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改為民,舊改靠民”,徐匯區東安一村、二村舊改徵收項目,從前期準備、預徵詢,到第一輪徵詢、第二輪徵詢,每一步都充分尊重居民意見,每一步也都凝聚着居民的智慧和力量,“以人為本”貫穿始終。項目的順利生效,不僅讓居民翹首以盼的舊改成為現實,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在基層治理中的生動實踐。
講政策擺利弊把工作做到居民心裏去
“凡事要做在前面,問題要早發現,早解決,只有這樣,才能為舊改開啟‘加速度’,完成‘當年啟動、當年平地、當年供地’的項目要求,讓居民早日實現‘新居夢’。”楓林街道辦事處副主任黃髮軍告訴記者,去年6月18日,在區房屋徵收指揮部、區房管局等區級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楓林街道正式啟動東安舊改群眾工作,街道全體幹部下沉片區,開展“一對一”上門聯絡,極盡所能聽取群眾意見,深挖訴求。
從那時候起,為這6057證家庭,街道會同徵收公司一起專門建立了“小檔案”,每戶家庭的成員信息、核心訴求、徵收意願、實際困難、矛盾癥結等都登記在冊。為了實現信息的動態更新,還專門開發了小程序,相關信息一覽無余。“唯有摸清底數,才能找準問題,了解居民‘不願意徵收’的癥結所在,才能精準開方、‘靶向’治理。”而這些翔實的信息,也為徵收最終階段的“攻堅克難”提前準備好了“鑰匙”。

建立“一戶一檔”
東一南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王諍算過一筆賬,徵收專班共設55個徵收小組,每個小組承包的就是100多證家庭,在徵收工作期間,為了確保每一棟樓、每戶人家入戶到位,政策講解到位,徵收小組幾乎每三天就要把自己承包的100多證家庭跑一遍,排摸看房需求、了解退租情況、發放房源手冊……
王諍説,大家之所以抱着“必成”的信心和決心去推進舊改,是舊改的“初心”給了他們底氣。“‘舊改為民’,政府下了這麼大的決心,拿出這麼大的資金來啟動東安地塊的徵收,一方面是為了城市發展,一方面也是為居民改善居住環境,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向居民説清楚,舊改能幫助他們實現什麼。”
於是,工作人員一輪又一輪走家串戶,聊政策、講道理、擺利弊,同時,根據居民需求和實際情況,積極搭建溝通平台,幫助居民化解矛盾、提供司法援助。越來越多居民對推進舊改的初衷有了理解和認同。至2024年3月,6057證居民的舊改同意率,已經從意願預徵詢階段的93.35%,提高到97.26%,到了第一輪意願徵詢時,這個數字已經升至99.17%。
以真情真意打開居民“心門”
今年6月份,徵收進入第二輪徵詢階段,居民最為關心的徵收補償方案(徵求意見稿)正式公示。房屋建築面積如何認定?評估價格怎麼確定?困難戶有什麼保障?按期簽約搬遷獎勵標準是什麼?……面對面聽取居民的意見與訴求,一場場圓桌會議就此展開。
“我們的圓桌會議覆蓋到了每個樓棟、幾乎每戶居民。”黃髮軍告訴記者,從7月8日到15日,在4個徵收片區,每天都有三十幾場圓桌會議在進行,考慮到有些居民白天要上班,就在晚上安排“加場”,盡可能確保每戶居民的知情權和發聲權,為他們做好答疑解惑。會後,55個專班還對未參加會議的居民進行逐戶上門走訪溝通。
根據經驗,幾乎所有徵收項目的圓桌會議,都氣氛熱烈,充滿了意見碰撞。在圓桌會議啟動之前,徵收專班召集相關人員,專門召開東安群眾思想工作專題培訓會、主持人培訓會,要求大家提高思想認識,做好答疑解惑的相關政策和知識儲備。

