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簽約!“紅色引擎”讓東安徵收跑出“加速度”-新華網
2025 11/13 12:52:33
來源:新華網

100%簽約!“紅色引擎”讓東安徵收跑出“加速度”

字體:

  隨着簽約期截止,東安舊改項目近日實現了100%簽約!在500多天的時間裏,徐匯區房屋徵收指揮部、楓林街道黨工委、城投集團徵收事務所堅持黨建引領貫穿徵收各環節,帶領近500名幹部投入舊改大會戰。堅定“舊改為民,舊改靠民”工作方針,圍繞“1+4+5+55+156”組織體系,整合各種資源,充分發揮黨員模範帶頭作用,讓黨建引領成為東安徵收的“紅色引擎”,跑出了徵收“加速度”。

  匯聚合力為民解憂有力度

  東安徵收涉及6057證,每一證後面,牽扯到的是一個或多個家庭,而這些家庭的情況各不相同。據統計,此次東安舊改涉及在冊戶籍人口15160人,其中60周歲以上老人7374人、殘疾人636人、重大病人347人、獨居老人200人、孤老109人……特殊群體佔比高、居民成分多樣、家庭矛盾複雜,群眾工作開展難度較高。

  居住在東安一村的趙奶奶,今年已經105歲,常年臥床,由4個子女輪流照顧。在第一輪徵詢的時候,身為老黨員的趙奶奶很支持徵收,但是真正到了二輪徵詢的時候,子女們卻又&&,不願搬遷了。“當初我們徵收小組多次上門溝通,子女們對搬遷態度都很消極,説老人年紀大了,搬遷很麻煩,也怕搬家後老人看病不方便。”

  作為一名從項目啟動以來就一直衝在一線的“徵收片長”,楓林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東一北征收指揮長張永航深知,有時候,居民“不搬遷”的理由和顧慮往往只是表面現象,要想辦法讓他們把內心真正的想法和需求説出來,找準了癥結,才能“對症下藥”。

  徵收專班上門答疑解惑

  於是,為了讓老人和子女真正敞開心扉,張永航帶領徵收專班上門探訪。經過一番深入細緻的溝通,終於了解到,真正讓子女們糾結的,是徵收後老人“住哪”的問題。“對他們整個大家庭來説,顯然老人住養老院更合適,而且老人也願意住養老院,但是一般的養老院對接收如此高齡的老人入院是有顧慮的,而且就算是院方同意了,還有個‘體檢’的問題,老人要先體檢才能住進養老院,但如果要去社區衞生中心體檢,這對一個長期臥床的老人來説,太困難了。”

  為了讓老人住進心儀的養老院,東安舊改項目臨時黨委立刻啟動徵收工作的聯調機制,幫老人與養老院做了充分溝通。第二天,社區衞生中心幫老人上門做了體檢,養老院做了入院評估。僅僅一個月後,老人就在徵收專班的協助下,順利搬進了養老院。

  “在徵收過程中,類似的案例還有很多。”張永航告訴記者,在東安徵收長達500多天的過程中,有些家庭情況複雜、矛盾重重,需要反復上門做工作。“當徵收小組工作沒有做通,我們會和徵收組工作人員一起,深挖原因,尋找新的突破點,繼續給居民做工作。組員不行,組長上,然後是片長,甚至臨時黨支部書記,一級帶着一級幹。”

  心中有譜工作起來有底氣

  這個堅強有力的組織協同力量,來自徵收工作的“1+4+5+55+156”組織體系。為了引領舊改工作科學發展,東安舊改徵收始終將黨建工作貫穿到工作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

  2024年3月15日,徵收工作即將進入第一輪意願徵詢階段,楓林街道聯合城投集團,成立了東安一二村舊城區改建項目臨時黨委,負責東安整體推進情況;並且,按照4個片區,對應成立了4個臨時黨支部,壓實每個片區工作職責;同時,還組建調解、聯絡、宣傳等5大工作組,發揮主責主管、合力提效作用;按照老中青搭配、城投與街道聯合原則,搭建55個“3+2”小組,城投公司3人、街道幹部2人,大家各司其職、協同配合做好所屬樓棟工作;還組織了156名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讓黨員帶頭評估、帶頭簽約、帶動群眾支持配合。

