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10月24日電(記者 仇逸、龔雯)23日舉行的上海市科學技術獎勵大會傳來消息,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院長虞先濬教授領銜研究項目《胰腺腫瘤外科關鍵技術和干預策略的創新與應用》獲得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

胰腺癌是一種致死率極高的惡性腫瘤,患者的總體5年生存率約為10%,素有“癌中之王”之稱,嚴重危害人民生命健康。隨着人口老齡化、飲食習慣的改變和生活壓力的增加,我國胰腺癌的發病率不斷攀升,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胰腺外科每年進行手術的胰腺惡性腫瘤近3000例。外科手術是目前胰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然而,胰腺癌手術是腹部外科中範圍最廣、風險最高、難度最大的術式。
為了提升胰腺癌手術的安全性、根治性和有效性,虞先濬帶領研究團隊針對胰腺癌手術關鍵技術和干預策略進行了一系列創新,顯著延長胰腺癌術後生存期,胰腺惡性腫瘤患者3年生存率達56.8%,趕超國際先進國家水平。
——住院時間縮短50%,圍手術期死亡率低於0.3%,創新胰腸吻合技術讓胰腺癌手術更安全。
胰頭腫瘤切除後的胰腸吻合術是胰十二指腸切除術的關鍵步驟。虞先濬&&,胰腺手術就像“在豆腐上繡花”。腸子像衣服,胰腺是豆腐,胰管兩毫米,胰液要流動,一旦漏出來,後果很嚴重。由於胰腺質地軟脆,吻合手術後,胰液容易從吻合縫隙漏出導致胰瘺,繼發嚴重感染,引起大出血乃至死亡,這是胰腺外科最常見、最危重的併發癥。
針對上述難題,虞先濬領銜團隊發明了“殘端封閉型”胰腸吻合術使胰腸吻合口癒合加快,住院時間縮短50%。在此基礎上,研究團隊進一步借鑒榫卯結構,創新“乳頭狀殘端封閉型”胰腸吻合術,使胰管殘端深入空腸內,將胰腺癌手術胰漏率從20.3%降低至9%,並通過III期臨床試驗證實該技術能使患者胰瘺率顯著下降,圍手術期死亡率低於0.3%,大幅提升了手術安全性。

——術前預判淋巴結轉移區域,規範淋巴清掃,創新銳性清掃技術提升胰腺癌手術根治性。淋巴清掃是胰腺癌根治術的重要步驟,傳統清掃依靠鈍性解剖,患者創傷大、手術耗時長。針對這個問題,虞先濬團隊建立“超聲刀刮吸層次解剖淋巴清掃”技術,減少了結紮可能導致的腫瘤殘留,避免了非必要出血和損傷。同時,研發了一系列胰腺手術專用新型器械,提高了深部淋巴清掃的效率。銳性清掃和專用手術器械相結合,使淋巴清掃時間縮短50%,局部復發率降低30%。
此外,由於業界對胰腺癌淋巴轉移的特性認識不足,淋巴清掃範圍一直存在爭議。盲目擴大清掃範圍會增加創傷與風險,而不恰當地縮小清掃範圍則有可能導致腫瘤殘留。對此,研究團隊結合原發腫瘤的分期,聯合運用CT和血清腫瘤標誌物,術前建立淋巴轉移預測模型,判斷可能轉移的淋巴結區域,進而引導精準手術清掃。
研究團隊進一步通過胰腺癌分期的大樣本臨床研究,界定淋巴轉移和腫瘤大小及血管侵犯的平衡關係,提出“上海復旦版”分期方案,改良了國際分期,指導臨床預後判斷及治療策略的制定。虞先濬團隊針對胰腺癌淋巴清掃的一系列創新工作,顯著提高了手術根治性,對胰腺癌淋巴轉移的病理特徵、診斷標準、清掃範圍提出了建設性意見,被業界廣泛採納。

——甄別不獲益亞群,實施個體化治療,創新個性化策略讓胰腺癌手術更有效。部分胰腺癌患者手術切除後很快出現復發轉移,能否預判患者從手術中的獲益情況?虞先濬團隊開展多項研究,在術前甄別手術不獲益人群,並實施個體化術前新輔助治療,以提高胰腺癌手術的有效性。
比如,研究團隊進行了常用血清腫瘤標誌物的篩選,在術前鑒定出兩組“手術不獲益”胰腺癌亞群;此外,團隊對手術不獲益人群開展了術前新輔助治療研究,發現胰腺癌豐富的間質影響了藥物的運輸和彌散,降低了療效,並且原創性提出運用超聲內鏡彈性應變率比值(SR)來預判胰腺癌間質比例,進而進行個體化化療方案。該個體化療用藥策略被中華醫學會指南引用推薦,指導臨床實踐。
為了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胰腺癌手術“復旦方案”,項目團隊先後主辦國內外重要學術會議,並牽頭、執筆撰寫診治指南,在項目團隊的努力下,吻合技術、淋巴清掃、分期系統、個體化化療策略等諸多成果在全國40家三甲醫院應用,累計讓1.4萬餘人次患者獲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