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城丨東西方之間:上海百年建築群裏的“文化磁場”
新華社上海6月21日電(記者孫麗萍、郭敬丹、鄭鈞天)仲夏夜的上海外灘,萬國建築群燈火輝煌;修舊如舊的武康大樓,優雅而滄桑;位於黃浦區興業路的石庫門小樓,歷經百餘春秋芳華依舊。
燈光璀璨的上海外灘夜景。新華社記者 金立旺 攝
作為中國的開放重鎮和近代歷史文化名城,1058處、3075幢優秀歷史建築,397條風貌保護道路(街巷),250處風貌保護街坊,44片歷史文化風貌區,賦予上海古老而又時尚的氣質。
興業路76號,由石庫門小樓改造而成的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漆木門、雕花門楣、朱紅窗欞,與一旁時尚動感的新天地街區共同構成開放型、街區型的文化空間,成為上海獨具特色的城市地標。
2021年6月中共一大會址紀念館新館開放以來,已經接待了逾300萬中外游客。
6月9日,人們前往中共一大會址參觀。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100多年來,作為中國面向世界的窗口,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上海這座大都市中激蕩交融。”歷史學者熊月之説。
近代名城“中西融合”的歷史基因和海納百川的文化底蘊,讓正在進行新一輪城市更新的上海,有了更多的新空間、新地標,“文化磁場”引力更強。
時下,一場名為“掠影摩登——《良友》都市文化圖鑒”的展覽正在上海四川北路今潮8弄舉行。從旗袍女性、證券交易所,到咖啡館、回力球場,百年前精緻優雅的滬上生活在這裡重現。
8條縱橫交錯、承載豐富城市記憶的上海老弄堂組成的“今潮8弄”,成為一處城市文化新空間。這裡有熙熙攘攘的文藝小清新市集,有利用英式老建築外墻和開放式廣場打造的沉浸式舞&。百年前吸引魯迅等文學家的石庫門建築群,展現新的魅力。
4月14日晚,“水磨新調”新崑曲系列音樂會在位於上海市虹口區四川北路的海派潮流地標“今潮8弄”上演。新華社記者 劉穎 攝
“弄堂舞&”裏也常有水準一流的公益性演出:海派芭蕾的驚艷騰躍、“崑曲王子”張軍穿雲裂帛的演唱會,讓上海老少市民趨之若鶩。
位於在上海規模最大的歷史風貌保護區——衡山路復興路歷史文化風貌區內的武康路安福路,全長1500多米。從造型別致的武康大樓,到黃興、巴金等名人故居,這條散發着濃濃文化氣息的馬路,成為年輕人爭相打卡的地方。
中西合璧的海派文化是武康路安福路的鮮明標識,也帶來了商業創新的能量和消費市場的體量。“2021年,我們把線下第一家店開在安福路,就是看中了這裡的文化和調性。”新消費咖啡品牌三頓半公關負責人梁笑説。
百餘年來,上海是世界了解中國的窗口,它亦向世界展示當下中國的活力包容和面向未來的生機勃勃。
6月17日,第2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頒獎典禮在上海大劇院舉行。新華社記者 王翔 攝
剛剛落幕的第25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曾在上海生活多年的希臘電影導演瓦西裏斯·希洛斯以這座城市為靈感,拍攝了都市風光愛情影片《一日有朝》,講述一位希臘男子在上海邂逅並愛上一位美麗的中國小提琴演奏家的故事,光影呈現出這座摩登城市一天24小時內的變化。
“迷人的老建築,活力新都市,濃郁生活氣息。”和許多生活在上海的老外一樣,瓦西裏斯·希洛斯熱愛這座城市的許多細節。在他眼中,上海有自身底蘊,更在不斷地吸收、學習、創造。
黃浦江、蘇州河,“一江一河”是上海特有的城市符號,也是上海顯著的文化地標。江、河之畔,“文化磁場”處處可見。
匯入黃浦江的蘇州河自西向東,九曲十八彎穿過城市心臟地帶。河岸一座半島上,1933年建成的上海啤酒廠灌裝車間已改造為環保主題公園,向市民游客講述着蘇州河的前世今生。
從空中俯瞰蘇州河(下)與黃浦江的交匯處。新華社記者 方喆 攝
黃浦江畔正形成一條新的生活“秀”帶:曾經的祥泰木行如今已是楊浦濱江人民城市建設規劃展示館;當年“遠東最大制皂廠”的生産原址,也變身為“皂夢空間”白七咖啡館;機器轟鳴的國棉十七廠,現在是游人如織的上海國際時尚中心。2022年,上海文化創意産業總産出佔全市GDP的13%左右。
城市文化賦能經濟脈動的同時,也在賦予這個城市新的面貌。從去年到今年,上海博物館“從波提切利到梵高”大展,與外灘東一美術館來自意大利烏菲齊美術館的罕見波提切利文藝復興真跡遙相呼應;一江之隔的浦東美術館,來自美國大都會博物館的“時間的輪廓”展以及來自西班牙提森博物館的藝術珍藏陸續上新。
就在最近,外灘一座擁有120年歷史的文藝復興府邸式老建築被“煥新”為“上海外灘藝術中心185空間”,推出了名為“雅努斯的界面”的當代藝術展。
“上海的每一座百年歷史建築都擁有獨特的文化底蘊。我們期待讓老建築碰撞當代藝術,創造出新的文化磁場。”青年策展人祝羽捷説。
黃浦江蜿蜒而過,匯入長江,融入東海。有“魔都”之稱的上海,海納百川,開放創新,正煥發出不一樣的“魔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