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年哥哥:回來看看吧,我們都愛您!” ——陳延年就義日上海龍華“延喬墓”前見聞錄
7月4日拍攝的陳延年烈士墓。周正攝 新華網發
7月4日,上海龍華烈士陵園陳延年烈士、趙世炎烈士墓。新華網史依靈 攝
新華網上海7月6日電(林艷興、史依靈、吳振東)“今天是7月4日,94年前的夏日,龍華凋謝了一朵美麗的桃花。”
“是你們,讓我知道了民國最浪漫的不是愛情,而是走出黑暗的並肩同行。”
“在當時多災多難的中國,我想你們一定是很艱難的。而你們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很敬佩你們沒有對我們積貧積弱的中國失去希望。”
1927年7月4日,陳延年在上海龍華英勇就義。2021年7月4日,上海天色陰沉。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上海龍華烈士陵園,追思長眠于此的陳延年、陳喬年、趙世炎等烈士。現場,人流依舊如織,鮮花依舊燦爛,來信依舊如雪,告慰依舊熾熱。
7月4日,上海龍華烈士陵園陳延年烈士、趙世炎烈士墓。周正攝 新華網發
盡管工作人員不停整理清點,當天,烈士墓前的鮮花、信件、千紙鶴、水果、點心、報紙等仍不時堆成小山。人流高峰時,獻花者排出了長長的隊伍。不完全統計,當天三名烈士墓前收到的鮮花約有2000束,來信、留言近千件。
20歲的大學生楊芯懿坐了一晚上的火車專程從河南鄭州趕來緬懷烈士。新華網史依靈 攝
20歲的大學生楊芯懿坐了一晚火車從河南鄭州趕來。她默默向烈士行三鞠躬禮,輕輕放下帶來的鮮花,掏出一封寫給陳延年的信,塞進花叢中。
“在陳延年烈士就義日趕來緬懷,是為感知信仰的力量。”一個多月前,楊芯懿入了黨。她説:“在94年前的今天,您從容面對犧牲;94年後的今天,您的精神仍舊激勵著我們!”
當天追思的人群中有不少“紅領巾”。小學二年級學生錢樂洋4日專程趕來給陳延年烈士敬少先隊禮。她説要通過敬少先隊禮來表達對先烈的懷念。
小學二年級學生錢樂洋4日向陳延年烈士敬少先隊禮。新華網史依靈 攝
翻閱來信和留言,感動亦一如既往。“以己之壽,延國之年”“以你青春之生命,延華夏之華年”“子孫後代正享受著前人披荊斬棘換來的幸福時代呢!”……類似字句,不可勝數。
有緬懷者多次前來。“前幾天,我來過這,給您和喬年弟弟、世炎同志獻上了一束花。您黑白相片中的笑容,讓我幻想著您當時面對國民黨的堅定。自從那天,我每日都盼望著再來龍華,再多看看您……”一名落款“深愛您的新青年”説。
“您溫柔又不失熱烈,即使走時帶著一身傷,但心是熱的,血是燙的。”這位新青年説,“您身上的執著、堅韌是我想去學習的。但每次翻閱您的故事時,我內心都充滿著一股溫柔的力量,覺得無比親切和安心。”
他還告訴陳延年,如今的中國早已換了時空,前幾天的7月1日,延喬路被鮮花籠罩,龍華來了很多人,黃浦江上依舊是繁華景象。他告慰:“您看見了嗎?我們都過得很好。”
7月4日,陳延年烈士墓前放滿鮮花和信件。新華網 史依靈 攝
7月4日,陳延年烈士墓前放滿鮮花和信件。周正 攝 新華網 發
“烈士者,犧牲于青春也!”一名初中生表示:“你們也曾經擁有過色彩繽紛的生命,可是為了我們的幸福和利益,你們將這色彩繽紛拋灑向大地。”
“我很慚愧,平時自認為熱愛歷史,卻在《覺醒年代》播出後才第一次聽説過您的名字;我很慶幸,我還是知道了您,知道您為革命事業作出的無私奉獻。”“華東政法大學KTY”這樣説。
7月4日,陳延年烈士一名安徽安慶老鄉捧著鮮花,帶著家鄉花生米前來緬懷英烈。鮑國良 攝 新華網 發
7月4日,一些不能來到現場的追思者委托“跑腿”小哥前來,緬懷英烈。鮑國良 攝 新華網 發
部分不能前來的年輕人通過朋友捎帶、快遞郵寄、委托“跑腿小哥”等方式送來長長的信件。“很遺憾這次不能來看你們,等有機會我一定會帶著延年愛吃的南瓜子和喬年愛吃的包子,來看你們。”來自遼寧省遼陽市、落款“21世紀的新青年”的菲菲説。
在寄來的打印信中,菲菲還説:“過去,當下,未來,未必確有界限,或許愛能穿越時間,抵達永遠。生逢亂世,即使命運如螻蟻,但仍有人心向陽光。很感謝你們為了舊時的中國,不懼不畏,奉獻出生命。你們是我們的榜樣。”
“很可惜你們吃不到現代中國的美味食品。現在中國富強起來了……”菲菲深情訴説:“其實,所有的幸福都要付出代價。如果沒有,那一定是有人替你承受了。我越來越相信,用愛來連接著的人,一定會重逢。”
追憶如潮,呼喚如泣。一位新青年説:“延年哥哥,祝您一切安好!如果可以,便回來看看吧,我們都愛您!”
陳延年烈士墓前堆滿了追思者們送來的鮮花和信件。新華網 史依靈 攝
陳延年烈士墓前堆滿了追思者們送來的鮮花和信件。新華網 史依靈 攝
陳延年烈士墓前堆滿了追思者們送來的鮮花和信件。新華網 史依靈 攝
追思者緬懷陳延年烈士的信件。新華網 史依靈 攝
7月4日,追思者緬懷陳延年烈士的信件。新華網 史依靈 攝
7月4日,追思者緬懷陳延年烈士的信件。新華網史依靈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