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22日,《子藏》第七批成果發布會在上海舉行。本次會議發布的諸子文獻包括21個子系列,收書962種,整合為精裝16開275冊。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諸子研究院將在《子藏》編纂基礎上,繼續深入推進《子藏總目提要》、“子藏學”、“新子學”、《中國諸子學通史》等項目的系統研究工作。會議圍繞《子藏》及相關研究的推進,深入探討了諸子學研究總體框架下中國古典學研究的新路徑。會議由華東師範大學古籍研究所所長方笑一教授主持,華東師範大學文科院院長呂志峰教授、國家圖書館出版社副總編張愛芳編審和中國諸子研究院院長、《子藏》總編纂方勇教授等發表主旨講話,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山東師範大學、復旦大學、上海大學、上海財經大學等50多位專家學者以不同形式出席會議。

呂志峰院長首先代表學校對《子藏》第七批成果的成功發布&&熱烈祝賀,對與會的各位專家學者&&熱烈歡迎。他説,《子藏》工程,是一項規模宏大、意義深遠的古籍整理與研究基礎性學術工程,堪稱我國古籍文獻整理史上的又一里程碑。華東師範大學作為一所以人文社科見長,文脈綿長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始終將“智慧的創獲,品性的陶熔,民族和社會的發展”奉為大學理想,我們深刻認識到,像《子藏》這樣的基礎性文獻整理工作,正是“創獲智慧”的根基所在,是傳承中華文明薪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源頭活水”。相信方勇院長及其團隊的共同努力,不僅為諸子學研究開創新的天地,也將為中國人文科的整體發展推進提供助力。方笑一所長説,《子藏》項目從2010年正式啟動,已經持續推進了十多年,是對諸子學文獻的匯聚、整理、研究和保護,成果積累非常多,以《子藏》為基礎,“新子學”會議也已經成功召開了十二屆,引起了海內外學界的廣泛關注和討論,這正是對先秦諸子百家爭鳴傳統的繼承。這些工作,對於中國哲學社會科學自主知識體系的建構有重大意義。

張愛芳副總編介紹了《子藏》工程的出版情況。《子藏》工程目前已經出版六批成果,在海內外影響很大。其出版一是對古籍的再生性保護,二是大大推動了子學研究,三是對全面研究中華文化、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重要作用,這充分證明了《子藏》的學術價值。第七批成果涉及儒家、墨家、雜家,另設綜合編收錄諸子學綜合研究文獻,彌補了目前學術界墨家、雜家、綜合類文獻等方面資料文獻欠缺的不足。目前《子藏》編纂仍在有序推進,待全書編纂完畢後,一部與《四庫全書》冊數體量相當的諸子學文獻集成將完整地展現在大家面前。接下來,我們還將與方勇教授繼續展開《子藏》書目提要、《子藏》總目提要、《子藏》數據庫研發等一系列研究項目,以期為學界提供更為廣闊的研究空間。
北京大學哲學系講席教授陳鼓應先生指出,諸子學不僅在過去發揮了重要作用,在當下也具有普遍價值,道家、儒家、墨家、名家、法家、兵家、雜家等諸子學派,對於當代社會來説,同樣也是思想和智慧的寶藏。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諸子研究院方勇教授幾十年來深耕於諸子學領域,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成果非常多,是我非常佩服的學者。方勇教授及其團隊主持編纂的《子藏》工程,遵循既“全”且“精”的原則,對諸子文獻進行全面蒐集整理,從文本資料層面看,歷史上還沒有出現過如此大規模、大範圍的專門針對諸子學的文獻整理活動。文本資料是一切研究的基礎,雖然先哲們曾説過“書不盡言”、“言不盡意”之類的話,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大部分就依託在這幾千年流傳下來的文本資料之中。中國幾千年來積澱的歷史文化有着濃厚的人道情懷和人文精神,方勇教授主持編纂的《子藏》,“通古今之變”,將這種歷史文化精神貫穿到當下,讓諸子學發展再次掀起新的浪潮,它的價值難以估量。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學院教授曹峰對方勇教授及其團隊的文獻整理工作表達了敬佩之情。