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上海9月28日電(王若宇)文脈悠遠、綿延流長。
今年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成立70周年,也是文化潤疆工作的第15個年頭。上海對口援建的喀什地區,9月的棉花冒出雪白的骨朵,留香瓜甜美上市,一場場從上海跨越千里的文化盛宴正在上演。經年累月之下,上海的文化潤疆工作也結出顆顆碩果。
親子共學經典故事
“黃帝有哪些成就?”
“統一三大部落、制定禮儀規章、命倉頡造字。”
35歲的葉城八一紅軍中學學生家長買買提依力9月19日在參加“小手牽大手——中華小故事賞析分享會”第六站活動後説,現在了解了為什麼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
由新華網上海頻道、新華社新聞信息中心上海中心主辦的“小手牽大手——中華小故事賞析分享會”活動9月16日至19日走進喀什地區六所中小學,活動邀請學生與家長共同參與,以“原創動畫片+趣味小游戲”的形式,幫助學生和家長共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新華網上海頻道聯合上海水木華語文化傳播發展有限公司開發了原創動畫片,包括《上下五千年》等多個系列,每集5至10分鐘,總計近千集。
活動期間,新華網上海頻道和新聞信息中心上海中心的工作人員配合着動畫片講述“精衛填海”“夸父追日”“大禹治水”“黃帝戰蚩尤”等一則則故事,讓學生和家長進一步了解中華傳統文化。
“夸父是誰?”
“夸父逐日是一則成語故事,我來給你講講……”
六所學校的300多位學生和家長先後觀看了動畫片的部分選集。
“看了夸父逐日的動畫片,我感受到了他拼搏、奮鬥、不懈的精神,這是我們現在學習也需要的。”巴楚縣阿納庫勒鄉第七中學七年級學生謝伊代・努爾艾合麥提説。
“我印象最深的是系列動畫片裏‘炎黃子孫’系列的黃帝大戰蚩尤的故事,聽説開創了中華文明的雛形。”喀什六中初二學生尼加提・努爾買買提説。
學生家長們在台下和身邊的孩子頻繁交流。澤普縣第二小學四年級的麥迪娜誤把“疏”當作了“書”,一旁的家長馬依努爾輕輕對孩子説,“這個‘疏’是疏通的意思,大禹創新了治水的方式,不是一味地去堵住洪水……”
“這樣的分享會活動很有意義,創新了親子學習的模式,豐富了家庭教育,更讓家長也能領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馬依努爾説。


喀什六中的學生與家長正在游玩國通語小游戲

活動在巴楚縣多來提巴格鄉第二小學舉辦
趣味提升語言水平
在系列動畫片播放期間,活動邀請學生和家長“組團”參加游戲環節,游戲分為“正話反説”“繞口令挑戰”“你畫我猜”“詞語接龍”等,用趣味的方式提升學生和家長的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水平。
巴楚縣多來提巴格鄉二小的活動現場,阿熱孜姑麗·熱合曼在侄子的邀請下參與了本場活動,並在“正話反説”環節取得優勝。“我侄子和我特別親,一聽説今天學校裏要舉辦國通語有關的活動,立馬拉着我過來了。”自上海師範大學師範專業畢業後,阿熱孜姑麗·熱合曼回到喀什,正在當地教培機構從事國通語教學和推廣工作。
“大美巴楚、瓜果飄香、甘草加工……”巴楚縣阿納庫勒鄉第七中學學生家長努爾·艾克木也在“正話反説”游戲中表現出色,即便將文字順序打亂,他依然能順利地搶答出正確答案。兒子米熱不拉·努爾驕傲地説:“雖然我在旁邊給了一點小提示,但爸爸今天還是發揮得特別好!”

