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航拍崇明廟鎮永樂村。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進入9月,崇明區廟鎮永樂村的藏紅花逐漸進入抽芽期。土特産是鄉村的“金名片”、富民的“金飯碗”,藏紅花更有“紅色金子”之美譽。上海卓睿西紅花種植專業合作社的農民們忙着給大棚培育架上的藏紅花球莖澆水,共同期待新一年的豐收。
通過去年全國掀起的一場“農業大摸底”,許多人才知道全國最大的藏紅花人工種植地竟然在上海崇明,永樂村更被譽為“中國藏紅花之鄉”。但廟鎮的驚喜遠不止這一朵花。一杯冰咖暢享清涼夏日,一葉槳板體驗乘風破浪,農體文旅商融合“擰成一股繩”,牽引這個小鎮走向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
花紅永樂,“討飯村”蝶變示範村
永樂村的村史館裏,至今還展示着108根“討飯棒”的故事。相傳南宋時期,由於永樂村位於崇明島最北端,江水時常吞沒農田,百姓無田可種,108戶村民每家派出“頂梁柱”走上外出乞討之路。新中國成立後,村民們墾拓農田,也圍墾出一片希望的“綠洲”。

永樂村種植的藏紅花。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20世紀80年代開始,永樂村引進種植藏紅花。在此之前,村民們主要靠種植小麥、水稻、油菜生活,沒想到種上藏紅花後,每畝地的收入竟然能翻十倍。通過規模化發展,如今,廟鎮的藏紅花種植戶已經超過1000家,其中近一半集中在永樂村。全村藏紅花種植面積約700畝,年産值達2000余萬元。
鄉村振興,産業先行。通過推行“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産業發展模式,永樂村打造從種植、加工到銷售一體化的産業鏈條,推動藏紅花産業的市場化、規模化發展。聚焦“花紅永樂”品牌戰略,有效整合各方優勢資源,永樂村先後獲得全國生態文化村、上海市鄉村振興示範村、上海市級鄉村旅游重點村等榮譽。
據介紹,品質好的藏紅花,1克300根花絲能賣300元,平均1根花絲的價格可達1元。和大部分的農作物相比,藏紅花都是不折不扣的“富貴花”。為進一步壯大藏紅花産業,前兩年,廟鎮又成立上海花紅永樂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為農戶搭建線上線下銷售服務平台,並與上藥藥材公司、東方國際花卉公司等經營主體開展鄉村振興項目合作,不斷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藏紅花禮盒包含花絲及衍生産品。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藏紅花産業鏈不斷延伸,進一步提高了産品附加值。“這兩年我們推出藏紅花香米、藏紅花老白酒、藏紅花面膜、藏紅花精油、藏紅花純露等衍生産品,市場反饋很好,也進一步強化了我們崇明藏紅花的品牌形象。”花紅永樂總經理曹愉説。
廟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戴兵説,接下來廟鎮計劃打造藏紅花産業園,智能“共享花房”和延伸産品加工中心正加速建設,推動全産業鏈智能化升級。此外,廟鎮還致力打造崇明翠冠梨、崇明金瓜産業園,積極融入崇明區的“長三角農業硅谷”建設。
網紅咖啡,重塑鄉村消費新場景
上海是全球咖啡館最多的城市之一,而廟鎮的515咖啡藝術中心最火時躋身點評軟體“上海咖啡熱門榜”前十,至今熱門指數還有86分,並被顯著標誌為“潮店”。
不實地造訪很難想象,一個距離市中心100公里的郊區咖啡館竟然能從“魔都”幾乎白熱化的咖啡市場競爭中脫穎而出的。而且它沒有華麗的外表、連鎖的品牌,甚至是從一個老舊廢棄的工業廠房改造而來的。建築外觀還保留昔日一些斑駁的墻體和生銹的鋼梁,再融入時尚的設計和咖啡的香氣,這確實很酷。
咖啡店店員正在製作藏紅花拿鐵。新華社記者張夢潔 攝
初秋時節,一杯藏紅花拿鐵喝得人神清氣爽。“再試試我們的藏紅花玫瑰洛神飲,這可是9月特調,很受歡迎!”據工作人員介紹,咖啡館平時一天能賣掉咖啡100杯左右,節假日最高能達到2000多杯。除了和本地特産藏紅花的“聯名款”,翠冠梨美式等“土特産”咖啡也賣得很好,為梨農解決掉很多品相不好的梨子的出路。