他認為,這部皇皇巨著是方勇教授登高一呼,匯聚並引領一大批既有遠大理想、又能腳踏實地的一流學者方能完成的一項前無古人的宏偉工程,其規模與廣度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為我們從事諸子學乃至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了至為詳盡與堅實的文獻基礎。同時,方勇教授開創的“新子學”理念,跳出文獻學,力圖激活與還原諸子思想中最具活力的核心部分,通過連續主辦多屆“新子學”國際研討會、在《光明日報》連續撰文闡述,從2012年的《“新子學”構想》到2024年的《七論“新子學”》,持續推動着這一理念的深化與傳播。諸子學本是中國古代思想中最為活躍、富於創造力與開放性的體系,如何避免使其淪為冰冷的文獻堆砌,深入挖掘其精神內核,使之煥發新的生命力,方勇教授對此抱有強烈的學術自覺。他數十年來不遺餘力,正是為了將傳統的諸子學轉化為一種能與當代對話、與世界共鳴的“新子學”。這對於我們發掘傳統文化中最具生命力的部分,並使其現代化、世界化,具有至關重要的引領作用。
清華大學人文學院原院長孫明君教授認為:華東師範大學中國諸子研究院為學術界的互動與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子藏》第七批成果發布會既是一次學術成果的展示會,也是一次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盛會;期待諸子研究院在方勇教授的帶領下,在“新子學”等領域的探索中,能夠取得更多突破性成果,為中華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做出更大貢獻。
西北師範大學副校長馬世年教授高度評價了此次發布成果。他説,此次發布會“精彩紛呈、勝意迭出”,與前面六批成果相比,其內容更為豐富,範圍更為廣闊,展現出了《子藏》工程的宏大結構,既為諸子學研究提供了紮實的文獻基礎,也是方勇先生倡導的“子藏”“新子學”“諸子學通史”的立體研究的持續深化,更進一步促進了中國諸子學自主知識體系的構建,有着重大的學術價值與時代意義。
山東師範大學教授李華認為,每逢文明鼎革之際,諸子之學必煥發新生,深刻重塑中華文化的內在肌理與精神格局,我們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方勇教授主持的《子藏》工程,正是應運而生的時代力作。它不僅系統匯集了歷代諸子文獻,更以“新子學”為理論指引,致力於激活子學思想的當代價值,推動中華智慧重返思想現場。《子藏》為體,是“新子學”研究的文獻根基,“新子學”為魂,賦予《子藏》以蓬勃的時代生命力,二者“述作並舉”,使沉寂的文獻重歸現實語境,突破傳統研究的藩籬,為構建中國自主學術話語體系奠定了重要支點。《子藏》工程的意義,早已超越文獻整理範疇,它既是中華文脈的重要物質載體,又通過“新子學”的創造性轉化,實現了古今智慧的貫通與融合,為文化基因的賡續、文化自信的確立,提供了基石。
上海財經大學中文系主任陳成吒作為《子藏》工程的見證者和參與者,認為在AI技術高速發展並深刻影響當下學術發展方式的今天,其“全”與“精”的遴選標準和大批成果的不斷發布,將為AI在人文科學領域的發展提供更加豐富的文獻支持。以《子藏》為基礎的“新子學”理念對經子關係的討論、中華文化重構的努力等,對於當下人文學科的發展也具有指導意義。上海大學人文學院楊秀禮教授説,《子藏》的編纂與發布,具有重大文獻意義,編纂標準的建立、“新子學”理念、《子藏》學的提出以及研究叢書的不斷出版,多個層面互為支撐,對於廓清“諸子”“子學”等概念、中外文明的交流溝通有極大幫助。
方勇院長在講話中指出,我國豐富的文獻典籍是中華民族創造的重要文明成果,不僅是中華文明賡續數千年的歷史見證,也是人類文明的瑰寶之一,其中諸子文獻所承載的思想學説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座高峰,對後世産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有鋻於此,《子藏》項目的宗旨,不只是古籍文獻的整理,更是要通過子學邊界的重新界定、子學文獻的整體梳理與出版,推動子學從兩千多年來“隱”的狀態重新進入大眾視野,積極參與中華文化與文明的再構,以子學精神重塑中華文化自信。
