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上海史上最大單地塊一次性徵收項目,東安徵收涉及6057證。每一證對應的往往是一戶,甚至多戶家庭,而且,因為房屋建設年代久遠,老樹根深,因老房子衍生的問題也盤根錯節。居民的訴求多種多樣,不同利益的衝突需要調和,徐匯區楓林街道黨工委堅持“糾紛調解在前、矛盾解決在前”工作思路,在區委政法委的大力支持下,積極牽頭區兩院、區司法局等專業力量,一年來接待居民近400批次,跨前調處944證矛盾問題。東安舊改從程序合法和糾紛化解兩個維度,形塑舊改的法治邏輯,將依法徵收貫穿始終,確保徵收工作公開、公正、公平,“一把尺子量到底”。
以專業團隊保障居民權益充分實現
對於許多家庭來説,舊改徵收有時候就如同打開“魔盒”的一雙手,將許多隱藏的問題和積累的矛盾陡然暴露,讓其到了“不得不解決”“必須要解決”的時候。
楓林街道會同徵收公司組織55個專班小組全覆蓋上門問情況、聽訴求、答疑惑、解難題。經過精準走訪排摸,發現有近千戶存在産租人死亡、矛盾調解等訴求。在徐匯區楓林街道司法所所長邱芃眼中,想靠居民自己來解決這些矛盾是不現實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利益訴求。於是,“糾紛解決機制”在徵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去年9月,徐匯法院在楓林街道舉辦“甘棠樹下”社區法官工作室城市更新巡迴審判站成立儀式,助推司法服務深度參與東安舊改項目。同時,在區委政法委的大力支持下,調動區法院、區檢察院、區司法局、律師事務所等調解資源,搭建調解平台,提前介入,以剛性政策結合柔性溝通,以專業團隊保障居民權益充分實現,保障徵收工作順利開展。
法治保障工作現場會
2024年初,徵收工作進入到動員關鍵階段。針對前期排摸出的家庭矛盾問題,東安項目調解工作組成員進基地、進小區、進居民家裏。他們由法官、檢察官、律師、司法所專員、人民調解員組成,帶着專業意見跨前開展調解和委託工作,力爭將居民內部矛盾化解在前。
徵收工作中,居民家庭內部矛盾能有多“複雜”?楓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東安徵收沈家裏片區指揮長宋偉感受頗深,最讓他印象深刻的一個例子是:一個十幾平方米的房子有12個戶口,而且這些人還分了好幾個利益小團體,彼此之間意見不合,衝突激烈,大有為了不讓對方好過,寧願大家都不簽約之勢。
遇到這種情況該怎麼辦?“我們只有一步步攻堅,先深入了解情況,從情、理、法多個角度去尋找解決問題的‘突破口’。”邱芃介紹説,“背對背”和居民逐個談心、了解訴求往往是“攻堅”的第一步,“對於一些不合理、不合法、不切實際的訴求,我們在這一步就會向居民明確指出,降低各方過高的預期,厘清他們在徵收中的利益公約數,同時,再從情理上對他們進行勸説。等他們都同意一起‘坐下來談’了,在我們看來,這件事情也就成功了一半。”
而這個重要的、各方可以“坐下來談”的時間,通常都是以居民的時間為準,協調工作組則“全天候待命”。為了確保調解工作卓有實效,工作組會制定更為精準的調解方案,比如針對居民不同的性格特點,選派相應風格的法官,“居民性格比較溫吞、容易糾結的,我們就選個雷厲風行的法官;反之,如果居民是個暴脾氣,我們的法官就得是性格沉穩、耐得住性子的。”
徵收政策宣講
以專業技能解決居民急難愁盼
為保障徵收工作順利開展,保障人民權益充分實現,工作組人員在協調工作中,還突出為民、利民、惠民服務宗旨,幫助居民理解法律、政策、方案,助力居民合法合理行使權利,推動矛盾逐一靶向化解。
“在工作開展中,我們發現,因為各種歷史遺留問題,居民在遺産繼承、産權分配、婚姻家事等多個領域存在大量法治需求。徵收對他們來説,實際上也是一個理清‘陳年舊賬’、解決‘疑難雜症’的契機。”
宋偉跟記者分享了一個案例,家住沈家裏的李女士已經五十多歲,攜上初中的女兒住在居住面積15.7平方米的租賃房中,承租人是其已經去世的丈夫。但是房子的戶口本上,小叔子一家三口的戶口也在列。“小叔子一家住在徐匯區另一個街道,所居住的房子也是老人留下來的。據説兩兄弟原來有個口頭約定,就是各自現在住的房子歸各自所有。但因為遇到徵收,也是因為口頭約定‘死無對證’,小叔子就以自己曾在這套房子裏住過為由,要以‘同住人’身份來分補償款。”
如何理清這本“陳年舊賬”,保障這對孤兒寡母的利益?街道專班和徵收組請來律師、退休法官一起開家庭矛盾調解會,將現有的沈家裏住房和小叔子現在居住的房子一起打包調解。畢竟,小叔子現在住的房子是兩兄弟的母親留下的,按道理,李女士已經去世的丈夫也有一部分繼承權。最終,經過多次調解和協商討論,李女士拿到了房屋的承租權,也兌現了丈夫的遺囑,與小叔子一家各安其家,不再有房産上的糾紛瓜葛。李女士高高興興簽下協議,開始了一直期待的新生活。
