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11月4日電(許超)秋季的周浦鎮,通領汽車的智能工廠內機器轟鳴有序。李佳站在生産線旁,手指輕點平板電腦,實時監控數據在屏幕上跳動。從技術研發專家到海外分公司總經理,從“明珠工程師”到“首席技師”,李佳的職業履歷折射出中國汽車零部件産業轉型升級的縮影。
打破壟斷與智能製造:技術立身的雙重突圍
“做研發時要提前預判海外客戶的核心需求;開拓市場時,又要憑藉技術積累向客戶講清我們的工藝優勢。”談起技術研發與市場運營的“雙重身份”,李佳將其概括為“用技術邏輯解市場難題,用市場視角定技術方向”。
最讓李佳難忘的,是公司創業初期攻克INS/IMD技術的那段歲月。據悉,這項汽車內飾關鍵技術長期被國外企業壟斷,成為制約國內企業發展的“卡脖子”難題。對此,李佳組建攻堅小組,歷時一年多,經歷上百次實驗,終於實現了技術突破和量産。“我們不僅將成本降低了30%,打破了外方的技術壁壘,更憑藉這項技術拿到了一個歐美高端品牌的全球項目訂單,實現了從技術突破到市場突破的完整閉環。”
在技術攻關的基礎上,通領汽車持續推進智能製造升級。2023年,企業主導的項目成功入選“上海市100家智能工廠”。“智能製造升級不是‘裝機器、上系統’的表面功夫,而是針對汽車內飾件生産特點,對全工序生産工藝的重構。”李佳對智能製造的本質有着清醒認識。
智能工廠投産後,生産線自動化率提升至85%以上,通過引入MES系統實現生産數據實時監控,産品不良率下降超過30%,人均生産效率提升約35%。“國際頂級客戶非常看重我們穩定、透明、高效的數字製造能力,這成為了我們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上海通領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海外分公司總經理李佳工作照(受訪單位提供)
精準支持:政府服務“踩在痛點上”
扎根浦東周浦十餘年,李佳對當地的人才生態和營商環境深有感觸。“浦東新區和周浦鎮政府的支持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準滴灌’,每個環節都踩在汽車內飾件企業發展的‘痛點’上。”
在研發層面,企業獲得了智能工廠專項改造的資金補貼;在人才引進方面,周浦鎮的人才安居政策和“張江科學城”人才引進政策,幫助企業解決了核心骨幹員工的落戶和住房難題。“最‘解渴’的舉措,是浦東新區對‘專精特新’企業在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和高新技術企業認定上的高效服務,以及周浦鎮定期組織的人才政策宣介會、産業鏈對接會。”李佳坦言,這些政策實實在在地緩解了資金和市場壓力。
近年來,周浦全面推動人才隊伍建設,大力吸納高技能人才進入鎮級人才庫,搭建交流平台,加強跟蹤服務和培育。“我能獲得‘明珠工程師’‘明珠工匠’‘首席技師’等稱號,其實是周浦高技能人才環境‘托舉’的結果。”李佳&&,政府搭建的産教融合橋梁,極大緩解了企業在一線技工特別是特殊工藝操作方面的人才短缺問題,政府組織的技能競賽和評選活動,也在團隊內部營造了崇尚技藝、精益求精的工匠氛圍。
在綠色發展方面,通領汽車將低碳目標深度融入研發和製造全流程。企業研發低溫低壓成型工藝,相比傳統工藝降低能耗約20%;推廣水性環保塗料替代溶劑型塗料;投資建設光伏發電系統覆蓋廠區用電。“這與周浦鎮推動綠色製造、建設低碳園區的規劃高度契合。”
全球布局:從“産品出海”到“能力出海”
上海正加快建設全球科創中心,通領汽車也在謀劃更大的藍圖。李佳透露,未來3年至5年,企業技術將向“智能化”與“可持續化”深度發展:一是攻關智能表面技術,將觸控、顯示等功能集成到內飾件中;二是推廣生物基等可回收、可降解的環保材料運用,打造全生命周期的綠色産品。
市場方面,在穩固現有海外市場的同時,將重點開拓東南亞和北美市場,計劃在海外建立規模化生産基地,實現從“産品出海”到“能力出海”的跨越。

上海通領汽車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墨西哥工廠(受訪單位供圖)
對於政府支持,李佳也提出了期待。他坦言:“希望能提供更多針對中小企業海外知識産權布局與保護的輔導與支持,進一步簡化高層次國際人才&&境、居留等手續,並組織更多有針對性的國際産業鏈對接活動,助力我們更快地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從技術破局到智能製造,從扎根周浦到布局全球,李佳和通領汽車的故事,正是上海製造業轉型升級、民族企業自主創新的生動注腳。在政府精準支持與企業創新驅動的雙輪驅動下,更多“通領”正在崛起,書寫着中國製造的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