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力量正蓬勃——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滬上見聞-新華網
2025 11/25 09:18:19
來源:新華網

青春力量正蓬勃——青春為中國式現代化挺膺擔當滬上見聞

字體:

  在傳承與踐行中握緊理想信念,懷揣夢想書寫奮鬥年華。記者近日隨共青團中央走訪上海,對話青年,記錄新時代青年新風貌。

  (一)立志

  當聊起自己潛心的研究領域時,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生冀凌宇總能用十分生動形象的講述,讓晦澀的科研工作妙趣橫生、引人入勝。

  被問及這是否是在“星火”黨員志願服務隊中磨煉出的口才,他笑答自己從中獲得的遠不止這些。

  2024年5月26日,在上海復旦大學《共産黨宣言》展示館,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學生冀凌宇(右一)為觀眾講解。(受訪者供圖)

  今年讀博三的他,科研再忙都要抽出時間,投入到“星火”隊《共産黨宣言》展示館講解任務中,傳播理想信念的光,喚起廣大學子奮發向上的力量。他自己也在這種精神的傳承中,堅定了人生信念。

  冀凌宇為自己的將來謀定了航向:“要接過振興國家科研事業的接力棒,為人類破譯生命的密碼不懈奮鬥、探索。”

  自象牙白塔求索,於尋常巷陌播撒。

  得知自己片區內的“70後”居民老何因房東臨時收房,準備住車庫應急,“95後”社區工作者賈倩徹夜篩選房源,次日陪同實地看房,選定新居。

  老何千恩萬謝,賈倩笑着擺手:“年輕人麼,弄這些很方便的,你下回有事啊,還找我!”

  賈倩服務着上海市楊浦區長海路街道的千余戶居民,約四分之一是65歲以上老人。定期上門慰問、挨家挨戶排查隱患、隨時打聽並解決大夥兒急難愁盼……她十分用心。

  “我們是社區大家庭的中堅力量,上有老,下有小,要像經營自己的家一樣,把家人照顧好,把家園建設好。”她在團楊浦區委舉辦的“新青年”對話“老楊樹”——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交流活動中,講述着自己在工作中找到的奮鬥目標。

  2025年11月11日,賈倩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新華社記者才揚 攝

  (二)立新

  一隻收養的流浪狗,一台能説會跳的智能機器人,幾位志同道合的青年研發人員,這正是魂伴科技創始人兼CEO真地打造“賽博夥伴”的實驗基地場景。

  “我們要帶着科幻片的視角看待産業變革。”從赴美研習影視製作到入職英國老牌玩具公司,再到一猛子扎進人工智能的“藍海”,他致力於為機器人賦予獨特的“靈魂”。

  2025年11月12日,在“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上海魂伴科技創始人兼CEO真地與自己的小狗和機器人合影留念。新華社記者才揚 攝

  而魂伴科技所在的“模速空間”大模型創新生態社區,是青年創業者們的“造夢工廠”。2023年啟動至今,已有200多家人工智能大模型企業“安家落戶”,近三分之一是28歲以下的年輕人。

  在這裡,AI硬體、數字人、AIGC等領域的企業比鄰而居,上下樓就是上下游。

  在新園區孕育青春夢想,讓老地方煥發蓬勃生機。

  琳瑯滿目的櫥窗裝點老洋房,梧桐樹影婆娑,風裏挾着咖啡香……830米的愚園路上,密集分佈着近百家店舖,以自己的方式詮釋着對藝術與生活的理解。

  轉角處的社區烘焙店新出爐一批麵包,年輕的店長像往常一樣,將一部分打包送往附近的敬老院。開店之初,她就堅持做一家“社區店”。

  不遠處,鋼琴藝術中心的“95後”主理人又在街區的大草坪上舉辦公益演出,她在這條街上踐行着自己的音樂理念,讓藝術融入日常。

  一家沿街鋪面被江蘇路街道打造成給年輕人“拎包入住”實踐自己線下創業想法的“故事商店”,平均每45天更換一次店長和主題,已承載過上百個青春的夢想……

  這裡不僅是高速發展城市中的一抹溫暖煙火,更是新業態、新消費與新經濟模式自由生長的“實驗場”。

  (三)立身

  “收到面試通知後,就線上申請了1至3天的免費‘青年驛站’,按要求提交材料,很快就通過了。”就讀於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的何玉萍説。

  “青年驛站”是由上海共青團牽頭打造的青年來滬求職逐夢的服務品牌。截至目前,全市共布局70家驛站點位,累計入住超7500人次。

  2025年11月13日,在上海的納仕青年人才社區,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的何玉萍在自己居住的“青年驛站”前合影留念,她在上海面試期間申請到了免費住宿。新華社記者才揚 攝

  着眼於更長期的安居需求,上海各區都在積極推進青年公寓建設,推動放下“一張床”向營造“一個家”轉變。

  浦東新區聚焦張江科學城重點産業打造的納仕青年人才社區,提供“安居+就業+創業”一站式服務;閔行區的新時代城市建設者管理者之家,讓3000多名一線勞動者住有宜居;徐匯區打造文化人才社區,在戶型上探索拓展,滿足青年成家立業不同階段的需求……

  “安居”,讓青年紮下了根,“樂學”,為他們打開了窗。

  在川沙古鎮,整條街都是青年夜校。

  訂單再多,古鎮東側旗袍工作室的店主陽慧也要擠出時間開課,將自己最金貴的手藝、最細密的針腳,一寸寸揉進青年夜校的課程當中。

  立領的挺拔、盤扣的迴旋、鑲滾的講究……同來自各行各業的青年學員一起穿針引線,讓陽慧感到充實而欣慰:“只要他們在,中式美學的傳承,就永遠不會斷線。”

  2025年11月13日,在上海川沙古鎮,古鎮東側旗袍工作室店主陽慧整理服裝。新華社記者董博婷 攝

  “我們通過問卷調查,形成了‘青年點單+共青團接單’的定制模式。”上海市浦東新區川沙新鎮團委書記陳佳怡介紹,自2024年8月以來,川沙古鎮已開設58門課程,講師70%是店主,課程涵蓋古琴、小語種、自媒體剪輯、二次元繪畫等,累計服務青年3000餘人次。

  從《咖啡拉花課程》結業後,范婷婷成為古鎮蜻蜓咖啡館的見習咖啡師。忙碌在自己熱愛的事業上,她總是笑盈盈的:“為夢想出發,什麼時候都不算晚。”(記者董博婷、才揚)

【糾錯】 【責任編輯:許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