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造物十二時辰”展感受非遺美學的“人間煙火”-新華網
2024 10/04 11:48:24
來源:新華網

在“造物十二時辰”展感受非遺美學的“人間煙火”

字體:

  新華網上海10月4日電(史依靈)身着傳統復原服飾的“古人”乘坐“時光列車”,穿越千年揭開藏在衣櫥裏的美學秘密……國慶假期,上海浦東一座帶着濃厚復古味道的老火車站搖身變為藝術秀場,一場仿佛穿越時空的非遺美學展覽正在舉行。

  由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指導,上海大學主辦的“造物十二時辰——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産生活美學展”,集中展現了上海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以及近年來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探索之路。展覽通過中央復興車站裏十二時辰的時光流轉,重點展示十二項上海非遺代表性項目。既有富含江南古韻雅趣的朵雲軒木版水印、崇明土布、徐行草編、上海剪紙、金山農民畫、上海民族樂器製作,也有融合東西方文化的黃楊木雕、上海絨繡、海派旗袍、鉤針編織、琺瑯器製作、海派傢具製作等非遺技藝。

  上海民族樂器製作技藝。

  穿行於展覽構築的不同風格場景中,移步易景,感受非遺美學的“人間煙火”。始於20世紀30年代的黃楊木雕,結合民間雕塑技藝和西洋素描技法,有典型海派特色;展出的徐寶慶作品《獅舞龍騰》,利用數字技術放大局部細節,提供了多維觀賞角度;展覽還匯集多件選材鮮活市井生活的黃楊木雕代表性作品,囊括老中青三代藝術家。

  《繁花》系列上海絨繡作品。

  海派非遺展現了上海城鄉生活的多彩面貌,被譽為“東方油畫”的上海絨繡,是具有“兼容並包”氣質的繡種,明暗對比顯著。這次特別展出的《繁花》系列絨繡,用非遺技藝呈現了藍牙音響、茶几、筆記本等日用品,兼具實用性與美學價值。鄉村生活則孕育了更富自然野趣的藝術形式,草編《生生不息》、土布《環環相扣》等系列公共藝術裝置,充滿了濃烈歡快的鄉土氣息,又讓徐行草編和崇明土布恰到好處融入現代場景。

  土布作品《環環相扣》。

  近年來,海派非遺與當代藝術頻頻“牽手”,在傳承活化中煥發新生。高境布藝堆畫《追憶似水年華》,在黑白建築攝影上“長”出了鮮艷熱烈的布藝花朵,喚醒一代人對上海老城區的記憶。據了解,本次展覽還發布了多款跨界非遺國潮國貨,為非遺傳承注入創新“助推劑”。老字號品牌回力帶來與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合作的産學研項目作品,發布惠山泥人、滾燈、阿壩羌繡、艾德萊斯4款非遺主題球鞋;朵雲軒與野獸派聯名帶來“生命之木”秋意濃香薰、上海民樂一廠推出“東西物語”江南絲竹民族樂器。此外,展覽還展現了部分上海對口援建的非遺創新成果,青海果洛班瑪黑陶文創、雲南滄源佤族織錦服裝等系列展品。

  近年來,上海大學一直致力於非遺傳承保護與創新設計的發展,上海市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簡稱“PACC”)發揮産學研&&的優勢,積極整合傳統文化與當代社會資源,助推“非遺+”高質量發展,而這次展覽正是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和PACC助力非遺傳承取得豐碩成果一次集中的展現。

  “當下,傳統文化正發生着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造物智慧與當代生活、文創産業、藝術審美相融共生,碰撞新火花,形成一波又一波的‘國潮國風’。 ” 上海市文聯副主席、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金江波説,希望通過這次展覽激發更多人對上海非遺的關注和熱愛,讓傳統文化走進青年人心裏。

  據悉,本次展覽將持續至10月16日。展覽期間,每逢雙休日和節假日下午,將設置海派鉤針、崇明織帶、木雕動物、徐行草編中藥包等體驗課程,將“觀看”提升為“體驗”,展現非遺溫度,為觀眾帶來沉浸式感受。

【糾錯】 【責任編輯: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