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5月16日電 今年5月18日,以“闖上海 創巔峰——青年與城市共成長”為主題的第五屆上海創新創業青年50人論壇,將如約而至。
2020年以來,青年50人論壇已成功舉辦四屆,成為創新創業青年跨界交流、思想碰撞的重要&&,向全社會清晰傳遞上海渴求各類人才的強烈信號和支持青年創新創業的鮮明導向。
上海為何如此重視青年創新創業?青年為何選擇上海追逐夢想成就事業?論壇前夕,我們走訪了三名在滬創新創業者,從他們的個人經歷中,感受青年的創新活力和上海的城市磁力。
人才故事:三個“火槍手”開啟“追光之旅”
光,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信息傳播中介。人類接收到的90%以上的信息,都通過光來傳遞。
基於原子級製造精度的工業母機,深耕超精密光學元件研製,霖鼎光學這家從閔行“大零號灣”成長起來的創業企業,逐步成為重要的工業母機生産基地和微納光學元件製造基地,為眾多國內外鏈主企業提供産品與服務。

張哲,上海交通大學博士,英國曼徹斯特大學MBA。2019年底他與兩名上海交大的年輕教授共同創立霖鼎光學,在交大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的支持下,經過四年努力,形成了一支院士、長江學者、國家傑青帶頭的200餘人科技創新團隊。
超精密光學製造,廣泛用於半導體製造、視眼光學、汽車智駕、醫療器械等産業。這個領域長期以來一直是國際光學巨頭的舞&。創立僅四年多的霖鼎光學,已經成為這個行業的“後起之秀”,産值突破億元。
依託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今年4月中旬,霖鼎光學投資建設的超精密微納光學産業基地在江蘇如皋建成投産。同時霖鼎光學上海總部及全球研發中心也在緊鑼密鼓籌劃中。張哲説,未來依託上海創新高地,以及如皋量産基地,霖鼎光學將吸引上下游企業集聚,努力推動光學産業鏈的高效發展。
霖鼎光學的“追光之旅”,秘訣是什麼?人才團隊和核心技術是關鍵。創立至今,霖鼎光學已經申請專利及軟著近百項。“通過自主設備、自主工藝、自主軟體,有效控製成本,為客戶提供更優質的硬科技解決方案。” 張哲告訴我們,創始團隊中,三位合夥人和而不同、各司其職,三個“火槍手”形成了很好的組合,一起挑戰技術極限。
基於團隊在超精密領域20餘年的積累鑽研,霖鼎光學通過極高精度光學元件高端精密製造,如跨尺度微納結構聚光鏡等,確立企業技術高度;通過視眼光學及智能駕駛領域的應用,開拓企業市場寬度;通過自研高端裝備,包括米級口徑6軸超精密機床等,延展企業技術深度。
在張哲看來,霖鼎這個名字,既有英文Leading的意思,又寓意着“雨露澆灌、眾木成林”。而這個雨露,指的是國家需求、産業引領、資本助力和國際合作。通過突破一批高端裝備、推出一批高端器件、培養一批高端人才,加強産學研聯動及核心技術創新,霖鼎光學正朝着成為一家國際化優秀超精密光學企業的目標穩步前進。
【青年50人論壇聲音】 統計顯示,上海19-34歲的青年常住人口達到660萬人。大量的高校學生、青年學者、産業專家、海歸人才、創業者等青年人才在上海集聚,為創新創業形成堅實的人才基礎。今年的論壇將繼續評選“上海青年科技創業年度十大先鋒”“上海創新創業年度十大案例”,發揮榜樣引領力量。
生態故事:平均年齡27歲的團隊參與起草醫療器械國家標準
《上肢康復訓練機器人 要求和試驗方法》,標準號:GB/Z 41046-2021,起草單位:國家康復輔具研究中心、上海卓道醫療科技有限公司,等等。
走進位於張江科學城的卓道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一進門就能看到這樣一份國家標準,這是公司行業地位的體現。另一面的墻上,密密麻麻貼滿了與卓道醫療合作的國內上百家三級醫院的徽標,這是公司市場地位的印證。
上肢康復訓練機器人、下肢反饋訓練機器人……卓道醫療董事長王道雨帶着我們邊走邊看,成立近十年來,卓道醫療除了參與國家標準起草,還拿到了七張二類醫療器械産品註冊證,而這個團隊的平均年齡不過27歲。