現場矛盾調解
類似的問題在徵收工作中經常遇到。為了更好地服務居民,幫助居民解決急難愁盼問題,同時避免居民受到負面引導,徵收專班探索在東安片區設立沿街法律服務站,選派可靠工作力量,為居民無償提供法律服務。從2023年7月下旬至2024年3月上旬,法律服務站開設了20余次法律諮詢接待專場,接待居民近400批次,搭建矛盾化解平台,跨前調處944證矛盾問題,把居民內部矛盾化解在前。
針對徵收工作中比較集中的租賃房清退工作,徐匯區法院還通過現場巡迴審判,加速案件審理流程,其中一樁案件2024年8月23日立案,8月29日就進行庭審,並當庭主持雙方達成調解協議。
以“陽光操作”助推徵收依法進行
“東安舊改工作堅持全過程依法依規開展,按照法律規定逐步推進預徵詢、一輪徵詢、圓桌會議、聽證會、二輪徵詢等流程,補償方案公示充分、相關政策文件送達到位,全流程接受紀委、審計監督,保障居民合法權益。”第一徵收事務所東一南片區項目經理杜延瑾告訴記者,東安徵收實現了執行政策公開透明、算賬過程公開透明、補償結果公開透明,而且始終將做好公示公告和群眾解釋説明工作放在重要位置,這樣的舉措,不僅贏得了東安被徵收的居民的理解和支持,也讓徵收工作堅守住了“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原則,實現了徵收的公正、公平。
在杜延瑾看來,“依法徵收”和“陽光操作”是徵收工作最好的助推器。“徵收補償方案”是徵收專班所有工作人員的參照係,不管是一線的經辦人員,還是項目經理、片區長,甚至街道辦主任,參照標準都是一樣的。“有些居民可能會習慣性地‘有問題找領導’,但多次嘗試下來就會發現,領導和一線工作人員的信息反饋都是一致的。”
為居民釋疑解惑
作為徵收專班工作人員,杜延瑾和自己的夥伴們日常走街串巷,面對居民講政策含義、政策流程,講補償金額逐項計算依據和過程,“要向他們講透徹,徵收工作就是要一個政策用到底,一把尺子量到底,不會讓一戶群眾吃虧,更不會讓老實人吃虧。”
東安一村一戶住在底樓的居民,幾年前私自將一小塊地方圈做了自家的小花園,在裏面種植了一些花花草草。這次徵收,他提出,搬遷的話花草帶不走,對自己是一種損失,應該有額外補償。“我們跟他説,在補償方案裏並沒有相關條目,這個沒法實現。”經過幾次溝通,這位居民心裏也知道難實現,但是面子上又下不來,就提出,能不能就補償5000元,“當時也有同樓棟的其他居民替他説話,認為相對於這麼大一個徵收項目來説,5000元根本不算什麼,為了讓他早日簽約,就給他吧。但我們還是跟他説,超出方案的,我們不會通融,5000元也不行。”最後,通過居民、居委一起上門做工作,這位居民終於放下了自己的面子,同意簽約。
以溝通柔性讓徵收實現“加速度”
東安地塊位於內環內,地理位置優越,在市場烘托下,居民對徵收補償存在較高預期。更有一些居民,因有過多次動遷經歷,也因晚簽晚搬享受過優待,這次徵收,他們想以同樣的方法獲得高額補償。但在“一把尺子量到底”的原則面前,他們最終放棄了“堅持”。
其中,黃老伯的案例,則不僅體現了政策的剛性,也體現了工作人員溝通技巧的“柔性”。
黃老伯是老“拆遷戶”,他本身也是經歷了其他區的拆遷後搬到東安二村的,當時通過“晚簽約”嘗到了不少甜頭,這次,他想“依樣畫葫蘆”,在徵收中多爭取一些額外補償。於是,從徵收初期,他就擺出一副不合作的態度,工作人員敲門不開,圓桌會議也不參加。
街道特別設計“一把尺子量到底”宣傳海報,線上線下廣泛宣傳
“對這樣的居民,我們要逐步‘滲透’,通過各種途徑來做他的思想工作。”為了讓黃老伯明白,這次徵收絕對是陽光徵收、透明徵收,工作人員每天等在黃老伯樓下,等他下樓散步時陪他散步、聊天,宣講政策、分析形勢、講清利弊;同時還做通黃老伯女兒、女婿的工作,一起來與黃老伯溝通。黃老伯因病住院後,專班工作人員也經常去探望,噓寒問暖,還跟黃老伯的老伴説,如果忙不過來,專班工作人員也可以幫忙陪護。“終於,我們的決心與堅持讓黃老伯的態度有了很大的轉變,有一天,街道領導去探望黃老伯的時候,他主動提出來要簽約,他們家的簽約是在醫院裏完成的。”杜延瑾説。
堅守公平公開公正、一碗水端平是做好徵收工作的生命線,也是解開群眾思想疙瘩的金鑰匙。楓林街道黨工委在會同徵收公司推進東安徵收過程中,堅持“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個政策執行到底、一個標準補償到底”,這樣的政策剛性與徵收專班用心、用情、用力的工作方式相結合,讓“依法徵收”和“陽光操作”成為徵收工作最好的助推器,讓東安徵收跑出了“加速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