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深了,去上海這家“故事門市部”講故事吧
“你好,這裏是故事門市部!”如果你走至愚園路1112號,好奇地朝這間9平方米的玻璃小屋裏張望,編著一頭“臟辮”的店主湯木會推開窗,熱情地向你打招呼。
圖説:收故事的故事門市部 受訪人供圖
什麼是故事門市部?每個人都會這麼問他。簡單説來,你送來一個自己的故事,湯木會送你一首即興創作的歌。
你的故事究竟會變成民謠還是搖滾,那就要看他的靈感迸發了。要是聊得投機,他還能陪你喝一杯,運氣好,他會下廚房為你做一份深夜餛飩,或是蔥油拌面。
故事門市部,限時開放至10月,只在晚間10點以後收故事。
老底子的故事
去年夏天,在故事門市部還叫故事商店的時候,同樣的位置,來了一位住在愚園路多年的老居民。他扶著自行車,向當時的一日店長湯木回憶起了當年住在這裏的日子。
圖説:故事門市部的前身——故事商店 資料圖 楊建正 攝
老人出生在原來的公安宿舍,也就是現在的愚園公館。上世紀60年代有一年春節前後,愚園路修路,車子沒有辦法走,慢慢地就有各種各樣的小攤販來這裏擺攤。他那時在讀小學五、六年級,經常來街上玩,真的熱鬧得很——拉洋片的、賣年畫的、看手相的、打麻雀的、變魔術的……“以前還有人會牽一匹白馬來賣馬奶,馬上係著鈴鐺,聽到叮叮當當的聲音就知道他們來了。”
就這樣,湯木聽了幾百個故事,當故事商店在秋天歇業後,湯木又回到愚園路上的音樂工作室,成了淹沒在人海裏的上班族。好幾次,他都聽到路人談論起故事商店:“哪能勿開啦?”湯木覺得,有些東西丟了挺可惜,于是故事商店有了續集。
懷舊情懷作祟,故事商店改名為故事門市部。湯木的爺爺一度誤以為,他真的開了一間門市部,經常問他:門市部生意怎麼樣?忙不忙?
圖説:故事商店更名為“故事門市部” 受訪人供圖
煙火氣的新歌
57歲的弄堂阿姨,頂著包租婆式的卷發,身著真絲睡裙,叼著煙卷在故事門市部窗外駐足。30年前,她從昌裏路嫁到愚園路,還與丈夫一起在此開了小店做起了小買賣,“我現在的夢想就想瀟瀟灑灑當個包租婆,人在任何時候還是要有夢想。”
看到這位活得灑脫不羈的阿姨,湯木把她的故事寫成了搖滾:“街角處有位阿姨,有一把竹制的藤椅......整天笑嘻嘻,偶爾也會有點小脾氣。”門市部開業以來,湯木已經數不清送出了多少歌,聽了他的吉他彈唱,有人喜笑顏開,也有人淚流滿面。
每一次結束時的儀式感,是他把手寫的歌詞折進信封,封口處點幾滴火漆,蓋上故事門市部的戳。收到這枚信封的講述人,或許就將心底的秘密永遠留在這裏,輕裝上陣,鼓起勇氣繼續笑對人生的難。
圖説:客人都能收到湯木手寫的歌詞 受訪人供圖
有意趣的遇見
湯木八九歲的時候隨家人從南匯搬到了北外灘的老弄堂居住。清晨,他推開窗就見隔壁鄰居小姐姐端著“鋼宗鑊子”,去買豆漿油條。再向樓下張望,來來往往的自行車,行色匆匆的路人,朦朦朧朧的霧氣,隱隱約約透著説不完的故事。
每每走過愚園路,他都將所見所聞進行記錄,比如“今天有只貓伴我一起回家”,故事商店也成為他挖掘和沉淀的另一窗口。5月,他發布了為愚園路寫的歌《此地是愚園路》。曲中穿插了許多愚園路弄堂裏的經典聲音,來自他跨時3年收錄的2000多小時的素材。有一段幾秒鐘的音頻,同時混雜著老式收音機聲、小區狗吠聲、自行車叮當聲,整整花費了他十多個小時。寒冬天未亮,湯木凍得直流鼻涕,只能錄一段再去車裏取取暖,即便這樣他依然覺得那些瑣碎的聲音極富意義。
圖説:“故事門市部”歡迎有趣的靈魂 受訪人供圖
曾經有人把湯木的故事門市部比作第8號當鋪,他覺得太俗,“我不會魔法,我只想要有趣的靈魂”。在這裏,只收故事,不收費。他計劃著以唱片發行的標準做一張音樂專輯:“等到歇業的那一天,我想把最後一首歌送給我自己。”(記者 趙玥)
記者手記|轉角有夢
圖説:湯木其實是他的藝名 受訪人供圖
湯木其實是他的藝名,本名姓湯,愛制作木吉他,朋友們喊英文名Tom喊多了,就有了這個中文名湯木。曾在英國倫敦皇家音樂學院進修、擁有十年吉他教學經驗的他,身體裏一直住著一個搖滾少年。
為實現帶著吉他去搖滾聖地北京朝聖的夢想,6年前,他帶著自己的學生梅子,從上海出發,帶著100塊錢一路賣唱到北京,完成了這趟不尋常的旅程。
熱愛音樂,熱愛上海;喜歡煙火氣,喜歡生活在這裏的人們。湯木找尋街道上獨有的聲音,為普通人寫歌,治愈一個個心靈……他其實也是在用藝術形式記錄城市的變遷,見證自己的成長。讓我們期待他獨一無二的音樂專輯誕生。
上海是一座神奇的城市,有夢想、有追求、有才華的人都會找到自己的舞臺。或許,是在星光熠熠的劇院,或許,是在永不拓寬的馬路一角。(趙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