活動在巴楚縣阿納庫勒鄉第七中學舉辦
“從這些小游戲可以發現,家長的國通語水平都挺不錯的。”澤普縣第五中學德育主任楊帆説。
每場活動結束後,主辦方都向學校捐贈《近鏡頭:溫暖的瞬間》圖書與“小天中華文化AI學習機”,後者由上海水木華語文化傳播發展有限公司與新疆日報社聯合研發,內置近千集動畫片資源,供學校在圖書館使用。目前,該設備已在烏魯木齊、喀什等多地中小學落地使用,便於學生日常學習中華傳統文化,提升國通語水平。
近年來,喀什地區在上海對口援疆工作的支持下,中小學的中華傳統文化的課程日益豐富。在澤普二小新建的書法智慧教室裏,學生座位前每人一個屏幕,可清晰地看到老師的書寫。
“學校還開設了戲曲、武術等課程,圖書館的藏書也在援疆工作的支持下達到了6萬多冊,達到了要求的生均標準。”副校長陽紅艷説。
9月中旬,喀什地區第28屆全國推廣普通話宣傳周開幕式在澤普縣舉行。
“我們學校學生和家長踴躍參加,包括硬筆書法賽、繪畫比賽等。學生和家長還回家一起誦讀課文。”澤普五中校長柴玉忠説。
巴楚縣多來提巴格鄉第二小學則舉辦經典誦讀、課本劇表演、紅歌比賽、書法比賽和主持人大賽等多項活動,在校園內營造濃厚的國通語應用氛圍。

活動在澤普縣第二小學順利舉辦
文化浸潤內心世界
上海的芭蕾舞劇、木偶劇、輕音樂演出相繼上演,為9月的喀什帶來一場場文化盛宴。
上海木偶劇團攜木偶音樂劇《報童之聲》於喀什地區開展超70場演出活動。團長何筱琼説,劇團同步開展木偶文化講座、木偶藝術培訓等系列活動,帶領學生深入了解和體驗海派木偶藝術,推動非遺傳承融入學校美育課堂。
演出、書畫展、講座、攝影賽、短視頻製作……每年來自上海的數十個文化項目在喀什落地。在後方宣傳部門和前方援疆團隊的共同組織下,從媒體單位到文博場館,從互聯網平台到演出團體,上海宣傳系統單位全情投入、奔赴喀什、各展所長。
“前後方有機聯動,讓前方援疆團隊的文化工作也更有信心、更有成效。”巴楚縣委常委、副縣長林岩松説,“甚至我們還引入了演唱會、社交媒體直播等新穎的文化形式,深受當地居民喜愛。”
前後聯動助推當地生根,經年努力促成長效機制。喀什地區的文化工作結出顆顆碩果,造福當地群眾。
距離學校10分鐘車程的巴楚縣城,上海援疆幹部近年來投身於巴楚圖書館的內部建設,打造了6萬多冊的藏書庫,同時開設了古典樂器、非遺、民俗藝術畫等多種傳統文化活動,逐漸打造出“胡楊書院”品牌,並總結出了禮、義、仁、和的“胡楊品質”。
“我們定期會組織學生前往圖書館,4個班級一批參與‘胡楊書院活動’,每一個學期基本覆蓋全校2500多名學生。”巴楚縣阿納庫勒鄉第七中學校長阿依夏木姑·吾甫爾説。
“援疆工作經過一段時間的硬體建設後,近年來更注重文化內涵建設,開闢好一個空間後,更好裝載好它,用好它。”上海援疆幹部陳文瓏説。


賞析分享會在澤普五中順利舉辦
上海援疆團隊發起“石榴籽小先生”項目,讓學生和家長在家進行親子閱讀。葉城縣八一紅軍中學積極響應,在校內發起“石榴籽小先生”活動。“學校鼓勵學生家庭積極參與,以親子閱讀的方式獲取積分。”學校黨總支書記黃貞説。

賞析分享會在葉城八一紅軍中學順利舉辦
近年來,澤普縣第五中學開設了剪紙、戲曲、古箏演奏等中華傳統文化相關的社團,深受學生喜愛。為進一步加大相關課程覆蓋面和師資力量,上海通過對口援疆項目進行了音、體、美等學科的師資培訓,每年還有七個文化項目走出校園,面向縣裏群眾。
“深刻地感受到近年來喀什的文化活動豐富且現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深受歡迎,浸潤着各族人民的心田。”喀什六中副校長張靜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