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一大會址所在的上海市黃浦區是黨的誕生地、初心始發地、偉大建黨精神孕育地。20.52平方公里的轄區內,列入市級首批目錄的紅色資源就多達143處。與紅色文化交相輝映的是,文商旅融合催生的“新樓宇經濟”也逐漸成為這片土地的文化注腳。
在著名的南京東路商圈,上海第一面紅旗升起地的永安百貨綺雲閣、國歌首次播放地的黃浦劇場、傳出上海解放第一聲的凱旋電台等紅色地標成“網紅頂流”;炙手可熱的《劇院魅影》、中國首演的《馴悍記》、沉浸式小劇場《阿波羅尼亞》等吸引着全國乃至全球愛好者。從“紅色文化”到“演藝世界”,南京東路街道正成為黃浦乃至上海探索優秀文化供給的基層樣本。
黃浦區委書記杲雲説,今年以來,黃浦區以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核心示範區為目標,重點抓好“紅色露天博物館”“演藝大世界”“藝術外灘”“書香黃浦”四個品牌建設,全域推進黃浦宣傳思想文化各項工作。
紅色地標傳承紅色基因
南京東路街道轄區內擁有眾多紅色地標,這些地標見證了中國共産黨領導下的革命鬥爭和社會主義建設歷程。
在這裡,豐富的紅色資源與繁華的商業樓宇交相輝映,共同書寫着中國共産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和社會主義發展史的輝煌篇章。
從福州路上的天蟾逸夫舞&&門口走兩步,拐一個彎,往雲南中路看去,有一排坐西朝東看起來極其平凡的兩層沿街樓房,很少人知道這座街邊小樓竟悄然隱藏着中共中央早期在滬期間使用時間最長的一處舊址。
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1928-1931年)。新華社記者桑彤攝
走進這座修舊如舊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機關舊址(1928-1931年),可以看到當時“白色恐怖下的紅色中樞”史跡陳列:1928年春,在上海擔任黨中央會計工作的熊瑾玎以商人身份租得雲南路447號生黎醫院樓上的三間房間,設立黨中央政治局機關,並挂出“福興”商號的招牌作為掩護。1928年4月至1931年4月,周恩來、鄧小平、李維漢、瞿秋白等中央政治局委員在這裡工作,政治局很多重要會議都在這裡召開,發出百餘份文件,指導全國革命開展。
南京東路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街道辦事處主任萬明民介紹,南京東路街道注重挖掘和傳承其他各類文化資源。如中共中央政治局舊址、五卅慘案紀念碑、新新公司大樓等歷史建築,都承載着豐富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內涵。這些建築不僅是城市的記憶和歷史的見證,更是傳承紅色文化、弘揚革命精神的重要載體。
近年來,南京東路街道以黨建為引領,深挖街區紅色文化資源,以打造文化高地為目標,着力打造“紅色露天博物館”“演藝大世界”“藝術外灘”和“書香黃浦”等文化品牌。通過一系列創新舉措,讓百年街區綻放出新的青春與活力。
其中,包括不斷深化紅色資源建設,聯動區域化單位,完善紅色主題線路,深化“紅色南東”步道建設;打造“心路”黨課特色黨建品牌,用一條主線串起南京路上的百年歷史;通過沉浸式授課聽課方式,營造“我在南京路上黨課”的濃厚學習氛圍,點亮每位黨員的紅色初心。此外,街道還創新拓展了“心路”分享會、創意設計大賽、紅色劇本殺、“代號白玉蘭”南京路實景版等,形成系列品牌活動,入選黃浦區域化黨建“十大品牌項目”。
萬明民&&,未來南京東路街道將繼續堅持黨建引領,全力推進文化高地建設,不斷提升環廣場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加快打造“代表上海形象和水平的標誌性街道”和上海的“城市之心、發展之窗、善治之源”,持續致力於推動紅色文化發展,在環人民廣場地區傾力建設習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實踐地的南京東路樣本。
“拖着拉桿箱來看劇”
“為一場演出,奔赴一座城”。地處“演藝大世界”核心區域的南京東路街道,被譽為上海“城市之心”,百年來以商業繁華著稱。如今,因戲劇演出引來的“潑天流量”,為南京東路街道的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新商機。
近日,音樂劇《劇院魅影》正式回歸上海大劇院主劇場舞&,連演58場再掀申城音樂劇熱潮。這部經典之作自1986年首演以來,便在全球範圍內引發熱烈反響,成為音樂劇歷史上的里程碑之一。此次重返,無疑帶來一場視與聽的雙重盛宴,吸引了眾多觀眾的關注。
上海大劇院外觀。新華社記者桑彤攝
