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華網上海4月20日電(記者李榮)明代思想家、文學家黃淳耀,是歷史上“嘉定文派”的傑出代表人物。20日,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及嘉定文化人士參加的黃淳耀學術研討會在嘉定舉行。這是黃淳耀逝世379年後,首次在他的家鄉舉辦的學術研討會。
黃淳耀(1605—1645),字蘊生,一字松崖,號陶庵,又號水鏡居士,生於明代嘉定縣方泰鄉(今屬上海市嘉定區安亭鎮)一戶普通的耕讀人家。
上海市歷史學會副會長呂健等專家認為,在嘉定反清浪潮中,原本專心於讀書著述的明末進士黃淳耀,與侯峒曾被公推為“嘉定恢剿義師”之首,放棄隱居自保,明知不可為而為之,毅然率眾抗清守城,立誓“人在城在,城亡與亡”,城陷後,與弟黃淵耀於南城僧舍懸梁殉節。黃淳耀的一生,短暫而輝煌,在天崩地坼的嚴峻歲月,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實現了知識分子的人格完善與道德挺立。
晚明的嘉定文派曾盛極一時,在文壇上佔有重要的地位。他們“卓然絕出”“轉移風氣”,不慕浮華,而求古樸。黃淳耀是其中的重要代表,王鳴盛曾讚譽“自唐、李、婁、程四先生而外,繼起者惟陶庵先生一人”。黃淳耀雖崇尚通經復古,卻非腐儒,而是積極宣導實學,主張經世致用。他憂國憂民,心懷百姓,流於詩歌,常悲“烝黎墮沸湯”;他昌明古學,揮灑淋漓,見諸文章,則有“神理畢現”之譽。其詩“渾古蒼鬱”,其文“雄渾闊大”,其意“詞達理醇”,其風“清真雅正”。身處明末大變局,他的文學作品因此而具有了別樣的風采。
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就黃淳耀的生平行跡、思想觀念、詩文作品等方面作了多角度的探討。從黃淳耀身上,看到了中國古代知識分子的品行與氣節,看到了晚明文壇那股不可小覷的潮流。以黃淳耀為代表的嘉定文派,“以文章氣節高天下”。嘉定屬於江南,江南不僅多風流倜儻的文人雅士,更有慷慨悲壯的忠臣義士,江南文化不僅是溫潤婉約的,另外還有經世致用的面向。研究黃淳耀,發掘嘉定乃至上海地區的歷史文脈,可以凸顯江南文化精髓之所在。
嘉定人民十分崇敬侯黃先生,清順治八年(1851),黃淳耀弟子陸元輔、侯玄泓、侯玄汸、侯玄涵等私謚其為“貞文先生”;康熙四十二年(1703),嘉定知縣王橒在東城建“二黃先生祠”;乾隆四十一年(1776)清廷謚其“忠節”,併入祀位於嘉定孔廟內的“嘉定鄉賢祠”。1933年,“九·一八”事變不久,在修築滬宜公路嘉定西門外跨練祁河的公路橋時,邑人就以侯黃先生命名為“侯黃橋”。1936年,在民族危亡的時刻,嘉定縣教育界師生捐資在匯龍潭東樹立“侯黃二先生紀念碑”,並由鄉賢、前清舉人黃世祚撰寫碑文,今已公布為嘉定區文物保護單位。1962年,嘉定縣人民委員會在西林庵原址樹“陶庵留碧”碑,由辛亥革命前輩吳玉章題寫碑名及詩一首,也已公布為嘉定區文物保護單位。1990年,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在黃淳耀故鄉方泰重修“二黃先生墓”,並公布為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嘉定區地方志辦公室聘請文史專家陶繼明歷時20餘年整理點校的《黃淳耀全集》,已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在2022年出版。
值得欣慰的是,黃淳耀文化精神不止於學人之間研究的課題,嘉定民間早已自發地活態傳承。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社會組織漢未央自2006年發起二黃墓清明公祭以來,於墓前講述二黃事跡以明史,以衣冠古禮敬祀鄉賢以明志,近二十年間先後帶動數千人次瞻仰祭拜二黃先生,從未間斷,嘉定一中、方泰中學等各校師生多次參祭,厚植了講二黃、祭二黃、傳二黃的生生不息的民間土壤。(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