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8天,6000余戶居民盼望的東安一、二村片區舊城區改建項目生效!
在喧天鑼鼓聲中,一輛輛大型搬場車駛離東安新村,奔向幸福生活的新起點。
建設人民城市,必須把讓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上海史上最大單地塊一次性徵收項目——東安舊改地塊,位於徐匯區楓林街道,東至楓林路,南至中山南二路,西至東安四村,北至零陵路,佔地面積約18.65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1.21萬平方米,共117幢,283個單元,6057證居住房屋。
項目想要生效,需要達到二輪徵詢簽約率99%的目標要求,如何為楓林六千多戶居民家庭幸福尋求最大公約數?從2023年6月18日啟動,到2024年10月18日項目宣布正式生效,55個專班小組經歷了無數不眠之夜,舊改為民、舊改靠民!在東安徵收工作中,他們用心用情用力,用實踐表達了“怎麼為民,怎麼靠民”。
紅色引擎 引領舊改工作科學發展
從堅決不簽約到為居委送上“為民解憂暖民心,至真至情顯擔當”的錦旗,杜阿伯的轉變是專班小組“用心用情用力,做好徵收工作”的生動寫照。
東安地塊大部分始建於上個世紀50—60年代,很多樓幢還是磚木結構,不少單元還進行了加層改建,整個小區房型雜亂、面積狹小、設施老舊,居住不便。有不少家庭幾代人擠在小小空間,還有居民租賃廉租房度日,樓道老舊電線“蛛網”密布,火災隱患高懸,絕大多數居民有着改善居住和安全條件的迫切需求。今年3月,項目第一輪徵詢時,同意率高達99.17%。但也有一些上了年紀的居民,因為怕折騰,不願搬遷。怎麼辦?項目開發排上日程,東安居民的美好生活等不起也慢不得!
此時,黨員幹部的“紅色引擎”起到了關鍵作用。在東安片區的舊改徵收工作中,黨建工作始終貫穿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項目不僅成立臨時黨委,還按照片區對應成立4個臨時黨支部,組建5大工作組,搭建55個小組,組織156名黨員,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引領舊改工作科學發展。
東安徵收指揮部專題會議
杜阿伯的老伴因醫療事故導致一級肢體殘疾,長期住院治療,杜老伯早晚都要去醫院陪護。就醫難、搬家難、買房難……這些都是杜老伯不想搬離東安一村北居民區的現實因素。“我已經80歲出頭了,當時就想只要有一張床睡覺、有口飯吃,不想折騰。”
了解到杜老伯家的情況,居委會的黨員幹部和專班工作人員多次上門走訪,與杜老伯聊家常、解難題。隨着接觸的深入,杜老伯的態度也逐漸轉變,開始主動了解政策。
真正打動杜阿伯讓他決定簽約的,是工作人員帶着方案上門,為他詳細解釋房屋産權置換和貨幣補償的各自利弊,徹底打消了杜老伯的疑慮。“他們一條條都幫我算清楚、講明白,設身處地給我想辦法,很窩心。”杜阿伯説道。
“舊改工作本質就是群眾工作,推動舊改工作的過程也是同居民以心換心的過程,需要我們黨員幹部主動貼上去,把房屋徵收政策、項目建設的重要意義講透徹,以改善民生的決心換取群眾的理解之心,讓他們對推進舊改初衷多一分理解、多一分認同。”楓林街道黨工委書記蘇小超&&。
東安徵收專班工作人員
為早日點亮六千余戶居民的新居夢,區房屋徵收指揮部、區房管局等相關單位協同楓林街道、徵收公司緊密協作,一項項動作緊鑼密鼓。今年6月,徵收補償方案公示,補償方案怎麼補?補償方式怎麼選?針對居民關心和困惑的問題,徵收專班分批組織了242場圓桌會議。會後,55個專班還對未參加會議的居民進行逐戶上門走訪溝通。為滿足居民多戶型、多區域住房需求,項目還多渠道籌措了4500套交通便利、配套完善、環境宜居的安置房源。
以心煥新 把居民實際困難解決在前
搬新居還不到一週的孫老伯,看著新房忍不住笑。這裡離他原先東安一村南居民區的住處僅隔幾個樓棟,但面積大了,有配套廚衛,進出還有電梯。補償金買完房子後,還能剩一筆資金用來養老。但是在剛開始提及動遷的時候,孫老伯堅決不願搬離這個熟悉的地方。年紀大,身有殘疾,如果搬家,住房問題、就醫不便、環境陌生……每一項都是壓在他心上的石頭。
心病還需心藥醫,老人不想搬,癥結在哪兒?東一南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王諍帶領居委會幹部多次上門同孫老伯、其姐姐(監護人)、哥哥等面對面溝通交流,後來達成一致:先為老人找到合適的房子,用實際行動化解老人的顧慮。
説幹就幹,一場尋找“理想家園”的行動悄然展開。連續一個多月,居委幹部們奔波於各個房源之間,經過多次走訪與篩選,終於找到了既符合孫老伯身體情況又便於就醫的房源,關鍵是,這個房子就在東安一村一條馬路之隔的東安四村,而且已經加裝了電梯,徹底解決了孫老伯關於“無房可居、就醫不便、環境陌生、經濟壓力”等方面的顧慮。為了讓老人在新居中住得更舒適,居委會幹部又主動&&了房東和裝修公司,對衞生間做了防水處理,添加無障礙設施,重新粉刷了墻面。10月10日,孫老伯高高興興地搬了進去。“工作必須做在前面,做得細緻,做到居民心裏去。”王諍跟記者説。
