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上海9月11日電 老北站,是許多人對北站的“老印象”。曾經,滬寧鐵路上海火車站被稱為“北火車站”,也就是“北站”。這片區域歷史悠久,老舊住房密集,承載許多“舊時光”的記憶。
如今,北站不一樣了。伴隨上海市“一江一河”(黃浦江、蘇州河)沿岸貫通、空間提質,地處蘇河灣核心區域,擁有蘇州河岸線2300米的靜安北站街道,在城市更新中煥新蝶變——

蘇河灣萬象天地和靜安大悅城兩大商業綜合體經濟勢頭髮展迅猛,客流如織;沿河歷史特色建築、藝術機構和紅色遺跡等資源有機串聯,形成“藝術北站”文化名片;探索創建精細化管理濱水示範區,讓生活和工作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宜居、宜業、宜商、宜游……
人民城市中的新北站,正把一張張“規劃圖”變為“實景圖”,讓變化觸手可及。
細節滿滿:建設精細化管理濱水示範區
北站街道位於靜安區“一軸三帶”發展戰略的蘇河灣濱水商務集聚帶,空間品質提升、商業體增多,為轄區治理帶來新課題。建設精細化管理濱水示範區,正是北站的“行動自覺”。
商圈繁榮,非機動車停放幾乎是統一的“痛點”,北站也不例外。以蘇河灣萬象天地為例,日均人流最高達16萬人次,快遞小哥、外賣騎手也密集穿梭。如何“兩全其美”,既幫助小哥們高效取餐,又不影響商圈整體秩序?
北站街道牽頭多方與交警部門商議:徵詢小哥們的意見,根據方便取餐、送貨的實際動線,專門設置騎手非機動車停放點,並增設非機動車位標識。同時,街道協調共享單車運營商,結合騎手臨時停放點調整投放點位。
“整個過程我們都參與其中,現在整體秩序規範多了,這也是我們項目品質的一部分。”蘇河灣萬象天地物業總經理姚冕説。
繡花功夫滲透在街區細節中。山西北路和北蘇州路東北角的空間,多樂藝術雕塑、更新樹池座椅;北蘇州路(山西北路至河南北路路段)南側人行步道約1500平方米的區域,拉平高低差、優化綠化布局後,市民、游客可以隨時走進去、坐下來。

城區功能也面貌一新。北站嘗試用收邊磚來替代油漆劃線,經過優化改造後,位於福建北路和天潼路附近約1000米嶄新的非機動車位已投入使用,原先“粗而亂”的車位搖身一變成了“小而精”,頗受市民好評。
細節背後,有北站深入思考後形成的精細化管理模式。“3·5·10,這是我們的管理響應機制。”北站街道辦事處副主任王天正説,對於突發事件處理,3分鐘到場、5分鐘響應、10分鍾先期處置,是北站“常規操作”。結合探頭等技防措施,加之後&實時數據管理,為的就是主動、深入發現城區運行中的各類問題,提升治理水平。
記者了解到,北站去年3月啟動精細化管理濱水示範區的創建以來,目前17大類、42個項目正加速落地,其中30余個已全面完成,示範區面積也由最初的0.43平方公里擴大至1.08平方公里。
藝術提味:打造“北站濱河藝術走廊”
在蘇州河沿岸咖啡店聊天小憩,去天后宮感受古建築的歷史文化,到藝術機構看一場先鋒展覽……如今的北站,濃郁的藝術氣息刷新城區面貌,街道充分挖掘潛力,着力打造“北站濱河藝術走廊”,搭建世界級的文化藝術交流&&。

