:00:56
來源:半月談

解碼街鎮丨都市鄉村蝶變記(二):整村“交給”外來人,靠譜嗎?

字體:

  白墻黛瓦的民宅,綠樹環抱的河面,小橋流水旁的人家——位於上海西南角的青浦區練塘鎮東厙村,有着人們心目中江南水鄉該有的模樣。當半月談記者真正走進東厙村,發現這裡與傳統的江南村落又有些不一樣。

  喚醒沉睡空間

  東厙村村委會西側,有一座用竹編裝飾成的“花橋”,橋面鋪着平整的木板,兩側擺滿了當季的繡球花。橋的另一側,是一片遼闊的稻田,田中的秧苗長得正茂盛。

  駐村第一書記單俞迪記得,兩年前剛來到這裡時,這座橋還處在廢棄狀態。“現在這裡是村裏的‘地標’,特別是上半年油菜花盛開和下半年水稻豐收的時候,來往拍照的游客絡繹不絕。”

  提出改造“花橋”想法的,卻是一個外來人。2023年3月,從事鄉村設計的白俊熠第一次來到東厙村,就被這裡自然質樸的鄉村肌理吸引住了。“這裡完全滿足了我對鄉村的想象。”

  産業方有意向,村集體也有需求。2023年10月,村委會與白俊熠所在的上海滿山鄉遇文化旅游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隨後又成立東厙村整村運營聯合管理委員會(下稱“管委會”)。

  2025年《上海市提振消費專項行動方案》提出,加強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與優質經營主體合作,探索“整村運營”委託管理模式。“整村運營”與過去的鄉村開發有何不同?

  

  單俞迪(中)與村民、産業方在瑞龍公園共繪“花徑”

  單俞迪告訴半月談記者,簡單來説,運營方不能只靠經營單個項目獲利,而是要把整個村莊運營起來,村民也要在其中得到實惠。在白俊熠看來,“整村運營”不是村裏有我,而是“我們有個村”,“作為運營商,不能單純為逐利而來,而是要和村民合作,成為村莊美好生活的共建者”。

  盤活利用空間資源,村民們對此最為可感可知。“‘花橋’只是其中的一處,許多曾經沉睡的角落都紛紛被喚醒。”白俊熠介紹,比如瑞龍橋畔的滿山鄉村客廳,從村活動室變為集會客、會議、咖啡廳、活動室等多功能於一體的現代化空間,再比如村裏添置了充滿特色的燈光設計,讓原本靜寂的鄉村夜晚也變得格外有氛圍感。

  找到鄉村資源的“稀缺性”

  “上海鄉村背靠超大城市,要充分發揮特色優勢,做好農文旅深度融合文章,進一步挖掘和釋放農村價值。”今年4月,上海市委書記陳吉寧考察東厙村時説。

  明代的瑞龍橋、元代的莊嚴寺、5000多年的金山墳遺址,還有練塘土布、茭白葉編織等非遺技藝,東厙村“家底”豐厚。村域森林資源面積97公頃,森林覆蓋率達到30.66%,村內的生態資源同樣優渥。但鄉村振興不僅要有“顏值”,更要有“産值”。

  “鄉村對於上海而言,是獨特的,也是難得的。”白俊熠認為,鄉村給人帶來的生活體驗和情緒價值,對於城裏人而言是一種“稀缺資源”。單俞迪介紹,管委會在村裏找出50余棟閒置農房和村集體用房,通過與村民、村集體共享收益的方式,規劃運營民宿度假村。民宿之間嵌入中醫、閱讀等主題共享空間,串聯起村裏傳統的果業、鮮花業等農業業態,為游客提供多元體驗。

  基礎設施建好了,知名度怎麼打出去?2024年,村裏種植的繡球花一度面臨滯銷困局,這反倒成了東厙村的新機遇。白俊熠團隊建議,何不借此辦一場“繡球花節”,既消化本地花農的農産品,又能把東厙村的名聲打出去。

  

  第二屆“鄉遇東厙”繡球花節現場 周心怡 攝

  説幹就幹,首屆“鄉遇東厙”繡球花節的意外成功,讓村裏人看到了“一朵花帶火一個村”的可能。今年,第二屆繡球花節開幕首日便接待游客1.2萬餘人次,節日期間正式對外營業的民宿也早在節前便滿房。

  面向游客,也面向村民

  “前些天,一位老伯給我們送來了自己種的5根絲瓜,雖然只是普通的農家蔬菜,但這讓我既欣喜又感動。”白俊熠告訴半月談記者,在村民口中,他從“白總”變成了“老白”,這説明自己開始被看成是“自家人”了。

  對於村莊的“外來人”,村民天然會産生“防備心理”。白俊熠説:“要把自己當成是東厙村的一員,把企業利益和村民利益聯結在一起,設身處地為他們着想,才有可能做到‘村企聯動’。”

  村裏建成的會客廳、閱讀空間等公共設施不僅面向游客,也面向村民。運營方策劃設計的一系列文化活動,不僅提供給游客體驗,也邀請村民深度參與。“去年我們和上海音樂學院的團隊合作進行沉浸式的戲劇表演,首場免費向村民開放,當天座無虛席。”滿山鄉遇品牌銷售總監楊春雪説,“今年繡球花節,我們邀請藝術家和村民一起共創‘花徑步道’,村民們參與的積極性很高,晚上八九點還打着手電筒一起作畫”。

  整村運營兩年過去,不少村民享受到了發展紅利。“村民手裏的閒置房不再閒置,租金漲了,屋子還被整修得十分漂亮。”單俞迪&&,閒置農房的出租給村民帶來不少的家庭收入,豐富的業態為本村村民提供了多樣的工作機會,長期在滿山鄉遇工作的村民有近20位,不少村民也利用村內舉辦的節慶市集獲得零售收入。

  整合資源、明晰産權、優化空間、創新機制、建立合理分配機制、保障村民參與和監督……“做好整村運營,不光要帶動産業發展,促進集體經濟增收,更要能切實提升老百姓的幸福感、獲得感。”練塘鎮黨委書記楊佃輝説。

  共建共創共享,在這座流水潺潺、頗有詩意的江南村落,東厙村村委、村民和運營企業已成為發展共同體,這裡“整村運營”的生動實踐還在繼續……(記者 周心怡)

【糾錯】 【責任編輯:史依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