康復機器人,是醫療機器人的一個分支,集醫學、電子、材料、控制等多個學科於一體。來自山東的王道雨,畢業於上海理工大學醫療器械工程專業,這也是國內醫療器械行業的“黃埔軍校”之一。依託上海豐厚的人才儲備,卓道醫療自主研發出十餘款技術領先的康復訓練機器人和智能康復軟硬體終端。
“我們自己研發控制器、驅動器等核心部件。如果説傳統康復器械是功能機,我們的産品就是智能機,除了很好地替代人力,也因為智能程度高,擁有更高的康復效果。” 王道雨説。
創業近十年來,有很多地方都邀請王道雨過去,但卓道醫療一直留在上海、扎根張江。對王道雨來説,這樣的選擇有在上海讀書、成長的情感原因,但更多是基於區域創新生態的整體考量。
“我畢業實習就在張江,後來機緣巧合下還參加過張江高科的895創業營,是名副其實的張江男。”王道雨回憶,張江是國內外知名的“藥谷”,把企業設在這裡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不僅人才好招,融資也有先天優勢。”僅憑幾張産品的結構草圖,卓道醫療創業兩個月內融到了一筆200萬元的種子資金。
在研發産品的過程中,王道雨感覺到,上海的生態優勢更加明顯。醫療器械的迭代升級需要聽取醫生和治療師的意見,上海大量的醫療機構可以就近“蹲點”。卓道自主研發的上肢康復訓練機器人,就是由工程師蹲點、根據醫生需求來設計的,一上市就備受歡迎。
上海的監管部門也對創新醫療器械持開放態度。卓道研發的一些國內首創的醫療器械,得到了監管部門的具體指導。“國際市場對上海製造的認可度是比較高的。今年我們將加強出海,讓中國的醫療器械産品走向更遠的地方,服務更多的患者。”
【青年50人論壇聲音】2023年上海集成電路、生物醫藥、人工智能三大先導産業規模達1.6萬億元。依託臨港、張江、大零號灣地區,上海積極推進首批未來産業先導區建設,推動創新鏈和産業鏈深度融合。
開放故事:開闢合成數據“藍海”為人工智能提供燃料
自動駕駛系統將路邊廣告牌上的紙片人誤認為是真人,一個誤剎導致後車追尾。而用合成數據對其進行訓練後,自動駕駛系統就能修正錯誤、準確識別,提高自動駕駛的安全性。
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來訓練自動駕駛系統,這是啟數光輪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謝晨正在開展的探索。他致力於將人工智能和倣真技術結合,用海量的合成數據,為通用人工智能提供燃料,解決人工智能時代的“數據瓶頸”問題。
畢業於北京大學、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先後獲物理學學士學位和數量金融博士學位,謝晨曾在英偉達、Cruise和蔚來等企業擔任自動駕駛倣真負責人,率先探索將生成式人工智能融入倣真系統。

“其實我一路走來都是在和倣真打交道。” 謝晨回憶説,從最早做核物理的倣真模擬,到做量化對金融系統進行倣真模擬,再到做自動駕駛、具身智能數據的倣真模擬。看似不同的事情,本質是類似的。
在縮放定律下,人工智能時代,訓練大模型相比之前需要更為海量的數據。謝晨認為,真實世界的數據是有限的,很快會被“吃”完,合成數據是未來的一大方向。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和倣真技術,可以為企業提供多模態、高質量、大規模的合成數據。
在美國工作期間,謝晨一直被焦慮感困擾,“如今硅谷已在加快布局合成數據,如果咱們沒有意識到這個,未來很有可能會成為新的卡脖子問題。”
2023年年初,謝晨毅然辭去企業高管的職位,在上海投身創業,一年時間完成四輪融資。創業以來,這個團隊已為多家海內外知名自動駕駛公司、主機廠提供成功産品交付並形成深度合作夥伴關係。2024年3月,謝晨還帶領光輪科技與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聯合推出並開源自動駕駛合成數據集,用於自動駕駛挑戰賽事。
“我覺得上海有很好的營商環境和産業環境,不僅有汽車産業、人工智能産業,還有數據交易所。” 謝晨説,“比如説我們的企業落戶在嘉定,那裏有汽車城,客戶其實就在我們的樓上或隔壁,溝通非常方便。”
在謝晨看來,合成數據已經成為了人工智能大模型發展的必經之路,“我希望在各方支持下,借助上海這一國際化&&,將合成數據産業做大做強,在國際賽道上實現‘彎道超車’,成為數據界的‘英偉達’。”
【青年50人論壇聲音】論壇將繼續開放“上海創新創業年度十大研修營”。聚焦科創文旅産業、滬港澳青年、海峽兩岸青年、人工智能、海歸創業獨角獸、華僑華人等十余個主題,切實賦能全球創新創業青年人才。
策劃:何欣榮
采寫:黃安琪
新華社上海分社“解碼魔都”工作室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