召開圓桌會議
“我們很明確地告訴工作人員,圓桌會議不是走過場,居民拋出來的問題,你早晚都得面對,走形式主義,最後吃苦受累的還是自己。只有開出高質量的會,才能更加精準地了解居民在想什麼,居民的難點、疑問點、擔心點在什麼地方,才能後續對症下藥、精準溝通。”
圓桌會議還被徵收專班看作是一次讓居民打開“心門”、暢所欲言的契機,“要引導居民把心裏話都講出來,多提需求,多拋問題,多講困難。問題和意見儘早暴露、提出,才能得到儘早解決,更有利於後續工作的高效開展。”
能現場解答的就現場解答,不能解答的就做好登記,會後安排專班盡快上門對接。這樣的真情實意,換來了交流的心平氣和,242場圓桌會議得以順利平穩進行。居民的意見分為17類匯總,在後續方案中進行了深化、調整。在區房屋徵收指揮部協調指導下,針對一些複雜疑難問題,徵收專班還召開專題圓桌會議,由區建管委、房管局、楓林街道、城投集團等部門共同研究群眾意見,尋求解決方案。
“比如針對‘整棟樓道搬遷獎勵’‘均衡實物補貼’等居民訴求,我們進行研判,對公示方案進行調整,對‘早簽早搬’的居民設置了保護機制,能獲得獎勵利益最大化,東安均衡實物補貼方案也做了適度調整,還根據居民意見增設了區域簽約率獎等。”
聽證會也是徵收工作必不可少的一環。東安地塊徵收工作聘請人大代表擔任片區督查員,還邀請區人大代表參加徵收方案聽證會,參與徵收工作中的協商議事,協助解決徵收難題。在這過程中,人大代表們深入走訪居民,訪民情,聽意見,解民憂,尤其是注重關愛老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提出了具有代表性和建設性的建議,為推動東安徵收工作貢獻人大力量。
聽取的是建議匯聚的是民心
一場場圓桌會議,解決的是疑問,聽取的是建議,匯聚的是民心。
家住東安二村的朱先生曾在圓桌會議上提出一個問題,“要達到99%簽約率項目才能生效,這個指標是不是太高了?是不是根本不想徵收?”當時,抱有這種疑問的居民不在少數,為什麼東安地塊徵收需要這麼高的簽約率?人家有些地塊只要85%就能生效……
“實際上,這些問題一點就透。”針對居民的疑問,徐匯一徵公司沈四片區項目經理朱旻捷耐心細緻地解釋,東安一村、二村舊改徵收涉及6057證,這麼大的體量,即使1%不同意徵收,那也是60戶人家,60戶,每個數字背後涉及的都是一個家庭,因此,居民上下一心、眾志成城,將東安簽約生效比例拔高,才能推動徵收工作快速進行,早日實現居民的新居夢。
“我仔細一想,確實也是這麼個理兒。”而且,徵收專班大量耐心細緻的群眾工作也被朱先生看在眼裏、記在心裏,“我們樓棟裏有家庭因為內部矛盾,遲遲不簽約的,也有孤老因為自身安頓的顧慮,不想簽約的,我看到徵收工作人員一趟趟上門,幫忙勸解、調解,還&&專業人員幫忙解決問題,打消他們的顧慮。面對這樣的態度和力度,我們再質疑徵收的誠意,那就真的是有點不講道理了。”
於是,朱先生不僅自己成了徵收工作的擁護者,還自覺加入小喇叭宣講團,當起了徵收政策宣講志願者,“有些歪道理就得用硬道理去反駁!”

東安徵收專班上門聽意見
黃髮軍跟記者分享的另外一個故事,則深切體現了“硬道理”的力量。謝先生早先家庭經濟困難,沒有收入來源,政府為了幫助他,就把一個社區配套房給他,讓他開一個小賣部渡過難關。現在東安一村、二村徵收,謝先生提出,在徵收補償中,這個房子也要算在自己名下拿補償款。“當時我就斬釘截鐵地給他吃下了一顆‘定心丸’,告訴他,絕無可能!這是小區的配套公房,當初給你使用,是黨和政府對你的關懷照顧,現在更不應該動這種心思。”
一番“硬道理”講得謝先生滿面愧色,啞口無言。回想自己當年生活艱難,無依無靠,是黨和政府向自己伸出援手,幫助自己度過了那段艱難歲月。現在,政府又一次實打實來幫助大家,自己怎麼能心裏只有自己,成為徵收工作的“絆腳石”?後來,謝先生對徵收的態度實現了180度的大轉彎,他成了徵收項目的粉絲和義務宣講員,逢人便講,“政府對徵收有誠意,安置房源又那麼好,真是百年不遇的好機會……”
城市更新,一頭連着城市發展,一頭連着千家萬戶。舊改過程中,居民的意願和切身利益是項目成功的關鍵。充分尊重居民的意願,“以人為本”貫穿始終,最大程度地讓居民的利益得到實現,這也為東安一村、二村的舊改徵收項目按下了“加速鍵”。如今,6057證家庭,第二輪徵詢簽約率已達99.98%,距離當初大家所暢想的100%,只有一步之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