方勇院長説,《子藏》編纂秉持文化關懷對子學文獻進行深入開發,堅持亦“述”亦“作”的原則。“述”意味着用歷史的眼光審視這些文獻生成與演變的脈絡,把它們放置到大的歷史背景下來闡發,讓人們領略到它們的文化價值,吸引更多的人關注它們,這方面的探索以我們撰寫的《中國諸子學通史》為代表。“作”意味着秉持思想創造的心態,以《子藏》文獻為根基,在當代展開子學理論的建構,通過理論化使子學文獻與現實接軌,吸引更多人來結合現實解讀它們,這方面的探索以我們正在展開的“新子學”研討為代表。無論是“述”《中國諸子學通史》還是“作”“新子學”,我們都是要讓《子藏》與現實有更緊密的互動。通過整理匯集,《子藏》最大程度地保存了子學文獻的物質樣態,亦可謂是對古籍資源的一種保護,而《中國諸子學通史》與“新子學”這兩方面的工作是對《子藏》的深入開發,使世人與後代認識到《子藏》這座寶庫,從而更長久地保護它。
方勇院長進一步指出,《子藏》與《中國諸子學通史》及“新子學”處於一種相互依存的三角關係中。《中國諸子學通史》以《子藏》文獻為依託,以先秦諸子學為中心,研究先秦諸子學從先秦至民國産生、發展、流變、傳播、接受的歷史。先秦子學是中華文明重要的源頭活水,漢以後的諸子學都以先秦子學為根基,演繹、擴展、創新,從而形成了中國諸子學的整體面貌。二十多冊、一千數百萬字的《中國諸子學通史》正在穩步推進,這部巨著給讀者介紹的不僅是歷代諸子學文獻的基礎信息,更重要的是它從先秦出發,發掘諸子學最初的問題意識及相關爭論,以此為線索審視歷代研究成果,將零散觀點串聯起來。而這種工作又能幫助我們歸納出諸子學的基本問題域,為當今子學理論開新、探討“新子學”打下基礎。同時,《中國諸子學通史》的價值不僅限於諸子學本身,而是以諸子學的發生、演變及流傳為線索,來重新審視中國兩千多年來思想與文化的演進歷程和自身特質,讓我們看到中華文化的多種維度和可能性,從而助力“新子學”參與到未來中華文化的重構事業中。當然這一切也是以《子藏》為基礎,《子藏》是這些文化事業的物質根基,而有了《中國諸子學通史》與“新子學”的開發,使《子藏》自身的定位由一種文獻成果昇華到一種文化標識,其物質形態得以更長久地保存,其中蘊含了古籍整理中保護與開發的深刻辯證關係。可以説,《子藏》、“新子學”與《中國諸子學通史》在當前的諸子學大廈中既成三足鼎立之態,又成互為犄角之勢,共同推動了諸子學深度參與到當前中華文化之重構的事業。

《子藏》從最初的文獻影印,到後來的“子藏學”、“諸子研究叢書”、《中國諸子學通史》,再到即將進行的《子藏》總目提要、《子藏》數據庫等一系列研究項目,最終落腳到“新子學”,《子藏》的影響和價值已經遠遠超越了文獻本身。在研究過程中,中國諸子研究院團隊始終堅持從整體上綜合考察研究對象,這正是中國古典學研究的題中之義。
中國傳統文化是渾然一體的,自清末“西學東漸”以來,中國學術開始逐漸西化,過於細密的學科體系劃分,割裂了學術之間的內在脈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開始斷裂。“新子學”理念正是以賡續中華文脈為最終目標,重新規劃諸子學研究未來發展方向,在具體研究層面突破現有研究模式和認知方式,打破學科體系壁壘,將各種學術理念融會貫通,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學術話語體系。
中國諸子研院的《子藏》工程,自2010年啟動至今已發布諸子文獻整理成果六批,本次會議發布了《子藏·晏子春秋》53種精裝10冊、《子藏·墨子》136種精裝46冊、《子藏·鬼穀子》43種精裝4冊、《子藏·荀子》96種精裝36冊、《子藏·陰符經》92種精裝7冊、《子藏·新書(附新語)》35種(附新語36種)精裝10冊、《子藏·太玄》29種精裝14冊、《子藏·法言》60種精裝12冊、《子藏·新序》34種精裝9冊、《子藏·説苑》40種精裝20冊、《子藏·春秋繁露》36種精裝14冊、《子藏·白虎通德論(附獨斷)》44種(附獨斷14種)精裝16冊、《子藏·鹽鐵論》36種精裝10冊、《子藏·潛夫論(附新論、申鑒、中論)》23種(附新論9種、申鑒15種、中論24種)精裝11冊、《子藏·劉子》35種精裝6冊、《子藏·綜合編》75種精裝50冊,一共涉及21個子系列,收書962種,精裝275冊。待全書出齊後,總量與《四庫全書》冊數相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