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3天,新冠肺炎抗疫“上海發明”已應用一線
一次性醫用防護鼻罩卡通圖。新華網 發
新華網上海2月19日電(史依靈)在湖北省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新冠肺炎抗疫一線的醫務人員已經用上了一款供進餐飲水時防護的“上海發明”——醫用防護鼻罩。這款一次性醫用防護鼻罩,能夠遮住整個鼻子,只露出嘴部,解決了醫務人員就餐時,因摘下口罩而存有的“暴露”風險。
這項誕生于新冠肺炎抗疫一線的“上海發明”,從圖紙到落地成為防護産品僅用了3天,創造了科技成果落地轉化的新速度。
科技創新源于對生活的留心觀察和思考,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呼吸科副主任蔣進軍就是這樣一個有心人。在武漢工作多日後,蔣進軍發現很多醫護人員一日三餐都在醫院解決,進餐和飲水時摘下口罩,其呼吸道無法得到有效防護。如何消除這個隱患?蔣進軍迅速組織上海研發團隊進行研究,很快一種結構簡單、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用後即拋的一次性醫用防護鼻罩被設計了出來,並且第一時間向國家智慧財産權局申請了實用新型專利。
為了盡快把這項“上海發明”變成防護産品,應用抗疫一線,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發出“英雄帖”,招募願意生産醫用防護鼻罩的企業。上海容智智慧財産權代理有限公司接到任務後,火速集結運營與分析團隊,每天20小時無間斷響應。
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徐匯區科學技術委員會的共同推動下,這次科技成果轉化可謂火速。1小時內形成“中山醫院特殊項目成果轉化流程”,並向合作夥伴發布;10小時內獲得740多條潛在合作企業資訊;對近20家企業資訊及産業背景調查、篩選、評估,快速確定第一批擬合作企業;近10輪的談判,率先完成了中山醫院、羅萊家紡、上海容智三方合作簽約。與此同時,上海容智在48小時之內,已經完成了口罩及鼻罩國內外專利檢索分析,並對該項成果轉化專利的專利性、侵權風險等進行了全面評估,為未來三方合作産品走向市場保駕護航。
一次性醫用防護鼻罩已投入量産。新華網 發
在發出“英雄帖”的3天後,一次性醫用防護鼻罩已經在上海羅萊家用紡織品有限公司完成2次打樣,調節産品規格滿足醫護需求,並完成專利許可合作簽約。如今,上海羅萊家用紡織品有限公司以每天10000只的速度投入量産,為武漢以及全國各地的醫務人員在醫療場所提供進餐、飲水時的貼心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