上海大劇院黨總支副書記、副總經理王晨介紹,作為中國最知名的演出場館之一,上海大劇院自1998年建成以來,已成功舉辦了眾多國際頂級劇目。從交響樂、歌劇、芭蕾到話劇、戲曲、音樂劇,上海大劇院始終踐行一流的藝術作品,一流的藝術體驗和一流的藝術教育。它不僅是文化藝術的重要傳播&&,更是現代上海發展與文化傳承的重要象徵。
演出的“唯一性”,成為不少觀眾選擇到訪大劇院觀演的重要原因。以2024年柏林愛樂樂團“駐演”為例,連續7天的音樂盛宴刷新古典樂多項演出紀錄,成為公眾熱議的文化現象。據統計,前來聆聽音樂會的觀眾中,超10%為境外觀眾、47%為外地觀眾;演出期間,大劇院附近餐廳營業額普遍增長30%至40%,附近酒店訂單量亦呈增長態勢。
在“Z世代”觀眾熱情追捧下,劇院生態也急速變化。小劇場以其多元性、靈活性和互動性,成為時下年輕人追捧的新寵。
上海大劇院除了傳統的大劇場演出,也打造了沉浸式小劇場《9號秘事》,分別由三個單元故事組成,三個獨立、各具風格的觀演區域組成9號空間,讓觀眾能立體地感受到懸疑氛圍。“這些年,隨着上海文化産業的上升勢頭,觀眾群體不斷擴大,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多元。大劇院也在堅持經典定位的同時做流行文化。”王晨説。
同樣,在一街之隔不遠處的漢口路上,外觀並不顯眼的亞洲大廈也吸引着全國年輕觀眾奔赴。亞洲大廈被業內人士譽為“垂直生長的戲劇街區”,1到11層藏着19個“星空間”小劇場,共上演過萬場。一個“星空間”就代表着一部劇。
沉浸式的觀劇體驗感,讓“星空間”的受眾非常年輕化。上海亞華湖劇院經營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阮豪介紹,相比傳統劇場,“星空間”體量小、靈活性高,多則容納一兩百人,也有幾十人的迷你空間,演出環境可根據劇目內容進行沉浸式布設,這給觀眾帶來更多體驗感與親近感。
沉浸式小劇場“星空間”受到年輕觀眾的歡迎。新華社記者桑彤攝
目前“星空間”已從19個小劇場拓展到50多個,多數聚集在南京東路街道,吸引着全國各地的年輕人來此打卡,過去兩年隨行的拉桿箱成為不少劇迷看劇的標配。阮豪説,節假日40%觀眾來自外地,有時前&放滿了拉桿箱。年輕觀眾觀劇熱情高漲,看劇頻次高得驚人。這些觀眾一天可追兩三部劇,同一場戲還要反復觀看。
紐約百老匯和倫敦西區均以戲劇尤其是音樂劇集聚聞名。“我們也希望對標百老匯和倫敦西區,形成環人民廣場演藝集聚區。”阮豪説。
“文化一條街”呈現時髦樣態
走在“上海文化一條街”福州路,沿路的黃浦區圖書館、百新書局、上海書城、外文書店……勾起了一代人在這裡買書、讀書的記憶,也感受到對上海這座城市歷史回憶的提煉和昇華。
上海書城福州路店自1998年開業以來,一直是上海最具歷史與文化底蘊的大型綜合性書城之一,也是上海重要文化地標、福州路的縮影和靈魂。
2023年10月28日,歷經1年10個月閉店重裝後上海書城與讀者見面。全新亮相後的上海書城不斷嘗試和探索集文化閱讀、休閒娛樂、藝術創意於一體的綜合性文化空間。從買書,品茶、約咖啡,到看演出、觀展,不同年齡段的群體可以在一座“城”裏參加各類活動。
重新裝修後的上海書城。新華社記者桑彤攝
在二樓的“上海書城時光博物館”,舉頭可以看到上海書城1998年開業以來拍攝的一系列珍貴影像。書城簽名墻、月度“Top5”書單、熱門活動回顧、照片墻、留言板等微展覽,與讀者一起回顧重裝開業後的新記憶。
六層增添的喜劇集市,通過與貓頭鷹喜劇團隊合作在書店裏推出首個喜劇主題演繹空間,以多樣化文化體驗吸引更多的年輕受眾。七層的上海插畫藝術中心,用以展示和分享國內外傑出的藝術作品,讓文化閱讀、審美欣賞和公共教育相互滲透,展現無限的聯動可能。
同樣,創立於1912年的“百新書局”7月31日在福州路煥新啟幕。重新回歸的“百新書局”搖身一變成為一個複合型文化商業空間,以書為引,融合展覽、餐廳、咖啡等多重元素。
這裡不僅是一個閱讀空間,也是一個呈現藝術品的空間。漫步於“百物一新”區域,一手書籍一手藝術,必須“兩手抓”。讀者不僅能從書籍的字裏行間中收穫精神食糧,更能在藝術家的作品中找到人與藝術和生活的聯結。
這裡也逐漸成為福州路上的文化社交新聚點。作為實體空間,考慮到人們對線下消費的多元需求,百新書局在書店的前廳引入了餐飲業態,成為整個店裏人氣最旺的存在;書店的多功能空間適用於各類文化活動——電影放映、音樂會、書展、讀書會等,滿足人們各類社交需求。
文化是城市的軟實力,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硬支撐。杲雲&&:“新時代新征程,我們將繼續充分發揮黃浦文化資源集聚優勢,深化文化體制機制改革,持續繁榮文化市場、發展文化産業、優化文化服務。”(完)
出品:姜微 王永前
策劃:楊金志
監製:潘旭 方為
統籌:朱翃
記者:桑彤
視頻製作:徐昌敏 虞禮鋒 陳鵬帥 尹駿逸
鳴謝:黃浦區委宣傳部
新華網新華社上海分社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