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曾叩開係外行星發現之門 堅信“地球之外有生命”-新華網
2025 11/24 18:58:28
來源:新華社客戶端上海頻道

他曾叩開係外行星發現之門 堅信“地球之外有生命”

字體:

  “宇宙中真的有其他生命嗎?”面對聽眾的提問,首顆太陽系外行星發現者、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洛茲再次給出肯定回答:“我認為地球以外存在生命,有如此多的行星,那裏一定有生命,這種生命可能只是細菌的痕跡。但在銀河系中,我們是稀有的,可能是唯一意識到宇宙存在的智慧生命。”

  近日,第十三期“浦江科學大師講壇”在復旦大學舉行,奎洛茲以“係外行星革命及其對宇宙生命的影響”為題,與上海高校及中學師生代表面對面暢談,帶領聽眾進行了一次“宇宙旅行”。

  
  第十三期“浦江科學大師講壇”在復旦大學舉行。

  時間回到30年前,還在攻讀博士學位的奎洛茲借助一種特殊方法——“視向速度法”,在“飛馬座51”這顆恒星的光譜中,捕捉到一種極其微弱的、規律性的“搖擺”。這種搖擺是由一顆圍繞其運行的行星的引力導致的,就像跳舞時兩個人互相牽引一樣。

  此前,天文學界並未掌握係外行星存在的明確證據,更沒有人以這種方式發現過係外行星。當奎洛茲發現這顆搖擺的恒星時,他懷疑是儀器本身發生了錯誤,反復檢查儀器確認無誤後,他給導師米歇爾·馬約爾發了一份傳真:“我想我找到了一顆行星。”

  這顆行星被命名為“飛馬座51b”,成為人類歷史上發現的第一顆圍繞太陽系外的恒星運行的行星。這一發現標誌着係外行星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並為此後的係外行星搜尋奠定了基礎。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洛茲在演講。

  “飛馬座51b”以可靠的數據被證實存在,也帶來巨大的認知轉變:太陽系並非宇宙特例,行星系統是宇宙的普遍結構之一。

  “其實宇宙中行星的形態,比我們在太陽系裏看到的豐富得多。”奎洛茲分享,30年來,科學家確認的係外行星數量已達數千顆,從體積介於地球與海王星之間的“超級地球”“迷你海王星”,到公轉周期僅23小時、溫度足以蒸發鐵金屬的“超熱木星”……行星的類別迅速從太陽系的寥寥幾種樣本,擴大到由無數“陌生世界”組成的宇宙譜係。

  隨着觀測數據的累積,人類終於能夠在統計意義上描述宇宙中的行星分佈,推動行星形成、遷移理論不斷發展。但這場革命最深遠的影響,是將人們引向對生命更深層次的追問——我們在宇宙中是否孤獨?

  奎洛茲&&,觀測係外行星“會給我們帶來宇宙中是否存在宜居帶和生物的證據”。在他主持的劍橋大學宇宙生命中心,生命探索已從抽象假設轉化為一系列可執行的研究路徑,包括行星適居性研究、大氣光譜測定、化學反應分析等。如今,天文學家可以在更廣的樣本中探索“生命可能需要的條件”,諸多停留在理論推測中的複雜化學反應和行星大氣組成正成為可測量的物理量。

  近幾年,奎洛茲將研究方向轉向了類地行星的探測與宇宙生命的探索。儘管至今沒有發現地外生命的直接證據,但他是一位堅定的“樂觀探索者”,“沒有證據,不代表不存在。”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迪迪埃·奎洛茲在演講。

  工業革命以來,人類顯著改變了地球的大氣成分。人類技術是否能夠區分一顆擁有工業化文明的行星和一顆沒有工業化文明的行星?奎洛茲認為,從技術層面來説,只要探測器足夠靈敏,完全可以做到這一點,科學界也確實在思考如何探測其他星球上的技術活動痕跡。“比如最極端的情況是,一個星球上爆發了核戰爭,其大氣中會殘留獨特的放射性同位素。”

  但比起生命痕跡,技術痕跡的探測更加困難。“生命可能在宇宙中普遍存在,但生命演化出能夠進行技術活動、具有宇宙意識的物種,概率可能非常低。”奎洛茲&&,從這個角度來説,人類能夠擁有技術文明、能夠思考宇宙的奧秘,是非常幸運的——這是一份禮物,我們應該珍惜它。

  聽眾又問:世界上真的存在外星人嗎?奎洛茲給出自己的回答:“如果您想象的是外星人駕駛宇宙飛船造訪地球,那也許只是電影情節。而真正值得關注的,是那些可能已經消失但仍留有痕跡的生命形式。我們可能會在火星上找到外星生命存在過的證據,或許只是細菌的痕跡,但請記住,在地球生命的故事中,我們的祖先是細菌。”(記者吳振東)

【糾錯】 【責任編輯:史依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