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8月18日電(記者丁汀)“你們麻醉醫生為什麼這麼累?不是打一針就好了嗎?”面對這樣的問題,海軍軍醫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上海長海醫院)麻醉科主治醫生蔣政宇説,“這可能是一種誤解。實際上,我們不僅要面對患者生命體徵的波動,還要應對各種突發狀況。”
蔣政宇,2019年畢業後就一直留校工作至今。時至今日,他仍然記得自己剛實習時遇上的“大場面”:那是一次雙胞胎剖宮産術中,剛娩出的嬰兒其中一個沒了呼吸。
“當時我腦子一片空白”,蔣政宇説,危急時刻,是師父果斷給嬰兒插入氣管導管,才逐漸讓嬰兒有了自主呼吸。事後,師父告訴他,做麻醉醫生,就要習慣扛住壓力,冷靜判斷,果斷處置。

回想起剛入學時,專業課老師站在&上,目光掃過這群眨巴着眼睛的新生,説:“恭喜大家,你們將學習臨床醫學裏最累的一門學科”,台下的蔣政宇還以為是玩笑話。
而如今,跟有的外科醫生每週有一兩個手術日不同的是,他每天都是手術日。蔣政宇的辦公桌上,擺滿了密密麻麻的手術安排:6點半起床,7點半到達手術科室做準備,8點開始手術,平均每天3到4&手術……
不僅術前要確定用藥數量,術中緊盯患者指徵,術後還要關注及時恢復,他的工作可以説從“打完那一針”之後才真正開始。“從某種程度來説,麻醉醫生守護了患者生命的每個特定時刻。”蔣政宇説。

這種無聲陪伴會一直延續到手術室外。“事實上,麻醉醫生的工作已不限於手術室。像無痛內鏡、癌痛診療、關節炎等疾病的疼痛管理,麻醉醫生也可以有所作為。”蔣政宇説,麻醉學已經從原來手術室麻醉,拓展到所有與舒適化醫療相關的事情。
作為“90後”,蔣政宇一直是社交&&達人。一開始,他在問答&&上講述紀實故事科普麻醉,沒想到收穫不少關注、點讚和留言。這讓他逐漸意識到:原來公眾和麻醉醫生之間是如此需要溝通和了解。
後來,出版社的編輯找到他希望能以書籍形式科普麻醉工作。於是,蔣政宇利用業餘時間,花了大半年時間寫完了《深呼吸,開始麻醉了》這本書,用13個真實故事講述了麻醉醫生工作中的“驚心動魄”。

“沒想到手術室戴着花帽子的麻醉醫生,在患者麻醉後也守護在患者身邊”“他們是無影燈下的幕後英雄,值得被更多人看見”……網友對這本書的積極反饋令蔣政宇很是振奮:“我想通過我的科普讓更多人了解麻醉這個行業,了解麻醉醫生這個群體。”
在這本書的自序裏,蔣政宇寫道:希望讀完這本書的你也能明白,即使哪天不幸在看病治療時要“沉沉睡去”一會兒,也會有一個戴着花帽子的人守護在你身旁。
採訪到最後,蔣政宇才告訴記者,麻醉醫生培養周期長、工作壓力強、人才缺口大,“我希望更多醫學生能夠了解麻醉,加入到麻醉這個行業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