影像展覽館Fotografiska自發選址蘇河灣地區,入駐福康、福源錢莊聯合倉庫這幢老建築。“我們看中這裡的區域特點和文化氛圍。”Fotografiska中國區業務發展及公共事務總監江美玲説。
成為街區一員後,Fotografiska又在做好自身業務的同時提升街區藝術氛圍,與相關部門聯手,在不影響行人通行的情況下,擺出富有設計感的公共座椅等公共裝置,供游客、路人小憩,也讓周邊公共環境更優。
蘇河灣岸邊,四行倉庫、慎餘里、福新麵粉廠等大量歷史特色建築構成北站獨具特色的文化岸線,也吸引如Fotografiska一樣的20多家藝術機構“串珠成鏈”。
據介紹,北站將區域內的歷史建築、藝術機構和紅色遺跡等資源有機串聯,全面建設蘇河左岸藝術生態高地。同時,設計定制4500份微旅游地圖和500本定製版“藝術護照”免費發放,讓市民游客收穫不一樣的“打卡”體驗。
為濱河示範區提升美育功能,北站持續探索。漫步蘇河灣畔,來到北蘇州路1040號的建築前,會看到一塊“遇見·北站”銅牌。打開手機掃描上面的二維碼,就能在語音講解中了解歷史建築的“前世今生”:它是上海中國銀行辦事所及堆棧舊址,也是中國第一代建築師陸謙受和吳景奇的作品……“同款”二維碼語音講解標識,在北站轄區內共27個,點滴之中傳播歷史文化。
街區濃郁的藝術氛圍吸引多方參與其中。福建路橋北蘇州路交叉口,從前光禿禿的水泥墻已變成色彩明艷的彩繪畫卷,由社區居民、沿河藝術機構等共同完成。畫卷長約128米,高約3.5米,四行倉庫、萬象天地、上海總商會、天后宮、慎餘里等具有北站街道特色的元素繪於其上,成為新晉“網紅”打卡點,也為美麗街區注入新內涵。
黨建引領:構建蘇河濱水商圈黨建共同體
如彩繪墻的問世一樣,北站打造濱水示範區過程中,始終吸收多方合力。堅持黨建引領,北站街道近日成立蘇河濱水商圈黨建暨蘇河灣功能區黨建聯盟,以黨建共同體帶動北站轄區建設成為“中央商務活力區、綠色生態引領區、精細化管理示範區、藝術人文集聚區”,將持續在“建組織、拓陣地、優環境、強服務”四個方面推動北站區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1+4+N”服務陣地體系同步發布。這是北站街道此次為加強蘇河濱水商圈黨建工作着力打造的黨群服務陣地體系,以“1”個蘇河灣黨群服務中心為龍頭,輻射帶動大悅城“悅享薈”、藝術蘇河、四行天地、蘇河灣綠地“4”個濱水黨群服務站,同時輔以“N”個商圈黨建工作站,滿足商戶、藝術領域、樓宇(園區)以及新業態、新就業群體等不同人群的功能需求。黨群服務陣地將切實加強政治功能、治理功能和服務功能建設,在為各領域群體提供包括“研學蘇河、惠企蘇河、樂活蘇河、共話蘇河”在內的“四大類20項”服務項目的同時,注重加強政治引領,鼓勵積極參與社區治理。

前期,街道立足蘇河濱水商圈範圍內藝術機構林立的實際特點,滿足商圈日常發展需要,已成立北站街道藝術蘇河黨支部,並設置聯“藝”進陣地、聯“藝”進社區、聯“藝”進商圈、聯“藝”進校園等四大板塊公益項目。
“我們提出加強蘇河濱水黨建工作,旨在更好地發揮區位優勢,通過黨建引領,促進轄區各業態融合發展,構建商圈共治良好格局。”北站街道黨工委書記姚磊説,北站將切實把“施工圖”轉化為“實景圖”,走出城市治理新路徑,實現城市景觀、街區秩序、人居環境、經濟生態等各方面的穩步提升,打造精細化管理的“北站樣本”。
出品:姜微 王永前
策劃:楊金志
監製:潘旭 方為
統籌:朱翃
記者:郭敬丹
視頻製作:徐昌敏、虞禮鋒、張千石、尹駿逸(實習)
鳴謝:靜安區委宣傳部
新華網 新華社上海分社聯合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