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概念走過20年:專家縱論中國品牌全球行與ESG可持續發展之道
新華社客戶端上海5月13日電(記者高少華)今年是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提出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概念20周年。隨着中國企業加速“走出去”,ESG已成為“必答題”。5月12日,中國品牌全球行與ESG可持續發展會議在上海舉行。
與會專家認為,ESG理念與我國新發展理念、“雙碳”目標願景和生態文明建設方向相一致,是推動企業踐行長期主義推動可持續發展的“硬準則”。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正將ESG理念積極融入到企業的核心戰略和經營活動中,中國品牌企業將會在全球可持續發展領域發揮更為重要的作用。

二十年間,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致力於幫助來自不同國家、不同規模、不同行業的企業找到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路徑。
聯合國助理秘書長、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總幹事桑達·奧佳博在視頻致辭中&&,ESG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重要,並早已等同於健康的企業經營。中國在可持續發展和ESG實踐的參與程度越來越深,包括中國的“雙碳”目標以及對ESG披露和報告的政策支持。她呼籲廣大利益相關方加強合作並採取務實行動,建立更強大的企業界,建立更有韌性和希望的未來。
作為國家通訊社和世界性通訊社,新華社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之路上,致力於促進中國ESG生態體系建設,講好中國ESG故事,傳播可持續發展理念,助力中國品牌走向全球。

新華社上海分社黨組書記、中國經濟信息社上海總部黨委書記姜微&&,近年來,ESG已成為衡量品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維度之一。作為專業信息服務的提供者,新華社旗下的中國經濟信息社正全力打造“國家級經濟信息旗艦”,推動“新華信用”信息&&建設,打造“新華CN-ESG信息服務體系”,在全國徵集“新華信用金蘭杯”ESG優秀案例,發布《中國企業ESG發展調研報告》,贏得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未來新華社將繼續發揮權威媒體優勢,為中國品牌可持續發展營造良好輿論氛圍;發揮經濟信息&&優勢,為建設ESG生態提供優質專業服務;發揮高端智庫研究優勢,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為企業可持續發展提供決策參考支持。

中歐國際工商學院院長、管理學教授汪泓&&,ESG報告和財務報告同樣重要,需要企業家們更主動應對挑戰,承擔更多社會責任。中歐國際工商學院匯聚了30余位教授的教研力量,有40個相關主題的研究,並連續七年發布《中歐ESG白皮書》,分享最新研究成果。未來,學院將繼續致力於成為中國乃至亞洲範圍內創造和傳播ESG理念和知識的領航者,推動學院的企業家們在ESG領域中成為領軍者,進一步加強ESG的教育、研究和實踐,為企業和社會培養更多具有社會責任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人才。
今年3月,上海市印發了全國首個ESG區域行動方案,進一步激發涉外企業提升ESG能力,助力企業參與全球産業鏈、供應鏈、價值鏈分工合作,支持中國企業和品牌全球行。