在徵收過程中,類似的情況並不鮮見。項目始終強調徵收的全過程也是服務的全過程,要用心用情服務好居民需求,想得再細一些,做得再多一些。地塊居民60周歲以上老人佔了近一半,他們的情況也頗為複雜,有的是孤老,有的子女在海外。找房、搬家、安置的事情,也就落在了居委工作人員身上。東安一村有一對八九十歲的老夫婦,其中一個是大病患者,因為子女在國外,許多事情就交給了居委。老人決定拿補償款,租房住。居委工作人員前前後後跑了兩個多月,終於找到了願意將房子承租給高齡老人的合適房源。後續搬家、打理新家的事務,居委也是事事包乾,讓老夫婦“後顧無憂”。
匯聚專業力量 讓徵收推進事半功倍
歷年徵收工作中,也會出現一些家庭矛盾、利益糾紛。為了讓徵收工作順利開展,楓林街道東安工作專班提供調解場所、選派專業力量,為有需求的居民架橋梁、搭平台,以法律結合人情,用專業知識以及人生智慧為居民做好調解,化解糾紛。
在眾多家庭矛盾中,徵收補償款分配問題是共性問題。東安二村就有一對姐妹為此産生了糾紛,房屋的承租人是姐妹二人的母親。姐妹二人長期存在隔閡。母親去世後,姐姐認為自己陪伴母親時間長,應該多分配。而妹妹則用自己從短視頻上學到的“法律知識”來力證,自己有權利和姐姐平分補償款。雙方各不相讓,劍拔弩張。
東安工作專班召開調解會議
針對這個問題,徵收隊伍中擁有法律知識的工作人員對二人進行了勸解,先是曉之以情,告訴姐姐,奉養父母本身就是為人子女的責任和義務,不應作為“多分配”的籌碼;又用法律知識告訴妹妹,其通過看抖音、刷網頁學來的“法律知識”並不適應當下承租房的現狀。“倘若母親還在的話,如今你們姐妹為了徵收補償款變得反目成仇、老死不相往來,或許也不是她老人家想看到的局面吧?”最後的一席話,讓姐妹二人情緒平和了下來。
幾番溝通後,雙方不再固執己見,簽訂了《調解協議書》。徵收補償款由姐妹二人平均分配,臨時安置費、搬遷費等則歸姐姐。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徵收工作千頭萬緒,但我們也匯聚了各方力量,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沈家裏居民區黨總支書記田兆靚&&。
為推進項目順利進行,東安舊改項目集合了一班精兵強將。他們以街道工作人員為主體,協調城管、公安等執法力量,還吸納了11名有群眾工作經驗的退休老書記,從各街鎮抽調了18名責任心強、業務素質好的幹部,聯合212名徵收工作人員,凝聚491名敢做群眾工作、善做群眾工作的專班力量。同時,組織街道幹部學習政策方針,學習兄弟街道的徵收方案、計算辦法和典型案例,以及法律知識、群眾工作辦法等,填補經驗空白。
志願者助力 以鄰里情撬動徵收難題
為了讓居民簽約放心,徵收專班按照徵收流程,從意願徵詢、面積認定、電子簽約等方面都統一標準,“一把尺子量到底”,所有認定和補償結果都在徵收基地現場公示,居民對補償實施情況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樣的陽光操作,公開透明,也讓許多居民成了徵收工作開展的義務宣講員。
“我們都保重身體,日子越來越好,以後肯定還能再碰頭的。”記者在東安二村見到吉阿姨時,她正與樓下的鄰居朱阿婆拉着手依依惜別,前一天晚上兩戶人家一起吃了“散夥飯”。朱阿婆是一位獨居老人,平日裏散步聊天、看病配藥常常由吉阿姨陪着一起,兩人把鄰居處成了姊妹。
吉阿姨是東安二村裏出了名的熱心腸,在居民之間有着較強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前不久她還被評為2023年度上海市百名老夥伴志願者之一。在她的倡議下,居委發起並成立的“小喇叭”宣講團成為東安二村徵收工作的又一支攻堅力量。“我老伴身體一直不大好,受到過居委、鄰居很多的關懷,有機會為社區做點事情,我義不容辭。”吉阿姨笑着説。
宣講團的成員本身也是徵收的對象,他們的話天然地就更能引發社區鄰里的共鳴。在茶余飯後的閒聊中,政策講明了,顧慮打消了,鄰里情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撬動了社區中的徵收難題。
住在吉阿姨家樓上的張阿婆誤信了“越拖延補償越多”的説法,遲遲不肯同意簽約。早年間,因為房屋結構老化導致的漏水問題,張阿婆和吉阿姨兩家人還有過摩擦,但在一年冬季水管凍裂,吉阿姨主動上門幫忙擦地整理之後,兩家人化干戈為玉帛,張阿婆直以“妹妹”稱呼吉阿姨。在幾次上門溝通後,張阿婆最終同意了簽約。
東安工作專班上門查看漏水問題
通過宣講團成員和專班工作人員多次上門走訪、傾聽訴求、宣講政策,東安二村居民區的一輪徵詢同意率高達99.33%,位居四個徵收片區第一。
人民幸福,是城市最為溫暖的底色;宜居安居,是城市永不褪變的初心。488個日日夜夜,徐匯區委、區政府的為民之心,通過專班小組的誠心和真心,贏得居民的理解、信任和支持。東安一村、二村的居民也通過一封給徐匯區委、區政府的感謝信,把內心的感動與感謝訴諸信箋:“是你們的辛勤付出讓這次城市更新項目能夠順利推進,讓我們的生活更加美好。這也證明了政府是為人民服務的政府,領導是真正與人民心貼心的領導!謝謝你們!”如今,6000多戶居民揮別過去,踏上幸福生活的新起點。而東安這片熱土也即將開始它的新使命,在徐匯書寫新的傳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