  為了進一步配強徵收專班力量,在區委組織部和區委政法委的支持下,此次東安徵收以街道工作人員為主體,協調城管、公安35名執法力量,吸納11名有群眾工作經驗的退休老書記,增援17名幹部,再聯合212名徵收人員,凝聚成了一支擁有491名敢做群眾工作、善做群眾工作人員的專班力量。

  徵收專班接受培訓

  “片區黨支部堅強有力的支持,就是我們開展工作的底氣。”東一北居民區黨總支書記顧騫告訴記者,作為一名深度連接居民的居民區書記,在徵收工作中有大量的群眾工作要做,長期的群眾路線所收穫的群眾信任,讓自己在與群眾溝通的時候“腳下有土、心中有譜”,而片區黨支部在徵收工作上的組織和引導,則給自己提供了“放手去幹”的底氣。

  “在徵收過程中,我們不僅‘向上’學習政策方針,‘向內’學習兄弟街道徵收方案、計算辦法和典型案例,還‘向外’學習法律知識、群眾工作辦法。而且,當我們的工作遇到阻力與問題時,黨支部領導和徵收‘老法師’們也會及時給予我們方法指導、出謀劃策,必要時,領導也會親自上陣。”顧騫説道。

  “指揮人員不膽怯,工作人員才有底氣。”在楓林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東一南征收指揮長劉智櫻看來,領導幹部就是徵收工作“疑難雜症”的“特需門診”,“我常常跟徵收人員説,只要你們有需求,認為哪個領導的風格能幫助做通居民工作,你們隨便‘點將’,領導隨時到位!”

  用情暖心,徵收工作有溫度

  一名黨員就是一面旗幟,一個支部就是一座堡壘,一個崗位就是一份擔當。在繁重的徵收工作中,共産黨員的示範帶頭作用被擺上了突出位置。東安徵收專班力量中,有一支以青年為主的黨員突擊隊,東安徵收之所以能快速推進,背後離不開他們的功勞。

  在徵收過程中,黨員突擊隊以舊改基地為服務陣地,為老、弱、殘等困難居民打包搬家、清掃衞生,甚至還陪同生病的獨居老人就醫,為獨居老人等身患疾病、行動不便的居民尋找過渡房等。

  黨員突擊隊授旗儀式

  在與居民溝通的過程中,面對部分有抵觸情緒的居民,突擊隊成員在指揮部的指導下制定一戶一策,精心設計配合,有人宣傳政策、有人推送反面案例,通過密集的溝通解開居民的心結。

  有一天早上,黨員突擊隊成員、沈家裏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田兆靚突然接到了居民黃阿伯的電話,黃阿伯在電話中情緒激動,語帶哽咽,説自己字不簽了,房子也不搬了,因為兒子要讓自己去養老院。經過一番了解,田兆靚得知,原來因為黃老伯的兩個子女補償分配沒談攏,老伴兒要和他離婚搬去和女兒住,兒子只好安排他去住養老院。田兆靚和其他突擊隊隊員們立即變身“老娘舅”,經過多輪調解,最終兒女達成一致,不分開老兩口。“我們徵收不僅要幫助群眾算好經濟賬,更要算好親情賬和生活賬。”田兆靚説。

  這樣的案例數不勝數。舊改徵收,徵的是房,收的是民心。黨建引領下的東安徵收,以強有力的組織保障,換來了徵收工作的平穩快速推進。10月18日,東安一、二村的舊改徵收以99.95%的高比例簽約正式生效。現在,這個數值終於達到了當初徵收專班所暢想的100%,實現了徵收工作的“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續、更為和諧”。從這塊土地上搬離的居民,也將帶着美好的回憶和滿滿的信心與希望,繼續開啟他們的新生活。

【糾錯】 【責任編輯:朱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