8月底,“稍安物造”國風茶飲開始試營業。開門第一天,進店的客流就超出了經營者的預期。陸歡歡和仇冰倩都是廟鎮本地人,屬於典型的出走半生、歸來創業的情懷女孩。姐妹倆手作的鳳冠、魚燈、風箏、仕女圖將整個空間點綴得古色古香、如詩如畫。奶蓋桂花茉莉、蓋碗提拉米蘇、抹茶冰淇淋咖啡等充滿創意的産品更妥妥拿捏住了年輕人追求的“國潮”氛圍感。

“稍安物造”國風茶飲一隅。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我的父親以前就在這裡的工廠工作,見證了一個時代的變遷。”仇冰倩説,一次偶然回鄉拍照打卡的過程中發現了轉型中的M515文創産業園背後潛藏的機會。和園區負責人接洽後,她們花三天時間考慮準備就提交了資料。“整個籌備、建設、運營都得到鎮裏的很大支持,幫我們協調各方資源、解決各種問題。”她説。“對我們來説是人生的一段新的開始,也是與家鄉共赴新的旅程。”
仇冰倩的話道出返鄉創業者的心聲,也印證廟鎮文創産業的“磁場效應”。經過兩年多的招商和運營,M515文創産業園漸具雛形,吸引瑪戈隆特骨瓷、當代藝術博物館、國風茶飲、搏擊俱樂部、水上運動、微縮景觀、機車驛站等多元業態集聚,成為滬上潮玩新地標,為人們帶來一整套沉浸式的鄉村時尚生活新體驗。
水上運動,新業態帶來發展新活力
近年來,全國各地水上運動火熱。通江達海、水系發達的崇明在發展“親水經濟”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廟鎮同樣搭上了這股春風。
夕陽籠罩下的M515文創産業園。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M515文創産業園毗鄰崇明南橫引河廟鎮段,夕陽西下是一天中最美好的時刻。落日余暉慷慨鋪滿,河面泛起一層層金色漣漪。彩色的皮划艇和槳板在河面上穿梭競逐,人們的汗水與翻騰的水花交織,飛濺成一幅活力四射的動人畫卷。
2025年上海市民槳板大賽。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今年7月,2025年上海市民槳板大賽在廟鎮舉行,吸引200多人參與,既有久經沙場的專業選手,也有試水嘗鮮的親子家庭。14歲少年李程與槳板運動結緣五年,並在這次的男子600米技巧賽中奪冠。“第二次來崇明參加水上比賽了,我特別喜歡這裡開闊、平穩的水面,專注向前衝的感覺真好!”
大賽運營方以恒水上運動俱樂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崇明河道縱橫交錯,水流相對平緩,是初學者和休閒玩家的理想去處,而開闊河段又能滿足專業競技需求,這些都為水上運動的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水上運動參與人數突破1.2億,産業規模達到4386億元,同比增長18.7%。但相比陸上運動,水上運動的參與度仍然較低,這預示着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工作日的下午,從江蘇啟東過來的71歲的朱先生從以恒俱樂部租借一艘皮划艇下水。“想不到吧,我們退休老人也很潮的!”
新業態帶來新增量的同時,不同業態和消費場景之間的深度聯動、客群互導也愈發明顯。人們喝着咖啡看槳板,參加比賽的人住民宿,住民宿的人帶上土特産回城,這種正向循環推動一個農體文旅商融合的産業矩陣日趨壯大。
“秒針”嘉年華。新華網發(受訪者供圖)
這兩年,廟鎮還先後舉辦M515文創藝術節、寵物生活節、機車嘉年華、威尼斯雙年展崇明平行展、上海市民槳板大賽、“奔跑吧,廟鎮”騎跑賽等活動和賽事,影響力和參與度持續擴大。為了發揮深度融合的優勢,打造統一的鄉村品牌形象,“貊貔廟鎮”IP形象應運而生,並開放給鄉村文旅的經營者使用。
面向未來,廟鎮還有一個顯著的區位優勢——緊鄰在建的滬渝蓉高鐵站,為各界人士上島提供便利。“M515的M不僅是‘廟’字拼音的首字母,也代表Modern(現代的)、Magic(神奇的)。”戴兵説,“它的更多含義還等待大家共同挖掘、共同創造。”(完)
出品:王永前 姜微
策劃:楊金志
監製:潘旭 方為
統籌:朱翃
記者:張夢潔 史依靈
鳴謝:崇明區委宣傳部
新華網 新華社上海分社聯合出品