“加強ESG能力建設,是上海吸引外商投資和優化貿易結構的必然要求,也是上海打造國際金融中心的必經之路。”上海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黨組成員裘文進&&,上海正在加快建立産品碳足跡管理體系,打造綠色低碳供應鏈,盡快建立一套符合國際通行標準且兼具有中國特色的企業ESG標準體系,支持培育一批ESG專業服務機構發展壯大,多措並舉推動引導更多國企、外企和民企提升ESG能力並積極開展ESG實踐。
東方國際集團黨委副書記、總裁季勝君&&,多年來集團堅持以人為本的品牌發展思想,始終圍繞構建平衡好與環境、社會和公司內部之間的關係,與時俱進,創新創造。東方國際集團着力從機制合規性、組織高效性和運營安全性建設ESG長效治理機制。踐行ESG的經驗,一言以蔽之就是更好、更快、更深入、更全面、更系統地構建高質量、可持續的內部關係、社會關係和環境關係。
中國金融學會綠色金融專業委員會主任、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院長馬駿&&,企業提升ESG表現主要有三大動力,一是監管要求,二是投資者推動,三是ESG表現提升之後中長期可以為企業帶來更多價值。目前,中國企業需要儘早進入到提升自身ESG表現的軌道上來,從氣候角度來講,企業要做好碳核算和碳披露、評估氣候風險的機遇與挑戰、制定向低碳零碳轉型計劃。
中遠海控董事會秘書、總法律顧問肖俊光&&,中遠海控始終堅持把ESG發展理念融入公司的戰略制定以及日常業務中,一系列治理成果和舉措獲得了廣泛認可。公司積極踐行綠色低碳轉型戰略,多元探索建設綠色船隊,不斷協同挖潛打造綠色港口;全面推進數字化供應鏈轉型,打造覆蓋全球的集裝箱航運+港口+相關物流三位一體的全鏈服務品牌。未來,中遠海控將加快公司供應鏈生態創新、智能互聯生態創新、綠色低碳生態創新,以更大力度和韌性推進ESG治理實踐。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中國ESG研究院院長、工商管理學院院長柳學信教授&&,ESG是中國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是中國在全球貢獻“中國智慧”、參與全球治理的一個機會。現在全球和中國的ESG蓬勃發展,但是整個標準體系並不牢固。中國ESG發展是全球最快的區域,無論是ESG的信息披露、投資、政策,都處於全球前列。下一步,要研究制定中國ESG的上位法,參與全球ESG標準治理體系,構建ESG生態系統,培養更多的ESG人才。
會議上,中國經濟信息社與美通社聯合發布了《2024中國品牌全球傳播調研報告》,中國經濟信息社與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將聯合發布了《中國企業ESG發展調研報告》。報告將為中國品牌塑造國際形象提供路徑指引,為中國品牌走出國門、提升國際聲譽和競爭力提供參考。

中國經濟信息社信用風險首席分析師薩爽在解讀《中國企業ESG發展調研報告》時指出,中國企業一直在以實際行動踐行ESG理念,比如在推動企業綠色低碳方面,上海電氣積極推進産業結構優化升級,通過實施“1234”十大行動體系,助力行業實現綠色低碳轉型;海通證券採用一系列的效能提升改造措施,持續推進數字化綠色轉型和節能減碳。在社會責任實踐方面,康師傅以創新生産方式尋解題之道,把綠色低碳延伸到從農田到餐桌的全産業鏈,實現綠色增長。在責任投資方面,交銀金租開拓升級具有金融租賃特色的綠色金融服務模式,賦能綠色供應鏈等。
隨着可持續發展理念不斷深入人心,一批優秀的企業實踐逐漸涌現。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在大會上也啟動了《加速前進:“二十年二十佳”中國企業可持續發展案例》徵集。聯合國全球契約組織會員成員拓展與事務負責人杜博聞介紹,徵集活動旨在發掘企業在中國可持續發展領域中的優秀案例,分享可持續發展變革之路上的獨特貢獻,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新思路與新舉措,並在全球範圍內傳播在華企業的可持續發展的聲音與方案。

為全面深入地探索中國商幫背景下,企業的治理創新與品牌向善實踐,大會上,山東大學聯合相關機構共同啟動《中國商幫企業治理創新與品牌向善實踐研究文庫》課題。

在圓桌討論環節,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會計學副教授張飛達、復星副首席戰略賦能官和企業社會責任部總經理張翼飛、北京綠色金融與可持續發展研究院ESG投資研究中心副主任張芳、西井科技副總裁兼公司全球發展負責人孫馳、滴滴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兼ESG研究中心負責人李萌圍繞“企業走出去的ESG機遇與挑戰”主題,共同探討了中國品牌企業在全球化過程中,如何有效應對和把握ESG帶來的機遇與挑戰。
中國品牌全球行與ESG可持續發展會議,是2024中國品牌日官方會議,也是“中國品牌全球行”專題活動。會議由新華社品牌工作辦公室、新華社上海分社、中國經濟信息社聯合主辦,中歐國際工商學院提供學術支持,康師傅全程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