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電梯老‘卡殼’,有時還會‘關人’,我們老人出門總提心吊膽;現在新梯又穩又快,心裏踏實多了!”家住楓林街道泰萊大廈的王阿姨,看著眼前锃亮如新的電梯,笑意裏滿是安心。這座位於中山南二路508號的樓宇住宅建於2006年,1至4層為商用,5層及以上住着155戶居民,卻僅靠兩部電梯出行。歷經18年使用,兩部電梯磨損後故障頻發,老舊住宅電梯安全風險評估標注“建議更新”。
2024年,藉&老舊電梯換新補貼政策的東風,泰萊大廈以居委會、業委會、物業“三駕馬車”聯動為核心,聯動居民全程參與,僅用半年就完成兩部電梯的“雙更換”。這場從“舊梯驚魂”到“新梯穩行”的蛻變,不僅跑出了老舊電梯更新的“楓林速度”,更將“人民城市”的治理溫度,裝進了每一次平穩升降的轎廂裏。
更換後的電梯
高效民主,一月定方案,跑出更新“加速度”
“電梯鋼絲繩銹蝕、轎廂沉降,2016年就開始‘鬧脾氣’,居民們早就盼著換梯了。”業委會主任張主任回憶起舊梯困境,仍清晰記得居民們的焦慮。2024年,國務院明確“加快更新不符合現行標準、安全風險高的老舊住宅電梯”的政策導向,這一信號讓泰萊大廈的“換梯心願”有了落地的底氣,也讓街道城建中心、居委會、業委會、物業迅速擰成了一股繩。
去年年底,在街道城建中心的指導下,“換梯專項小組”正式成立。為了壓縮決策周期、減少居民分歧,小組走了“高效民主”的三步棋,先通過樓層代表會議,把居民最關心的“品牌安全性”“費用透明度”“施工用時”三大訴求摸清摸透;再從市面上篩選出兩款口碑過硬的三菱電梯型號,同步公示更新預算明細,用“明算賬”打消大家對“亂花錢”的顧慮;最後在城建中心指導下召開業主大會,超過三分之二業主參與投票,最終以近96%的同意率通過方案!從“徵求意見”到“達成共識”,全程僅用2個月,為後續施工搶出了關鍵時間。
樓層代表會議
方案公示
決策定了,執行隨即跟上。今年1月簽訂採購合同,4月完成審價,4月底正式開工。考慮到居民出行需求,施工採用“輪流更換”策略,當一部電梯停工改造時,另一部保持運行保障居民基本出行,最終僅用2個月就實現“雙梯交付”。“從開會表決到用上新梯,滿打滿算才半年!這速度,真是超出預期!”居民李老伯的感慨,道出了不少人的心聲。
精細服務,雙梯換新中的民生“慢功夫”
“半年雙換梯”的速度背後,藏着不少貼心的“慢功夫”。施工初期,專項小組就預判到“單梯運行可能擁堵”的問題,提前向居民發出“錯峰出行倡議”:建議上班族提前15分鐘出門,老人盡量避開早晚高峰。為了縮短工期,物業還與施工方協商,將開工時間提前至早晨7點。
可這一調整,很快收到了部分居民的噪音投訴,一邊是“趕進度”的迫切,一邊是“護安寧”的需求,專項小組立刻拿出折中方案,早晨7-8點只安排拆舊件、理線路等低噪音作業,鑽孔、切割等噪音工序全部推遲到8點後;業委會成員則主動上門溝通,用“現在多忍幾天,未來十幾年都安心”的真誠,換來了居民的理解與配合。

電梯更換施工
施工期間,快遞配送不便的問題也被及時關注。物業主動協調快遞員,將原本分散的配送調整為“每日集中配送”,且特意錯開電梯上下班使用高峰。電梯安裝完成後,又一個小插曲出現:舊梯監控在拆除時因工人操作不當損壞,物業經理顏經理當即找到供應商交涉,從法理依據到居民需求層層溝通,最終由物業公司&&供應商免費安裝新監控。“有業委會盯着、物業&&,錢花得明白,事兒辦得貼心!”居民們的這句評價,成了對服務最好的認可。
遠見管家,一部“省錢經”與一套“預判法”
“很多小區換梯卡在‘錢’上,我們能順利推進,全靠維修基金這份‘家底’撐着。”業委會張主任的話,點出了泰萊大廈換梯的“底氣”。這座樓宇的業委會成立於2008年,自2016年張主任任職以來,“管好小區錢袋子”就成了業委會的核心任務。8年間,她不僅沒讓維修基金本金減少,還通過公共收益補充等方式讓維修基金增加近30萬元,為外墻修繕、電梯更新等民生工程攢下了“備用金”。

她的“省錢經”裏藏着兩個原則:一是“精打細算,量需支出”。2016年電梯首次出現故障時,有居民提議直接換梯,業委會走訪核實情況後發現“電梯使用年限較短,居民對換梯共識不足”,便先推動“小修小補”——更換鋼絲繩、檢修轎廂,既延長了梯齡,也為後續換梯積累了時間;二是“拓寬渠道,盤活資金”。業委會一方面嚴守流程規範,確保每一筆資金都用在刀刃上,另一方面嚴格監管停車費、廣告位租賃等公共收益的收支情況,讓沉澱的“死錢”轉化為可循環的“活資金”。2024年年初,大廈外墻多處脫落,甚至有墜物砸到行人附近,張主任立刻啟動維修基金使用程序,趕在颱風“貝碧嘉”來臨前完成修繕,及時消除了安全隱患。
泰萊大廈外墻維修
除了“管錢”,張主任還有一套“預判法”。換梯徵詢階段,她將155戶按樓層劃分,安排5名業委會成員各負責四層,通過“大樓門口擺攤宣傳+志願者上門講解+電話&&房東”的組合方式,僅用1周就完成全樓徵詢;平時看“民生一網通”“新聞坊”時,她總會留意其他小區的矛盾點,如施工噪音、維修資金爭議、鄰里糾紛,這些都成了泰萊大廈的“預警信號”,提前制定應對方案,“居安思危,才能在問題來臨時不慌不忙”,她説道。
泰萊大廈的半年雙換梯實踐,不只是一次設備更新,更是一場黨建引領下基層治理的生動探索。在今年大力推進黨建引領“滿意物業”的進程中,小區“三駕馬車”各司其職又緊密聯動,在消除電梯、小區外墻等安全隱患上主動擔當,具體措施精準落地,居民需求全程被看見,最終讓“民生事”變成了“順心事”。如今,這兩部新電梯不僅穩穩載着居民穿梭於20層高樓內,更載着“楓林速度”的高效、“民生溫度”的暖意,讓“住有所居”邁向“住有宜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