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11月25日電(記者潘清)上海蘊藏的深厚文化底蘊,如何讓當代青少年“看見”並傳承?黃浦區老西門街道通過舉辦“環城尋門記·西門少年説”活動,鼓勵青少年探尋歷史文脈、參與社區更新。
作為一場基於社區街巷的“大思政課”成果展示,“環城尋門記·西門少年説”活動近日在上海市第十中學大禮堂舉行。
暖場視頻《少年路聲未了》中,學子們穿梭於上海文廟、龍門邨等社區地標,用腳步展開承載着歷史與煙火的“西門地圖”。
“研學成果分享”環節,來自第十中學、梅溪小學、大同初級中學和敬業初級中學的學生代表立足不同角度講述了各自的發現和感悟。第十中學費詩藍、張騰揚同學聚焦有着700多年歷史的上海文廟,從古建築群中尋覓上海文化根基;敬業初級中學徐熙妍同學推薦承載城市記憶的特色店舖,為老城廂的“煙火氣”代言;梅溪小學宋天愛同學用流利英語講述徐光啟的故事,為本土科學家智慧增添“國際范”……
以“觸摸老城脈”為主題的City Walk情景劇中,學子們或以上海方言熱議老西門社區變遷,或用英語向外國友人介紹上海文廟以及匯集眾多不同風格建築的龍門邨,生動詮釋老西門作為“活的建築博物館”的獨特魅力。

作為此次活動的核心環節,“圓桌共話:四門煥新”邀請五位中小學生擔綱“創意總監”,圍繞“城門(歷史)、福門(民生)、龍門(成長)、心門(共融)”四大維度,為老城廂更新獻計獻策。從用AR技術讓古城墻“開口講故事”,到將廢棄角落變成社區花園,從設計“西門”主題文創到策劃促進代際共融的“小小主理人”,形形色色的“金點子”展現了學子們的社區歸屬感和主人翁精神。
為鼓勵孩子們更積極參與社區建設和文化傳承,老西門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范大凱、黃浦區委宣傳部文明培育實踐科科長沈婷為在活動中表現優異的同學們頒發了“文化傳承小使者”“研學優秀參與者”等證書。
老西門街道黨工委書記潘燕兵&&,從“尋門者”到“講述者”再到“共建者”,同學們的優異表現成為“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生動體現。老西門致力於打造“沒有圍墻的成長課堂”,希望同學們永遠保持探索的熱情,在這片土地上深浸潤、共見證、齊賡續,不僅當故事的傾聽者,更成為見證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