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19日至23日,第九屆材料基因工程國際論壇在西安舉辦。作為論壇重要活動之一,21日舉行的“智造未來——AI自主實驗驅動材料産業革命”圓桌論壇,由電子科技大學向勇教授、寧德時代高通量計算首席技術官/鴻之時代實驗室負責人趙旭山博士、鴻之微總經理/鴻之時代實驗室主任王音博士聯合召集,以深厚的行業積澱與前瞻視野搭建起跨領域交流橋梁。本次圓桌論壇以“AI+材料”為核心主題,匯聚百餘位行業精英,圍繞AI與材料基因工程(MGE)深度融合、技術創新、産業落地等關鍵議題展開深度研討,為我國材料産業智能化高質量發展凝聚實踐合力。

本次圓桌論壇由上海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劉軼教授主持,陣容涵蓋學界權威、企業領軍者及國際學術組織代表: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江俊教授、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劉建軍教授、武漢智化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夏寧、沃時科技創始人曾琢、鴻之微/鴻之時代實驗室負責人李希茂,以及美國化學會CAS戰略總監袁琼、OAE出版社CEO樊敏等嘉賓,共同為AI+自主實驗賦能材料産業發展建言獻策。

當前,AI大模型與通用機器人技術的突破性進展,正與材料基因工程(MGE)深度融合,推動材料研發從傳統“經驗試錯”向“數據驅動、自主閉環”的新範式轉型。論壇上,高校院所的科研突破與企業實踐成果交相輝映,充分展現了中國在AI+材料領域的系統布局與領先實力。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江俊教授團隊研發了“小來-機器化學家”系列平台,以AI+材料核心邏輯為支撐,依託超220萬篇文獻庫、3000+實驗模板庫、110+移動機器人及190+實驗站的硬體基座,實現了科研任務的“自然語言指令-自主執行-數據反饋”全鏈路智能化。目前該系統已實現核心指令集、接口函數的全球開源,正推動智能科研生態的標準化構建,讓“科學家在咖啡廳遠程指揮機器人做實驗”的科研新範式加速落地。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劉建軍教授團隊打造的MatMind材料大模型及DREAMLab自動化實驗平台,以AI驅動材料“成分-結構-性能”關聯分析為核心,開發的富鋰層狀正極材料經300次循環後容量保持率達95.8%,電壓衰減率僅為每循環0.02%,為新能源材料性能優化提供了重要技術支撐。
在企業落地實踐中,寧德時代與鴻之微聯合建立的鴻之時代實驗室,以AI+MGE全鏈條賦能為核心,推出全球首&套全鏈條自動化“有機分子智造實驗平台”,成為行業標杆。該平台深度踐行AI+MGE融合理念,構建起“虛擬設計-實驗驗證-數據反饋-模型迭代”的完整閉環:通過MGE多尺度倣真工具完成新分子的設計與性能預測,逆合成算法模型解析推薦新分子的合成路徑,再由中控軟體驅動六大自動化模塊協同運作,實現7×24小時無人值守的投料、反應篩選、放大反應、産物純化、分析鑒定全流程自動化,有效滿足70%的內部有機合成需求,更可支持以“克級”為單位的高純産物製備。其中,市場獨有的旋蒸全流程自動化模塊,可完成自動上瓶、連續進樣、智能判停、自動産物收集等操作。依託AI+MGE的雙輪驅動,“有機分子智造實驗平台”實現三大核心突破:一是合成的新型電解液分子,純度較人工實驗提升10%至40%;二是不同批次實驗結果差異性低於3%,破解了傳統有機合成重復性差的痛點;三是構建起“虛擬倣真-實體實驗”的加速通道,讓材料研發周期大幅縮短,為行業提供了可複製、可推廣的AI+MGE落地示範路徑。


與會專家一致認為,AI與材料技術的深度融合是産業智能化變革的核心引擎,而AI+MGE的創新模式更成為材料研發效率突破的關鍵。
本次論壇搭建起“産學研用”深度對話的高端平台,依託高校科研團隊的技術創新與企業工程實踐,將進一步推動AI+材料技術在新能源、半導體、高端製造等領域的廣泛應用。隨着技術持續迭代,一個由數據驅動、軟體定義、智能主導的新材料研發新範式正在加速形成,為我國從“材料大國”向“材料強國”跨越注入新的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